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肾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
释义 | 【肾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拼译:use the drugs of immunosuppression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同种肾移植术后如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自异体的供肾一般于术后10余天发生排斥反应而丧失功能。20世纪初期因对移植免疫学缺乏认识,对肾移植虽有不少尝试,但均遭失败。1951~1953年赫曼(D.M.Hume)、梅里尔(J.Merrill)等报告9例肾移植后使用可的松,有4例移植肾的功能保持长达数月。1960年卡伦(R.Y.Calne)在发现6-巯基嘌呤(6-MP)可使实验动物移植的皮肤延迟发生排斥反应的基础上,将与6-MP有类似作用的硫唑嘌呤用于狗的肾移植实验,证明可延长移植肾的存活,且药物毒性较小。1966年斯塔茨(T.E.Starzl)首先将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与强的松、硫唑嘌呤联合应用,表明可显著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期。在此后的10余年内,皮质类固醇和硫唑嘌呤被临床广泛采用,作为肾移植术后的常规免疫抑制药物,由于并发症很多,尸体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仅50%。1978年卡伦报告7例尸体肾移植单独应用环孢素预防排斥反应,随后环孢素在临床推广,由于使用环孢素时皮质类固醇和硫唑嘌呤的剂量减少,术后并发症亦随之降低,尸体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提高至80%~90%。近几年随着杂交瘤技术的建立,单克隆抗体被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 皮质类固醇:均含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其结构特征为含有不饱和的A环,C3位有酮基,C11有酮或羟基,C20和C21分别有一个具有酮基和羟基的功能基团。皮质类固醇能抑制激活巨噬细胞,减少T细胞刺激因子的相互作用,稳定靶细胞表面膜及阻止免疫趋化等。一般术中用甲基强的松龙250~500mg静脉滴注,随后口服强的松(Pred)自100mg/d起,逐日减量,至术后7d30~50mg/d,3~6月逐渐减至维持量7.5~15mg/d。急性排斥反应时用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静滴冲击治疗,排斥反应严重者需酌情连续用药数天。皮质类固醇可使感染的发生率增高,大剂量用药病人可出现柯兴氏综合征、高血压、类固醇性糖尿病、胃肠道出血和穿孔、白内障、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硫唑嘌呤(Aza):是甲硝咪唑取代6-巯基嘌呤的氢而形成的巯基嘌呤衍生物,其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反馈抑制嘌呤合成酶,尤其是阻止次黄嘌呤核苷酸转变为AMP和GMP。Aza的口服剂量1~2mg/kg。其毒性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是将人的淋巴细胞注射给动物,再收集和分离提取免疫球蛋白部分成为生物制品。应用ALG后由于其原浆细胞毒作用,可使淋巴细胞溶解而减少;此外封闭抗原识别部位和抗原竞争也可能是免疫作用的机理。1986年,中国报告应用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HTG)25例尸体肾移植病人有功能肾存活1a以上者14例,占56.0%,而对照组(未用AHTG者)为46.4%。AHTG的用量为20mg/kg,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50mg或地塞米松7.5mg/kg稀释于250~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全量在1~2h内输完,两次用药间隔2~3d。常见的副作用为发热、畏寒、过敏反应。环孢素A(CsA):是目前用于尸体肾移植中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它是带有一个乙烯链的11肽。CsA在实验研究中显示有选择性抑制增殖早期的T细胞、可促T细胞池中特异性清除对移植抗原起反应的淋巴细胞株,目前认为主要通过抑制TH细胞、增强TS细胞而起作用。CsA用量为8~12mg/kg口服或3~4mg/kg静脉滴注(尽可能不用静脉制剂),以后减至2~6mg/kg口服。治疗过程应监测CsA的血药浓度,常用测定方法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根据血药浓度适当调整用药剂量。CsA对肾脏有毒性作用,使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药物结合于肾小管刷状缘膜,抑制线粒体代谢造成肾小管损害,可引起无尿或少尿,停药或减量后尿量增加。对肝功能损害也较常见,表现为血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和转氨酶升高。单克隆抗体(OKT3):通过用人T细胞免疫的鼠脾细胞与不产生抗体的鼠浆细胞瘤融合获得杂交瘤,在鼠腹腔克隆后,自腹水中提取和纯化制成单克隆抗体。其免疫抑制作用有:(1)覆盖或封闭OKT3受体,防止淋巴细胞接受或传递抗原刺激;(2)在血循环中结合非特异性活性T细胞。目前OKT3被用于肾移植术后有早期的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时,以及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无效时,静脉滴注OKT3使部分病人的排斥反应逆转。在使用OKT3时应监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观察OKT3、OKT4及OKT8数值的动态变化,用药期间血中OKT3和OKT4值明显下降,OKT4/OKT8比值亦降低。其毒副作用有发冷、高热和肌痛,有水分潴留的病例易发生肺水肿。近年来对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过去的二联用药(Pred+Aza)已改为三联用药(Pred+Aza+CsA),也有将AHTG或OKT3与上述药物先后或同时使用的四联用药方案。几种药物同时应用可使各种药物的剂量降低,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肾移植术后早期将AHTG或OKT3代替CsA,可避免肾缺血引起的肾小管坏死与CsA的肾毒性不易鉴别的困难。新免疫抑制药物的不断出现,给继续提高肾移植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开拓了广阔前景。目前已开展基础研究或临床试用的新免疫抑制剂有:(1)FK506。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筑波链霉菌的发酵产物,化合物属大环内酯结构。FK506可阻止抗原性的或有丝分裂性的刺激应答中T细胞的活化。1990年凯依(J.E.Kay)指出,FK506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CsA强100倍。日本14个大学附属医院或研究所组成FK506临床研究协作组,于1990年7~10月对37例肾移植后应用FK506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开始用量为0.1mg/kg·d静脉滴注,第4天起改为0.15mg/kg,每天口服2次,FK506与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合用,急性排斥反应时加大剂量。FK506的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心脏症状、高钾和高血糖。用药期间进行血液浓度监测,血药浓度在15~20ng/ml间一般不会发生副反应和急性排斥反应。1990~1991年斯塔茨和夏匹罗(R.Shapiro)也分别报告了美国匹茨堡将FK506使用于各种器官移植的情况,包括肝移植140例,肾移植36例及心移植、肺移植14例。(2)雷泊霉素(RPM)。亦属于大环内酯药物,由海格鲁考比库斯(hygroscopicus)链霉菌产生。实验资料表明,RPM有广泛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通路作用,且能抑制淋巴因子合成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RPM与CsA有协同作用,如两者合用可大大减少CsA的用药量,降低CsA的肾中毒发生率。RPM的免疫抑制作用与FK506相当,RPM与FK506低剂量联合应用可产生各自免疫作用,对小鼠移植心脏有协同免疫作用。RPM现尚未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其毒副反应和安全剂量尚待研究。(3)RS-61443。含有霉酚酸,是嘌呤再合成的特异性抑制剂。抗原激活B细胞和T细胞依靠嘌呤的合成,因而RS-61443对控制细胞的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均有效。动物实验证明可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当剂量减至20mg/kg时症状明显减轻。1991年5月全美移植学会报道,RS-61443试用于肾移植病人48例,移植肾丧失功能仅1例,其余的除有轻度碱性磷酸酶升高外,无任何肝、肾毒副作用。【参考文献】:1 章咏裳.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2,3(2):57~592 章咏裳.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7,8(3):112~1133 谢桐.肾脏移植,1991,155~1884 章咏裳.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92,13(2):93~94(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章咏裳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