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导管消蚀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
释义 | 【导管消蚀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导管消蚀是一组新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1976年和1981年,Beazell和Gonzalez等先后报告用直流电消蚀阻断了狗的房室结。1982年,Sheinman等用此法阻断了人的房室结;1983年消蚀了房室旁道。不少国家开展了此项技术,治疗一些顽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者,迄今已达几千例,中国上海、北京、南京及广州都已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导管消蚀(CA)的能量发放系统(1)直流电消蚀。利用普通的直流电除颤器发放电能,把插入心腔的导管电极与除颤器的阴极相接,左背肩胛骨处放一直径为16cm的阳极。输出电流多数用衰减的正弦波。在生理盐水或血液的实验中,当400J电能通过6F导管电极放电时,以每秒4000帧进行极快速的摄影记录,并测定压力、V特和电流等数据。在放电的最初15s内,可看到在电极头端有闪光及嘈音。随后迅速在5s内形成白炽的蒸气团集合而形成气泡,气泡扩张而达最大直径,随后消失,电压和电流分别高达3000V和50A,电极头端液体阻抗增加而产生5000℃高温,气泡表面张力达701b/in2。电极接触处的组织有坏死及出血灶。细胞特异质消失,在损伤及周围组织内有出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慢性改变有纤维化及脂肪浸润。组织损伤的程度与所用电能有关,当电能为250J时,左室损伤范围为1.3~1.5cm3,而且常是透壁性的,损伤常为斑块形,其边缘为炎症浸润,四周则可见异体反应。局部心肌细胞电生理静息膜电位梯度减低,动作电位时间及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减慢,电灼狗的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频发,在早期较明显,7d后发作频数减少和持续时间缩短。所以产生这些损伤与电流强度、光、热和压力有关。(2)射频能量消蚀(RFA)。RFA是用低能量、高频的交流电消蚀。由于所用能量小,常为20~30W,通过300~750kHz放电,仅产生<100℃的热量。当≥100℃时,电极头端即有血凝块,使阻抗增大,RF发放仪能自动断电。通常组织细胞在50.8℃时即坏死,但无血凝块,到100℃时血液才产生凝块;<100℃亦不会像高能量直流电灼那样引起电极处发出白炽弧光,产生气体,形成压力而使组织的损伤范围扩大及穿孔。一般每次损伤面积<0.5cm2,深度<3mm,呈均质性组织干化或凝固性坏死。因此,RFA损伤小且并发症少,较安全。RFA不刺激肌肉或神经,亦不需要全身麻醉;由于没有气压伤,可以用于薄壁区而不致穿破。因为受损伤处为均质性干化,心律失常并发症少见。RFA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逐级发放能量到更多的病灶区,消除多个病灶而不伤及深部。对狗的实验证明,冠状窦、心房、房室结和心室的RFA是有效和安全的,没有破裂现象发生。在心房、三类瓣环及左室,很少发生心律失常。(3)激光。激光是通过光来产生热量以消蚀心肌心内膜产生均一的纤维区。激光引起的组织损伤根据光束的强度和光被组织吸收的强度而定。激光的波长不同,组织对其吸收、消散和渗透的深度亦异,所产生的效果就不同。钕激光等的波长为1060nm,渗透组织极深而可产生与直流电灼一样大的损伤;紫外线波长308nm,渗透组织较深;而氩激光波长为500nm,仅使心内膜产生局限性损伤。已有报告在外科手术中用激光消蚀VT成功者,但因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故迄今仍无闭胸导管消蚀的临床报告。但在动物实验中已有用激光导管消蚀狗的希氏束而获得成功者,镜检在三尖瓣环处可见直径为2~3mm的损伤区,阻断了希氏束。导管消蚀的方法(1)希氏束消蚀。早期电灼的目的是产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而治疗顽固性室上速。方法是先从股静脉插入6F的4极电极到右室心尖,以作临时起搏用;再插入6F的4极电极记录希氏束。当用电极记录到最大希氏束电图后,将此电极连接到电击器的阴极输出端,阳极用直径为16cm的粘附电极贴在左侧背部,在全麻下作电击,早期电击的电能量偏大,常为200~300J,获得三度AVB后,常需再作一次以确保疗效。