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活血化瘀研究与儿科临床
释义

【活血化瘀研究与儿科临床】
 

拼译:study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re blood stasis and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pediatrics
 

中医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疗原则已有很久的历史,《内经》就已记载的不少治疗血瘀证的资料。后经历代医家的发展,活血化瘀法已有不少创新。以往对血瘀证研究多限于成年人,80年代以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小儿时期血瘀证并非少见,应用活血化瘀法可取得明显疗效,尤其对一些严重感染性的及难治性的疾病已初步显示较其他方法更有效。

据上海医科大学情报研究室对国内近27年来发表的文献资料统计,刊登于300多种杂志及会议交流资料中,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科疾病多达17种。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北京友谊医院自1975年以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主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使其病死率自60年代20%下降到5.60%,用外敷活血油膏的方法治疗肺炎可促使肺部罗音较快消失。新生儿疾病方面,各地用丹参静脉滴注加口服温阳活血益气药或外敷活血中药治疗硬肿症,其硬肿消退及体温回升时间均较单用西药者短。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常用的方法是清热利湿,但对肝脾肿大明显、黄疸较深的重症肝炎,加用丹参、三七、当归等活血化瘀药能使病情明显改善。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婴幼儿腹泻时因脱水而血液粘滞性增高,可以致瘀,如给予活血化瘀药凌霄花可提高治愈率。小儿中毒性肠麻痹较常见,应用活血化瘀、理气活血药可以改善肠微循环,减少肠水肿,因而治疗效果好。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由于发现急性肾炎有血瘀表现,舌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小儿,采用益母草、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取得好疗效。应用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雷公藤治疗各型肾炎及肾病也取得很好效果。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应用当归、红花、川芎等穴位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及小儿麻痹后遗症效果明显,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受到好评。

活血化瘀在儿科的应用和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呼吸系统疾病。在活血化瘀治疗腺病毒肺炎取得疗效的基础上,已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动物实验发现其主要作用有:(1)解除肺毛细血管的痉挛,改善肺毛细血管血流灌注,有利于减轻机体缺氧;(2)减轻肺毛细血管壁的水泡裂隙损伤,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从而有利于气体交换;(3)减轻红细胞瘀滞,防止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或防止肺微血管栓塞;(4)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改善肺微循环。北京友谊医院应用复方莪术注射液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并与抗生素组对照,结果在平均疗程、退热天数及罗音消失方面前者优于后者。病毒学实验表明,莪术注射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观察到迁延性肺炎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甲皱微循环有血液流变速度减慢等血瘀征象,于是改变以往用以扶正为主的治疗方法,应用丹参素静泳滴注,结果肺部罗音消失,部分病例治疗后血粘度及红细胞电脉有不同程度改善。1990~1991年各地报道加用活血化瘀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重症肺炎优于单纯用西药的治疗方法。如山西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加用桃红生脉饮口服及灌肠治疗具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小儿重症肺炎,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降低,甲皱微循环观察有同步改善,认为该药的作用与改善肺微循环及降低血粘度从而缓解患儿严重缺氧有关。安微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分析106例小儿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现在急性期可出现高血粘滞综合征,强调加用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为中西医结合抢救重症肺炎患儿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活血化瘀法防治哮喘已逐步受到重视,1989年徐钢运用活血化瘀法,在方剂中加川芎、红花等,治疗150例哮喘取得较好疗效。1991年,许德金用口服丹参防治小儿哮喘,结果总有效率达92.5%,不亚于酮替芬。实验资料显示它能降低血清IgE浓度,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治疗后患者血清的IgE水平显著下降,IgG及补体C3均有一定程度增高。动物实验资料表明,丹参对豚鼠喘息有缓解作用,对小白鼠被动皮肤过敏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抑制作用,为防治哮喘提供了新的途径。西医对治疗包裹性脓胸颇感棘手,每每经久不愈,蚌埠市人民医院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本病,实证用桂枝茯苓汤,虚证用当归芍药汤,虚实之间两方合用,适当配用大小柴胡汤,结果在体温恢复正常及脓胸吸收方面均优于单用西医疗法者。认为活血化瘀药可减少血管通透性,促使炎症的渗出物吸收,减少瘢痕组织产生,并使已产生的瘢痕组织软化和消退。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初步成果。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应用丹参及三七注射液防治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家兔肺出血模型,结果表明两药均有减轻出血的作用,病理检查出血对照组心肌坏死灶、肺组织血栓形成及出血程度均明显多于丹参及三七治疗组,为应用丹参及三七防治新生儿肺出血提供了实验依据。甘肃省中医院将水蛭粉制成肌肉注射剂,治疗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及基础研究资料表明,水蛭提取物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集聚,扩张动物微血管,但不影响家免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时间。

近年儿科活血化瘀研究已从临床观察和有限化验检查发展至动物实验、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及药理研究,一些较先进的检查方法如血小板聚集及释放测定、放射免疫法测定TXB2及β血小板球蛋白、舌血流量计测血流量等,使研究得以深入开展。但鉴于小儿服药困难这一特点,适合儿科应用的中药剂型甚少,目前亟待发展针剂、栓剂、灌肠剂、外敷剂等多种剂型,以解决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疾病中应用尚不广泛的难点。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危重疾病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例如重症肺炎、重症婴儿肝炎综合征、出血性小肠炎、新生儿硬肿症、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等在临床的整个过程或某一个阶段都具有瘀的特征,具有应用活血化瘀法的强烈指征。这些疾病用西医西药尚不够理想,为此活血化瘀法必将会对西医疗法起充实作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设计研究活血化瘀新方案抢救危急重症患儿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时毓民.中医杂志,1982,23(12)∶27~28

2 阎田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39~142

3 李贵.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1)∶669~671

4 张梓荆,叶孝礼.儿科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9~72

5 时毓民.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89,3(1)∶22~24

6 潘洁超.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66~567

7 姜春华.活血化瘀研究新编,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238~253

8 许德金.中医杂志,1991,32(2)∶41~42

9 时毓民.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1,18(4)∶312~313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22~127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博士生导师时毓民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