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兽用炭疽疫苗 |
释义 | 【兽用炭疽疫苗】 拼译:anthrax vaccine for animals 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细菌学历史中发现最早的致病菌之一,其芽孢形态可在自然界土壤中生存达数十年,条件适宜即可发芽繁殖,造成人或牲畜的感染。由于炭疽杆菌能在土壤中建立所谓“孵育点”,所以采用清除、消灭疫源地和病原的方法防止炭疽的发生与蔓延是极其困难的;患炭疽的家畜在临床上多呈急性型,常无任何症状,来不及治疗即突然死亡,欲控制炭疽的发生,定期注射有效的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动物炭疽疫苗有两类。 炭疽芽孢苗 1875年德国柯恩(Cohn)将炭疽的病原体命名为炭疽杆菌。1877年考柯(Koch)和巴斯德(pasteur)获得了炭疽杆菌的纯培养物,同年Koch报导了炭疽杆菌的生长特性、形态等,奠定了炭疽的细菌学科学基础。世界上第1个用炭疽苗弱毒株使动物产生保护能力的是伦敦布朗动物治疗所的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1881年,Pasteur首先采用高温(42~42℃)15~20d和10~12d培养炭疽杆菌得到了致弱程度不同的两株菌,分别制成了Pasteur Ⅰ和Ⅱ苗,叫作双重疫苗。其后的50d,这种双重疫苗在欧洲和南美洲广泛应用于牛和绵羊的预防注射。此苗的用法是先注射Ⅰ苗,两周后再注射Ⅱ苗。20世纪20年代,pasteur发现50%~60%甘油芽孢悬液能增加炭疽芽孢的存活时间,改善疫苗的免疫力,所以该双重苗就由50%的甘油芽孢悬液的单苗(pasteur Ⅱ苗)所代替。1929~1937年,Carbozoo苗很流行,这种苗开始由米兰兽疫血清研究所,尔后由莱德利(Lederle)在美国制造,据说是用1株炭疽杆菌悬浮在10%皂角苷中制成的,对豚鼠几乎无毒,对兔无害。1939年,斯特恩(Sterne)认为皂角苷的作用在于能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力,而不是减弱细菌的毒力,并建议将皂角苷用于毒力弱的菌株以增强其免疫力,不应与强毒株一起使用来减弱其毒力。用这种经高温培育致弱的炭疽杆菌所制的疫苗对动物是有效的,并且达到了其应用目的,但存在着效力下降、引起接种动物意外的接种损失、对一些特别敏感的动物不安全的弊端。1937年,Sterne从病牛体分离到一株炭疽菌,在含50%马血清营养琼脂上,于20%~30%的CO2条件下培养24h的培养物中挑选粗糙型无毒分离株,选育出无夹膜弱毒株(34F2)用于制苗。该苗是600000~1200000芽孢/ml悬浮于含0.5%皂角苷的50%甘油盐水中。至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家畜炭疽疫苗主要是34F2菌株。为提高弱毒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力,1960年Sterne等制成500万芽孢/ml的氢氧化铝苗,给动物注射2ml,免疫持续期达到6.5个月。1962年,莫克尔(Mockel)用含弱毒炭疽杆菌4000芽孢/ml的氢氧化钠铝苗注射于山羊,每只0.5ml,46只山羊中发生反应的有13只,并有部分死亡,且分离出炭疽杆菌,但给马、牛注射则没有反应与死亡。在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预防牲畜炭疽主要用Pasteur Ⅰ苗和Ⅱ苗,于1946年自印度引进了Sterne株生产芽孢苗,目前一直用pasteur Ⅱ苗和Sterne无夹膜炭疽杆菌制造活芽孢苗。1976年,兰州、郑州兽医生物药品厂对原制苗培养基、生产工艺和佐剂均进行了改进,采用黄豆芽汤培养基深层通气培养方法,每毫升培养物的活芽包可达5亿多,用20%氢氧化铝将培养物稀释至2500万芽孢/ml,其效力、安全性等均达到了原固体琼脂培养基所制30%甘油水芽孢苗的标准。1986年,利特尔(Little)等报道,从对疫苗的保护力研究、质量监察试验和田间的试验报告证明,弱毒活芽孢苗具有残余毒力,用豚鼠所作的试验中,要达到接近100%抗强毒攻击的保护剂量,常常导致一定比例的豚鼠死亡;像山羊、美洲驼类等食草动物对弱毒活芽孢苗敏感性很高,在田间接种时应特别注意。炭疽保护性抗原苗 50和60年代,史密期(Smith)和斯坦利(Stauley)等相继分离出炭疽毒素,这种毒素是由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和水肿因子EF3种成分组成的,并描述了其部分特征。这种研究成果为炭疽的自动免疫提供了纯化菌苗的又一途径,同时也为阐明炭疽的发病机理和病害死亡原因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60年代分别用Sterne菌株、V770菌株培养物的无菌滤液,经明矾沉淀或氢氧化铝吸附制成保护性抗原苗,这两种疫苗现在仍用于人群预防炭疽。1986和1988年,特恩布尔(Turnbull)对上述两种疫苗的直接测定和血清学研究均证明,美国疫苗比英国疫苗PA含量高而LF和EF含量比英国疫苗低得多,V770菌株产生PA,相对地不产生LF和EF,培养条件也可使LF和EF进一步减少。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炭疽疫苗研究进展不大。