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油菜菌核病
释义

【油菜菌核病】
 

拼译:sclerotinia stem rot of rapeseed
 

系由核盘菌侵染的为害油菜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是中国油菜主产区最严重的病害。1837年,利伯蒂(Libert)首先发现核盘菌。1915年,印度肖(F.J.W.Shaw)报道该菌能引起油菜发病。1932年,中国朱凤美发表了菌核病菌的寄主范围和为害油菜的调查报告。1959年,杨新美、李丽丽等分别报道了油菜菌核病在中国的寄主范围、病原特性、发病规律和防治研究结果。此后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研究。

油菜菌核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冬油菜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者达80%以上,病株的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减少,一般较健株减产11%~73%,含油量降低1%~5%。

该病主要在油菜成株期为害地上各部分器官。被害叶片上出现圆形的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大斑,具2~3层同心轮纹,斑中心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暗青色;潮湿条件下可致整片叶软腐。茎枝发病,初现水渍状梭形的或长条形的病斑,后呈白色,有轮纹,斑缘褐色,病健部分分界明显。相对湿度85%以上或有雨露情况下,茎杆病斑表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并蔓延至全株,使病杆变白,干枯纵裂,茎杆内外出现较多黑色菌核。

病原核盘菌。它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菌丝白色,丝状,有分枝;在PDA平面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菌丝发育后期形成菌核。菌核不规则形,大小为1~26mm×1~14mm,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柄和子囊盘。子囊盘肉质,浅褐色,直径0.5~16mm。子囊和侧丝整齐排列在子囊盘上;子囊无色,棍棒状,大小为91~141μm×6~11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为8~14μm×3~8μm。

核盘菌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形成菌核的温度为5~30℃以10~25℃最适;菌核萌发生长子囊盘的温度为5~20℃,以10℃最适。在土壤持水量达80%以上,菌核萌发速度最快,长出子囊盘的数量最多。子囊孢子萌发温度为5~25℃,以5~1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萌发率达100%。菌丝生长的温度为5~30℃、H+浓度10-10~2.09×10-2mol/L。菌丝对营养基质的利用能力很强,能产生多种酶,分解利用植株体内高分子聚合物质,使其转变为可吸收的营养成份。寄主范围甚广,有64科约400种植物,中国已知有31科171种,主要为油菜、甘蓝、白菜、萝卜、向日葵、莴苣、大豆、胡萝卜和茄子等。

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4~6月油菜收获后,核盘菌的菌核遗留在土壤、种子和残秸中越夏。种子和残秸中的菌核随着播种和施用未熟的堆肥而进入土壤。在秋冬温暖潮湿地区如四川盆地,土表菌核可直接长出菌丝侵染油菜幼苗,也有少数菌核萌发生长子囊盘,使幼苗发病。一般地区土中菌核秋冬处于休眠状态,翌春2~4月,旬平均气温7~14℃时,菌核普遍萌发,为子囊盘盛发期。子囊盘放射子囊孢子,藉风雨传播,侵染油菜。子囊孢子可直接从气孔、伤口侵入,主要侵染花瓣,通过落花,花瓣上菌丝蔓延叶片,由于株间枝叶接触,病叶上菌丝进一步蔓延至茎秆。20~25℃下24h病菌在叶片上即可引起褐色斑点,4d后形成典型的圆形斑块。高湿条件下,可长出白色菌丝,并在寄主细胞内外蔓延,分泌大量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分解纤维素,使组织解体并产生草酸毒素,直接毒害寄主细胞,加速菌丝在体内的蔓延,最后在病秆内外形成菌核而进入休眠阶段。

南方冬油菜产区,菌核病流行的主要因素:(1)田间菌源数量。旱地油菜面积大、发病率高,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堆肥或播种带菌种子,均可增加田间菌源。(2)油菜易感期(开花期)与子囊孢子侵染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时间越长,发病越重,一般油菜在子囊盘盛发期内进入开花期的,油菜在盛花期开始发病,成熟期发病率较高;油菜在子囊盘盛发期以后、终止期以前进入开花期的,多于盛花期后至终花期间开始发病,成熟期发病率很低;油菜在子囊盘终止期以后进入开花期的不发病。(3)花期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对病害流行的影响。开花期旬降雨量大于50mm则病害严重;小于30mm病害较轻;低于10mm病害很难发生;同期月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病害严重;60%~75%发病较轻;60%以下病害不易发生。(4)油菜生长势。它直接影响田间小气候和相对湿度,油菜生长高大繁茂,枝叶毗连、田间郁蔽或植株倒伏,则株间相对湿度增大,极有利于菌丝滋生蔓延,加重发病。

根据武昌的11年资料,建立了春季病害流行的预测模型:

Y=0.04+0.44X1+0.27X2+0.13X3+0.17X4

式中X1为油菜开花期月降雨量,≥120mmX1=1,<120mmX1=0;X2为油菜生长势、开花期株高150cm以上,估产3750kg/ha以上X2=1,低于此数X2=0;X3为油菜始花期,3月中旬以前始花X3=1,3月下旬以后始花X3=0;X4为田间菌源数量,连作地占油菜面积1/3以上或上一年发病率在40%以上X4=1,低于此数X4=0;Y为油菜成熟期发病率,≥30%Y=1,<30%Y=0。将Y的临界值定为0.5,即Y>0.5报为1(流行年),<0.5报为0(轻病年)。

采用农业措施和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主要措施:(1)轮作。水稻、油菜轮作;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如麦类轮作两年以上。(2)深沟窄畦,防止田间渍水,降低土壤湿度。(3)选用避病或耐病品种。花期短、花期迟、早熟、株型紧凑、茎秆坚硬抗倒伏的甘蓝型品种,一般发病较轻。播种期不宜过早,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播种期应在9月下旬以后,移栽油菜除适期播种外,还应注意壮苗适时移栽。(4)播种无病种子或种子处理。油菜收获前一周内,选择健壮植株留种;对未进行无病株留种的种子,播前先筛选,去除混杂在种子中的大菌核,再用10%盐水选种,汰除上浮的小菌核、病种和秕粒,将下沉的种子洗净阴干后播种。(5)合理施肥。注意各生长发育阶段氮肥施用量和比例,使植株生长健壮、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期不早衰、不倒伏、株间不过度郁蔽。(6)春季子囊盘盛发期,对上一年旱作油菜地中耕1~3次,可破坏掩埋的子囊盘,减少田间菌源。(7)花期摘除植株中下部病黄叶和老叶1~3次,并拾至田外。(8)药剂防治。盛花期叶病株率达到10%以上时,重点对长势好、连作旱地、低湿地喷药1~2次。药剂有菌核净、腐霉利、托布津、多菌灵、苯菜特等。

油菜菌核病是阻碍油菜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由于该菌侵染力极强,适应性极广,且无高抗品种,因而难以彻底控制该病的流行。筛选抗源、抗病育种和采用遗传工程创造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具有很重要的发展前景,也是近年来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菌核病.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2 李丽丽,黄早花,王圣玉.中国油料,1986,(1):75~78

3 吴纯仁,刘后利.中国油料,1989,(1):22~24

4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油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41~445

5 Kolte S J.Diseases of Annual Edible Oilseed Crops Vol,Ⅱ Rapeseed-Mustard and Sesame Diseases,CRC Press,USA,1985,35~39

6 Morrall R A A,etc.Forcasting sclerotinia stem rot of spring rapeseed by petal testing,Program and Abstracts,GCIRC Eighth Interational Rapeseed Congress,Rapeseed in a changing World,Canada,1991,85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李丽丽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9: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