术后观察,如三度AVB持续24h,则安置永久性起搏器。作RFA时方法基本同上,但消蚀的电极改用TF、带手柄操作的、头端可弯曲的电极。无须全麻,常用参数为20~30W,40~50V,350~500mA,阻抗<120Ω,时间60~100s,可连续多次,直到成功。(2)房室结功能的改造。目的是减弱房室结的传导功能,而不致造成三度AVB。方法是在希氏束近端消蚀,即在测得最大的希氏束电图后,将电极后撤少许,直到A/V最大,仍有最小的希氏束波,作低能(20~50J)的多次电消蚀。(3)旁道的消蚀。目前做得最多的是左室游离壁的电消蚀,方法是在右室尖、右房上、希氏束及冠状窦内各插入1电极,先作旁道的标测和定位,然后从股动脉插入消蚀电极到左心室,电极到位后作电消蚀。目前已多数采用RFA,仍有人用低能直流电消蚀者。(4)房室结双通道的电消蚀。它是临床应用得较多的一种。目的是选择性地阻断房室结的快通道或慢通道,以治疗房室结内折迫性心动过速;方法是先插电极分别到右室心尖、右房上、冠状窦和希氏束,然后插入消蚀电极到冠状窦口附近或希氏束附近,根据标测,可分别消蚀慢通道和快通道,达到治愈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目的。(5)VT的电消蚀。多数VT是由折返引起,其起源灶在慢传导的离散区,VT发作时此处除极最早,术前需作电生理标测,测出除极最早处。另一种病灶定位的方法,是在电生理检查时用心室起搏复制出与原VT12导联体表心电图至少有10个导联形态相同的VT,该起搏点即为原VT的起源灶。消蚀时先从股静脉插入电极到右心室尖、流出道、冠状窦以标测,随后从股动脉插入电极到左室作电消蚀。导管电消蚀的效果和并发症 早期电消蚀的效果较差,并发症多。由于技术改进,199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第6次世界导管消蚀会议上报道的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1)房室结功能改造。Inerian等报道多中心研究的一组顽固性室上速患者49例,其中房颤31例、房扑10例、房室结折返7例,作低能(25~30J)电灼。术后18例为希氏束下阻滞,18例为束上阻滞,10例未能明确阻滞的水平,2例无阻滞。结论认为低能直流电消蚀是成功的,70%以上的顽固性房颤与房扑和结内折反性心动过速治疗成功。Goyal等用RFA治疗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85例,结果100%产生暂时性AVB,其中仅7例为永久性。所有病例均有稳定的结性逸搏(约60次/分)而无晕厥,既达到房室结功能改造的目的,又免除安装心脏起搏器之苦。(2)旁道消蚀。Lesh等报导49例患者50条旁道,RFA结果显示44/50旁道(88%)治疗成功。并发症为心包填塞1例、腹股沟血肿1例、周围栓塞1例。可认为RFA对旁道消蚀安全有效。此外,在治疗普通的VT、右束支折返性VT、右室发育不全所致的顽固性VT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导管消蚀的指征: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忍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者。(1)房室结内折返性过速;(2)快速房颤或房扑;(3)旁道所致心动过速;(4)因阵发性或持续性室上速而继发的心脏扩大或心衰者,终止心动过速后常可使心脏恢复;(5)理想的VT指征为易于诱发、发作时血流动力学能耐受的单灶性VT,但对多形性VT亦有效。VT易致室颤者宜用埋藏式自动除颤器。有左室附壁血栓者是导管消蚀的相对禁忌症。【参考文献】:1 Beazell J,et al.Clin Res.,1976,24:1372 Scheinman MM,et al.JAMA.,1982,248:8513 Royd EGCA,et al.PACE.,1985,8:8154 Haines DE,et al.Circulation,1987,76,Ⅲ:2185 张旭明,朱纯石,等.中华心血管杂志,1992,19(6):3916 Inferian Jr A,et al.PACE,1991,14(4;Part Ⅱ):7067 Goyal R,et al.PACE,1991,14(4;Part Ⅱ):6588 Twidale N,et al.PACE,1991,14(4;Part Ⅱ):6699 Lesh MD,et al.PACE,1991,14(4;Part Ⅱ):67010 Lemery R.et al. PACE,1991,14(4;Part Ⅱ):67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朱纯石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