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崩岗侵蚀 |
释义 | 【崩岗侵蚀】 崩岗侵蚀是华南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类型,是具有深厚风化壳尤其是花岗岩风化壳土壤侵蚀的典型代表。崩岗是流水和重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崩岗这个复杂的综合体中,几乎温润地区所有的侵蚀类型都可以发生。崩岗是在冲沟沟头的集水盆中产生的一种围椅状崩塌崖的地形,群众称之为“崩岗”,曾昭璇于1958年著文论述。1984年黄少敏、吴正合编之《地貌学基础》将这一特殊地貌类型引入高校教材。 1990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立崩岗防治专业委员会,1991年成立崩岗防治科研协作网。对于崩岗侵蚀的研究,以中国学者为主,国外类似的研究多为冲沟侵蚀或重力侵蚀研究,分别研究冲沟侵蚀过程,冲沟成因和冲沟发育经验模式等。1985年RoyC.Sidle Andrew J.Pearce和Colin L.O′Loughlin等研究了土壤块运动的意义、类型、土地管理效益、土壤块体运动的预报、避免和控制,以及坡面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虽然研究了各种类型重力侵蚀及其综合作用过程,但未研究重力与流水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崩岗。影响崩岗侵蚀的因素主要为深厚风化壳、南亚热带气候特点与地形等。对崩岗形成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风化壳特性和土壤性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部面构型,渗透性能,抗冲性与抗蚀性,节理和裂隙等性质以及与这些特性相关联的其它物理、化学性质,如颗粒组成、矿物组成、孔隙特性、膨胀性、容重、结构、水分特征等(史德明,1984,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1991)。崩岗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瓢形崩岗(囊状崩岗),分支崩岗,箕形崩岗(曾昭璇,黄少敏1980)3类。根据崩岗的平面形态和侵蚀营力特征将崩岗分为:以集水为主的面状流水作用区,以破坏为主的重力——流水作用区和流水搬运——沉积区3个区(朱世清、卢家诚、李定强,1990)。花岗岩体的原生节理和风化壳次次生裂隙的发育既促使了崩塌作用的产生,又控制了崩岗发育的方向(吴克刚、陆兆熊、郭鼎、1989;姚清尹、陆兆熊,1989)。阳坡(南坡)和半阳坡由于土壤的干燥和植被的稀疏为雨滴击溅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雨滴在雨季盛行东南季风作用下加大了动能而且以很大的交角或垂直打击于迎风的南坡上,造成了南坡与北坡的侵蚀差异及崩岗侵蚀在南坡和北坡上分布的差异(曾昭璇、黄少敏、1980;吴克刚、李定强、李熙深、郭钻声,1989,吴克刚、陆兆熊、郭鼎,1989)。崩岗形成并不断扩大的过程,主要在于坡面与局部侵蚀基准面之间高差的形成,这个高差产生的原因则是冲沟发育和人为破坏植被使地表呈斑状裸露而引起的向下切蚀,或人为开挖陡坡。由于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中垂直节理发育,而且存在着软弱层(即抗蚀力较弱的砂土层和碎屑层),当上覆土壤层和红土层被蚀穿后,易于造成下部基础不稳定而发生崩塌和滑坡等块体运动,使上部土体悬空,并逐渐向上崩塌。崩岗发育最活跃的部位之一是崩积锥,它在降雨过程中很易受到再侵蚀,吴克刚等(1989)测得从崩积锥上蚀下的泥沙占崩岗全部输沙量的86%,当崩积物被带走后,又造成崩岗壁的不稳定而产生新的重力作用。崩岗发育阶段可分为深切期(幼年期),崩塌期(青壮期)和夷平期(平衡或老年期)(吴克刚等,1989;张淑光等,1990,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1991)。崩岗侵蚀过程从时间上可分为前汛期(3~4月),汛期(5~10月)和旱期(11~翌年2月)。崩岗侵蚀速率,据广东德庆新墟观察,每次暴雨后崖壁可后退2-3.5m(曾昭璇,黄少敏,1980);崩岗侵蚀模数,1989年吴克刚等观测,在德庆县为21.48kg/m2·y至216.1kg/m2·y之间,相当于每年地面蚀低1.4至14.4cm,朱世清等(1990)测得广东兴宁石马河流域一个崩岗1988年4~9月(主要侵蚀时期)侵蚀模数为143.5kg/m2。崩岗的治理主要在于稳定基础和控制崩岗口基面与坡面的高差,崩岗口的生物坝可起到排水、拦沙和消减水能的作用,亦即可有效地控制崩岗的发展。崩岗口谷坊内种植果树、牧草并发展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是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崩岗的有效途径。崩岗侵蚀尚未进行世界性的科研协作和联网研究,崩岗分类亦众说纷纭,因此系统统一的分类工作十分必要。借助新理论新技术及相关科学深入研究影响崩岗发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及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崩岗侵蚀机制,建立数学模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长期系统的定位观测,建立健全观测试验方法和规范的数据库,以利于各地的对比研究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的新课题。崩岗侵蚀的危害主要是对其下游的影响,如掩埋农田、淤积山塘水库和河道,崩岗侵蚀对河道水沙状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亦为今后研究重点之一。崩岗侵蚀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多局限于各自的研究地区,对治理措施的投入和维持费用的计算、效益计算及治理成果的巩固提高,以及示范与推广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并可能在近年内取得新的进展。【参考文献】:1 曾昭璇,黄少敏.红层地貌与花岗岩地貌 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39~1602 Morgan R.P.C.Sol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Longman,1980,2983史德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崩岗侵蚀的剖析,水土保持通报,1984,4(3):32~374 Roy C.Sidle,Andrew J.Pearce and Colin L.0′Longhlln Hillslope stability andland use,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1985,11~185 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协作组,广东省水土保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316 张淑光,钟朝章.广东省崩岗形成机制与类型,水土保持通报,1990,10(3):8~167 朱世清,卢家城,李定强.兴宁县石马河流域土壤侵蚀类型,水土保持通报,1990,10(1):1~78 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广东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广州:广东科学出版社,1991,133~166(广东省土壤研究所李定强、朱世清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