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灌淤土 |
释义 | 【灌淤土】 灌淤土是长期引浑灌淤和耕作施肥等交替作用下,定向培育形成的隐域性土壤,它是我国古老耕种土壤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多泥洲河流地区主要耕作土壤,又是我国北方地区粮棉生产基地。 灌淤土属於人为土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引浑灌淤,泥沙落淤对灌淤土形成的影响之深,强度之大,演变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我国灌淤土的研究,对世界土壤及系统分类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意义。据记载,公元前432年,西门豹领导群众兴建的防洪引浑工程,就是著名的漳水十二渠;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起,兴建的引泾水东注洛水-郑国渠;从秦代起实行了“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战略,从关中平原向宁夏平原和内蒙河套平原多次移民,发展农业,兴建了一系列引浑灌淤工程。在西北其它地区也兴建了一系列浑灌淤工程。引浑灌淤由秦汉时黄河中游,发展到北宋时黄河下游的再度兴起,在新疆,河西走廊等地也有所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对引浑灌淤的土壤,质量有初步的分类,“熙宁五年(1072)二月,侯叔献等言,见淤官田,今定赤淤地价每亩二贯至二贯五百,花淤地价二贯五百玉二贯……“清朝时记载”,或谓俗有勤泥懒沙之言淤浊水出口,多系沙淤,迤下始成泥淤,则若乐仍属不均。引浑灌淤的灌淤层的厚度,熙宁五年十月“阳武县民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淤碱瘠薄,乞淤灌,侯淤深一尺,计亩输钱,以助兴修,“北宋时也十分关注灌淤层的厚度,有“就令薄,因可再淤,厚而后止上”的指令。上述记载我国古代引浑灌淤土壤,虽从泥沙特性和生产性上进行分类,但是灌淤土系统分类的萌芽。灌淤土虽然在我国引浑灌淤中历史悠久,但正式名几经起落,於1978年才在分类系统中正式确立,以后此种土壤采用了此名,并把它归人为土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灌淤土的形成条件:据研究灌淤土的形成条件有三:1.古老的农业区,以关中平原的郑国渠(现在泾惠渠的一部分)为例,距现已有2000余年,从古到今皆为关中平原重要粮棉生产基地;2.长期引浑灌淤:引浑灌淤在有的地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同时有充分的水沙资源,如“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据观测,黄河上中游泥洲含量在3.0~32kg/m3范围内,有的高达60kg mg/m3以上;3.地势平坦。灌淤土的形成:灌淤土形成因素归纳起来的四:(1)引浑淤积作用,是灌淤土形成的主导因素,它是灌淤土物质的主要来源。因引浑灌淤的泥沙的厚度而有差异,一般为几毫米到几厘米。由于每年的落淤,灌淤熟化层逐年迭加而增厚。(2)生物累积作用,灌淤土水热条件较好,作物生长茂密,残体遗留量大,所以各种元素的富集作用强,故有机质和其它各种营养元素灌淤耕作层高于其他层次。(3)耕作作用,引浑落淤与耕作的交替进行,可以落淤层与原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匀,而没有淤积层出现,而呈颜色,质地均一,这不仅有利于排水,而且为作物生根发芽制造了良好的环境。(4)淋溶作用:引浑灌淤引水量大,过多的水分下渗,产生淋溶作用,易溶性盐类压倒几十厘米以下或者更深,盐分在剖面分布由伞状变柱状,淋溶的深度决定於排水渠的深度和畅通状况。灌淤土的剖面特性: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分两部分,其一是灌淤土剖面形态,其二是灌淤土的剖面特性。灌淤土剖面形态:它基本由灌淤熟化层,底土或埋藏土层组成。灌淤熟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近代灌淤耕作层,老的灌淤熟化层和古老灌淤熟化层3个部分。表层为当年或新近灌淤层,因地面凹凸的影响薄厚一均,具有明显的淤积层次,一般下部土壤颗粒组成粗,上部则细,干裂时呈片状或瓦片状。表层以下为近代灌淤耕作层,由於引浑灌淤的落淤和耕作交替,反复进行,灌淤表层和近代灌淤耕作层充分混合,变得质地,颜色均一,疏松均一,结构呈块状或粒状。老灌淤熟化层,一般是质地,颜色和结构比较均一,有侵入体。在耕作培肥,水分下渗和高度集约化下,有犁底层的分化。灌淤土的剖面特性:灌淤土具有一定厚度的灌淤熟化层,其剖面物理、化学特性是:1.剖面颗粒组成均一,引浑灌淤与耕作施肥等田间作业交替进行,一般而言,淤积层和耕作层充分混合,且淤积层不存在,故颗粒组成均一,这是灌淤土与淤土最基本的差异。2.有机质:主要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灌淤土因引浑灌淤的落淤,灌淤耕作层逐渐的迭加增厚,故灌淤熟化层有老,古之分,另外农作根系深层养分的利用和向表层的富集作用及施肥影响等,故有机质,主要营养元素在剖面上自上而下逐渐降低,据统计呈指数回归方程Y=Ae-6,但与黄绵土有机质,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部有本质的差异。3.碳酸盐含量均一,灌淤土就某一地区而言,浑水的来源是相对稳定的,所含的碳酸盐的量是较稳定的,虽经浑水搬运,落淤和淋溶作面,即在老灌淤区较高的地形部位,剖面有碳酸盐菌丝出现,但总含量在剖面上是较均一的。以上是灌淤土的剖面特性,但从农业生产、农业利用上还要讨论灌淤土纵剖面颗粒组成特性。就是由淤泥沙颗粒粗细不同,落淤有先后之分,故在田面上形成“三节地”,我国河北所说“紧出沙,慢出游,不紧不慢二含土”,也有称“远澄红泥,近澄沙”等。引浑水进地,流速剧降,所含泥沙被先后落淤,近的沙,远者泥。即“三节地”是自古到今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引浑灌淤的技术问题。灌淤土的系统分类,灌淤土土类确立时间较短,虽然各地都有研究,相对而言,仍没有其他土类系统、完善。灌淤土合理利用,灌淤土是有广泛的适宜性,一般为粮棉生产基地,在利用上有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1.建立完整的引排系统:(1)引浑系统,(2)排水系统。特别应注意排水系统,否则将导致大面积盐渍化发生。2.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灌淤土一般是高产土壤,除施用大量元素肥,还应施用微量元素肥料,使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协调。【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分类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地理室.土壤分类及土壤地理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3 清华大学水利系.引洪灌淤.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4 贾恒义.引浑灌淤改良土壤.中国水土保持,1980,(1)5 贾恒义.中国古代引浑灌淤初步探讨.农业考古,1984,(1):96~1006 贾恒义.北宋引浑灌淤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89,(1):242~247(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所贾恒义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