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
释义 | 【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工艺,这种湿地由土壤和砾石等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水流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的地表流动,床体表面种植物,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用以净化废水,当床体表面种植芦苇时,有人称此为芦苇湿地,也有人称人工湿地为构筑湿地。自西德1974年首先建造人工湿地以来,该工艺已在欧洲得到推广应用,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得到迅速发展。起初,大多数人工湿地应用于生活污水和矿山酸性废水的处理、纺织工业和石油工业废水处理。中国在“七五”期间开始了人工湿地的研究。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工艺有两种形式:地表流工艺和地下潜流工艺。地表流工艺是指废水在人工湿地的土壤表层流动,水位较浅,一般在0.1~0.6m,与地下潜流工艺相比优点是投资少,缺点是负荷小,冬季北方地区表面会结冰,夏季可能会繁殖蚊子,还会有臭味。地下潜流工艺是指废水在人工湿地的地表下流动,保温效果好,负荷高,处理效果受气候的影响小,但投资比地表流工艺要大些。该工艺繁殖蚊子和产生臭味的可能性很小。国际上采用较多的是这种工艺。地下潜流型人工湿地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废水由人工湿地的一端引入,经过配水系统(由卵石构成)均匀进入根区填料层。根区填料层基本上由3层组成,上层为表层土壤,中部为砾石,下部为小豆石。表层土壤上栽种耐水植物,通常是芦苇也有采用蒲草等。深圳人工湿地除种芦苇外,还有茳芏,席草和大米草等。这些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到表土以下0.6~0.7m的砾石层中,这些根系交织成网,与砾石一起构成一个透水的系统,同时这些根系具有输氧功能,在根的周围水中溶解氧较高,适宜于好氧微生物的活动。通过附着在砾石和根系上的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矿化后的一部分无机物(如氮和磷)可能被植物利用,在缺氧区还可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使废水得到净化。一般情况下,人工湿地出水水质优于传统二级处理的出水水质。经过净化后的废水由末端的集水区中铺设的集水管收集后排出。由于这种工艺利用植物的根系输氧,故又被称为根区方法(RZM),而这种构造的人工湿地又可称为根区处理床。影响人工湿地设计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水力负荷、有机负荷、处理床的结构、流程布置、配水系统、排水系统和表面植物种类等。各国因地制宜,根据本国气候、植被等特点,经小试取得设计数据后进行设计。由于人工湿地往往是作为二级处理装置,故出水要达到各国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1.地表流人工湿地的设计计算。由于废水在人工湿地中流动缓慢,人工湿地的功能可视作一级推流式反应器。稳态条件下可用以下反应动力学公式表示:式中,c2为出水BOD5浓度(mg/L);co为进水BOD5浓度(mg/L);K为反应速率常数(d-1);t为水力停留时间(d)。 人工湿地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影响反应的因素。各国研究者推荐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里德(Reed)建议地表人工湿地可用下列方程为计算:![]() 式中,A′为以污泥形式沉淀在处理床前部而未得到处理的BOD5含量(一般取0.52);C′为填料介质特性系数(一般取0.7m);a为微生物活动的比表面积(一般为15.7m2/m3);L为处理床长度(m);W为处理床宽度(m);d为设计水深(m);n为处理床的孔隙率,Q为平均设计流量(m3/d)。 式中,KT与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KT=0.0057×(1.1)(T-20) 式中,T为设计水温(℃)。 当处理床的底坡或水力坡度等于或大于1%时,上述方程式可调整为:式中,S为底坡或水力坡度。 有机负荷指标随废水性质不同和条件不同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为18~110kgBOD5/(104m2·d)。一般有机负荷值并不作为设计人工湿地的依据,只作为设计校核的指标。为确保系统处于好氧条件下工作,最高的有机负荷值不得大于110kgBOD5K104m2·d)。由于该工艺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机物沉积在处理床前部,使前部的处理条件恶化,为此可采取阶梯进水方式,让一部分进水从处理床的1/3处引入。2.地下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计算。对于由土壤、砾石和豆石等组成的处理床,在废水充满缝隙处于饱和状态时,当其水力特性为层流状态,一般用达西(Darcy)定律表示:Q=KsAS式中,Q为渗流量(m3/d);Ks为渗透系数(m3/m2·d);A为处理床横截面积(m2);S为水力坡度。渗透系数取值还缺少准确的测定。对于以砾石为基质的湿地,欧洲人建议Ks为10-3m/s。而美国的经验为Ks值不宜大于10-4m/s。有人认为,当雷诺数RT>1~10时,上式就不适用,因介质粒径较大,对水流有挠动,应采用Ergun公式表示:式中,ρ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S为水力坡度,取值0%~2%;μ为粘滞系数;ε为孔隙度;Dp为填料平均直径;v为流速=Q/Aε。 此外,在英国目前采用Kikuth推荐的设计公式 As=5.2Qd(lnC0-lnc1) 式中At为处理床表面积(m2);Qd为废水平均日流量(m3/d);c0为废水进水的平均BOD5浓度(mg/L);ct为出水要求达到的平均BOD5浓度(mg/L)。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处理床的尺寸。如果是处理生活污水,在英国,建议平均每人所需处理床的面积为3~4m2,此指标可以用于初步设计。处理床的深度需根据采用的植物根系深度而定,基本要求是废水应在根系中流动,以保证好氧条件,对于芦苇,美国采用床深为60~76cm,德国采用床深为60cm。在欧洲,用于处理的工业废水时床深应减少50%。为了保证床深度的有效使用,在运物初期应将水位降低,促使植物根系向深度发展。处理床的坡度一般为1%或更大些,最大可达8%,一般应视采用的填料粒径而定,对于以砾石为主的处理床,其坡度一般为2%,要注意,床的底坡不一定就等于水力坡降。一般认为,床的横截面积与生化反应无关,仅取决于水力要求。床的长度与生化反应所需的停留时间有关,也与污染物去除的程度有关。对于砾石床,长宽比不宜太大,一般采用1∶1,最大不超过3∶1,对于以土壤为主的处理床,长宽比应小于1∶1。此外,有一种利用植物供氧能力来计算处理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常人工湿地表面植物的输氧能力Tro2为5~45g O2/(m2·d),一般为20g O2/(m2·d)。废水的需氧量可按下式估算:Ro=1.5L0 式中,Ro为废水需氧量(kg/d);L0为每日需要去除的BOD5量(kg/d).植物的供氧能力R'o为: (上海轻工业设计院诸惠昌、清华大学胡纪萃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