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台湾岛
释义

【台湾岛】
 

拼译:Taiwan island
 

位于中国东南大陆架上浩瀚的海洋之中,酷似纺锤形,东濒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东北与琉球群岛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全岛陆地总面积35798km2,成为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全岛人口20155830人(1990年3月),其中汉族占98%、高山族占2%。干百年来,经过海峡两岸人民披荆斩棘、含辛茹苦地奋力开发,已使台湾成为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岛。

台湾岛在地质史上与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强烈的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陆地下沉为海峡,上升部分遂成为台湾岛。由于特殊的地貌成因和地理位置,而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地形。全岛多高山和丘陵,平原和盆地小而少,海域广阔。岛上东西狭窄而南北长,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把全岛分成了东西两部。东部山地统称台湾山脉,由一系列平行山脉所组成,高峰连绵,构成台湾岛的“屋脊”。西部为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为全岛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区。

台湾岛地跨北回归线南北,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受到纬度、季风、地形和北赤道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高温、强风、多雨的特点。全岛年平均气温22℃左右,最高月份平均气温达27~28℃,最低月份平均气温15~16℃,南部较高,北部偏低。台湾是中国多雨地区之一,全年平均降雨量平地多在2000mm左右,山地一般在3000mm以上,南北两端的多雨中心可达5000mm以上。岛上的河流多发源于中央山脉,向四方分流入海。因受地形影响,大都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急,多险滩瀑布,一般不具备通航条件,惟灌溉和水能资源蕴藏量较大。同时,岛上生物资源丰富,分布极广。陆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覆盖率达52%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200种以上,著名的有红桧、扁柏、铁杉、台湾杉、樟榕、相思等。繁茂的森林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哺乳动物有80种。目前,尚有台湾熊、云豹、台湾猕猴等。由于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周围海域有鱼类不下200种,以鲔、鲷、鲻、鲤、旗鱼等较著名。台湾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藏有110种,但有开采价值的只有10多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及金、银、铜矿等。此外,非金属矿产以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储量较丰,地位也重要。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根据台湾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的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台湾就和中国大陆有文化上的联系。台湾古称“夷洲”,秦汉以来与大陆间交往频繁。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众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改置台湾省。1895年被日本侵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中国。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很快。其经济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战后至50年代初的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着重抓了农业。在工业方面,则重点恢复和发展城镇加工工业和修复基础设施。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2)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在经济得到恢复以后,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合板、塑胶、水泥和玻璃等劳动密集、技术层次低的替代工业。(3)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重点是发展加工出口工业,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机遇,带动台湾经济成长。在此期间,工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8.5%,工业产品出口值年平均增长26.7%;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1%,被称为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轻纺工业“鼎盛时期”。(4)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为经济增长受挫与调整时期。正当台湾经济经过10年高速增长,欲进一步扩张时,受到了资本主义世界两次“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暴露了其经济发展的种种弱点,使台湾当局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着重发展钢铁、电力、交通运输、造船、石油炼制和石化为主的重化工业。到1982年,重工业所占比重已超过轻工业1.2个百分点。(5)80年代以来为新的经济增长时期。随着台湾经济的调整,重化工业比重的提高,以及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影响,台湾当局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作为稳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在产业发展上,优先发展电子、资讯、材料、能源、机械及技术密集产业,以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台湾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所以近几年来,台湾经济增长出现了回升的势头。

虽然如此,当前台湾经济仍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影响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劳动密集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外汇存底过多,投资不振;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污染公害、劳资纠纷、交通拥挤等情况日趋严重;投资环境恶化等等,使台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从经济结构来看,战后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从传统经济结构转化到现代经济结构。战后初期至60年代中期,台湾农业经济居主导地位。到60年代中期以后,则已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部门的现代经济结构。(2)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部门投资结构的变化。50年代初,台湾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当时的固定投资分配也较多,以后农业投资逐步减少,工业投资逐步增加,服务业投资相对稳定。这表明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化,是由不断提高对工业的投资促成的。(3)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生产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变化。上述经济结构的变化,虽说明了经济发展的一面,也增强了它弱点的一面,这就是轻型为主,导致基础脆弱,面向海外,依附性强,多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

从生产布局来看,台湾的生产布局,经过长期的整治、配置和调整,经济地理面貌有很大改观。主要表现在:以工业经济作为台湾经济核心的布局占主要地位,改变了历史形成的传统农业经济布局的面貌;以重化工业作为台湾工业主导的布局已基本形成,轻纺工业占绝对优势的布局有所下降;以出口贸易作为台湾经济导向的布局正在大力发展,落后单一的交通运输布局已得到明显改善;台湾西部弧形经济地带的布局已明显形成,东部地区也有所发展。

上述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布局的变化,都以其利用原有的技术经济基础和积极引进海外先进技术,不断更新技术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技术经济基础来看,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条件是比较好的。在清末,台湾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萌芽;日本占据台湾50年间,又把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进了台湾;战后,国民党占据台湾时又挟带了一批大陆的工厂设备、资金和技术、管理人才,为台湾经济发展输送了技术经济的“新血液”;同时,尤为重要的是台湾当局受到美国的蓄意扶植,这对于增强台湾技术经济条件的作用更是难以估量。其次,从发展科学技术与技术人才培养来看,台湾当局承受世界第3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机遇,自1954年起即开始为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与科技研究创造条件,设置一系列的科研领导机构,加强科技研究。第三,从引进技术来看,台湾当局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经济的需要,引进了一些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增强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第四,从技术经济现状看,目前,台湾技术经济已拥有一定实力,技术经济条件大为增强。这对于今后生产布局进一步合理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总之,目前台湾的技术经济条件大体尚好。但由于台湾当局政治趋向“未稳定”,社会人心不稳,影响了台湾技术经济条件进一步的增强。

从两岸经济关系来看,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自古以来即为一体,互补互利。只是战后不久,两岸被人为的隔离,但始终阻隔不了两岸间的经济联系。近10多年来,随着两岸政治关系和气氛的改善,两岸经济关系也有明显发展。但从现状看,其进展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当前,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尽早恢复相互间的正常关系。如若实现,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将有巨大发展。

海峡两岸虽然政治制度不同,但都在为发展现代化的商品大生产,彼此都有增强经贸往来的愿望与要求。双方经济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若能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对大家都有好处。海外一些华人学者说,两岸经济“相融,则荣;相离,则弱;相背,则衰。”目前两岸虽暂时还未统一,但仍可先从经济着手改善关系和加强往来。两岸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促进台湾-香港-大陆的中国经济圈的形成;另一方面又可加深亚太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加重中华民族经济在国际经济布局的地位。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等.台湾历史概述,1978,10∶2~4

2 毛一波.中外地理,1986,10(1)∶1~2

3 李非.台湾研究集刊,1988,1∶13~14

4 程潞,李振泉,等.中国经济地理(修订本).1988,357~358

5 Jack F Williams.热带地理,1991,11(4)∶346~356

6 李家泉,石裕汉,等.台湾省经济地理.1991,3~65

7 李宏硕,牛芳.港澳经济,1992,1:17~19

(华南师范大学谢福林撰;吴郁文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10 2: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