但在1979年前苏联乌拉尔的一个工业城市斯维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一个军事生物设施中的炭疽杆菌意外泄漏而发生了人类炭疽流行,这一事件使80年代成为炭疽研究蓬勃发展的10年,把人们对宿主的防御和对疾病的生物化学过程、分子遗传学基础的了解推向一个新的水平。1986年和1990年,艾文斯(Lvins)和Turnbull等报道,80年代在改进疫苗方面有显著影响的主要进展,一方面是有了提纯和限定炭疽毒索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发现编码炭疽杆菌毒素的基因存在于一个大质粒中,这个质粒后被命名为PX01,消除此质粒的炭疽杆菌就成为不产毒的无毒变异株,并证明了疫苗免疫力的产生必需具有毒素和其部分成分,消除毒素质粒的无毒源变异株,并证明了疫苗免疫力的产生必需具有毒素或其部分成分,消除毒素质粒的无毒源性菌株不能产生保护力,而毒源性无夹膜菌株(减毒株),如Sterne株却能产生好的保护力;同时还证明了Stanley等PA(后称因子Ⅱ)是主要免疫原的想法。在具有很高水平抗PA能力但缺乏和近乎缺乏抗EF和抗LF能力的动物中可观察到保护力,证明EF和LF仅能产生相当低的保护力。虽然PA是炭疽疫苗产生保护力的要素,但是PA和保护水平二者之间无正相关性。注射活芽孢苗一次即可使动物产生较好的保护力,但是抗PA滴度明显地低于纯化疫苗3次注射才能达到的动物保护力水平。1988年,王明俊、赵振亚等综合国内外炭疽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动态,研制成兽用炭疽保护性抗原油乳剂苗,一次给山羊皮下接种2ml,经过敏感山羊的区域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在树林等报道,当前研制中的炭疽疫苗有3种:将促进必需的细胞免疫应答物质加入到提纯的PA中制成纯化PA疫苗;1986年和1990年,Lvins首次在枯草杆菌中克隆出PA1、PA2两个重组疫苗,并认为重组疫苗的真正出路在于用沙门氏菌类做栽体,能为人和动物提供口服疫苗;1988年,Lvins等以Tn916诱变炭疽杆菌得到两株Sterne株后代(Aro-1Aro-2),苯丙氨酸、酷氨酸和色氨酸营养缺陷型变异株,需要一些芳香族化合物才能生长,对小白鼠和豚鼠的毒力均低于亲本株,用106或10CFU给豚鼠注射2次,间隔2周,4周后用2200个芽孢毒攻击,动物无损害。Sterme活芽孢苗应用50多年,有其优越性,然而由于活菌对一些动物仍具有残毒,而且必须通过注射给药,这在某些情况下不理想。例如,在发展中国家,注射器和针头短缺,给动物注射就更加困难。在非洲,珍稀野生草食动物由于炭疽日益减少,年年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炭疽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兽医方面通过口服途径给药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炭疽杆菌不是一种侵袭性微生物,将现有的疫苗经口投给,不可能产生免疫力。1950年,中国兽药监察所闰滋荣等(未公开发表)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需要设计某些方法能保证疫苗在胃肠道中建立微感染,或者是经基因工程构建一株能携带并表达炭疽保护性抗原基因的侵染性微生物,例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另外,还必须找到一种安全地投给疫苗而不损失其效力、不危及操作者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方法。总之,兽用炭疽疫苗领域的研究任务是艰巨的,目前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此展现了光明前景。【参考文献】:1 Sterne M,Robinson E M,Nicol j J.Vet.Sci.An.ind..1939,12,279~3022 Sterne M J.Vet.Sci.An.ind.,1939,13,307~3123 Turbull P C B,Broster M G,Carman J A,Manchee R J.MellingJ.De lnfect.lmmun.,1986,52,356~3634 Auerbach S,Wrignt G G St J.lmmunol,1955,75,129~1335 Stanley J L,Smith H J.Gen.Microbiol.,1936,31,329~3376 lvins B E,Ezzell J W,Jemski J,Hedlund K W,Ristroph J D,Leppla S H.lnfect,lmmun.,1986,52,454~4587 lvins B E,welkos S L,Knudson G B,little S F Infect.lmmun.1990,58,303~3088 Turnbull P C B.past,present & future.Vaccine,1991,8(9)533~5399 董树林.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0,3:1~510 王明俊,等.中国畜禽传染病,1988,4:10~14(中国兽药监察所赵振亚副研究员撰;薛民权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