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场离子显微镜 |
释义 | 【场离子显微镜】 拼译:field ion microscope 1951年弥勒(E.W.Muller)发明了场离子显微镜,它的分辨本领高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达到0.2~0.3纳米,能用于观察金属表面的单个原子。场离子显微镜不同于光学透镜或电子透镜,它是利用成像气体的场电离来完成成像过程。针状样品装于超高真空的镜内,冷却到78K以下,通入成像气体氦或氖,它们被吸附于针尖表面突出原子的上方,并被电离。成像气体离子受电场加速飞向阴极,由电子倍增沟道板将离子转换为数量增加许多倍的电子,投射到荧光屏,映出与样品针尖表面的原子相对应的原子放大像,其放大倍数为100万至1000万倍。1067年弥勒又制造了原子探针场离子显微镜,它能将被观察到的原子逐个“剥离”,并确定其质量数,因而能研究从表面到体内各原子排列的三维状态。场离子显微镜不仅可观察固体表面原子排布,研究晶体缺陷,而且已扩展到研究表面吸附、表面扩散及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在1986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出现之前,它是分辨本领最高的显微镜。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