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舌诊
释义

【舌诊】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为中医诊病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由于舌诊能客观、灵敏地反映机体的某些疾病,又简便易行,无创伤性,因此,成为中医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工作者不但对中医舌诊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还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手段,如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微循环、病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量元素分析等对舌诊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早在春秋战国至汉代的中医典籍如《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就已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载。到元代,舌诊已发展为诊断外感病的一种诊法,并出现舌诊专书《伤寒金镜录》。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将舌诊与卫气营血辨证联系在一起,创立了温病的验舌诊断方法。傅松元著《舌胎统志》,又将舌诊熔的适用范围扩充到内伤病。曹炳章著的《辨舌指南》(1917),集历代医家关于舌诊之论述及中西医对辨舌察病的研究和见解熔为一炉,是新中国成立前论舌诊病的集大成者。陈泽霖所著的《舌诊研究》,基本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舌诊研究的概况。

舌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舌质与望舌苔两个部分。舌质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舌质与舌苔的表现统称为舌象。正常舌象被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润泽,舌面上铺有薄薄一层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病理舌象由舌质、舌苔的异常变化反映出来。舌质的改变,主要反映内脏的虚实和气血盛衰的变化。舌苔的异常,主要表示疾病的性质、病邪的深浅及胃气的存亡。

望舌质的内容包括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4个方面。舌神分有神、无神,用以反映人体正气的存亡。异常的舌色有淡白、红、绛、紫4种。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实热证与虚热证;绛舌主邪热入营与阴液损伤;紫舌主热证、寒证与瘀血。舌形的异常变化有7种:苍老舌主实证,热证;娇嫩舌主虚证,寒证;瘦薄舌主气血阴液亏虚;肿胀舌主热证,中毒病证;裂纹舌多主热证,虚证;芒刺舌见于热盛内结;齿痕舌多属脾虚,水湿内停。望舌态指观察舌体动态的异常变化,临床可出现萎软舌、强硬舌、震颤舌、歪斜舌、吐弄舌、短缩舌等,多属重症。或为正虚,由气血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或为邪实,由痰湿阻络、热入心包、肝风内动所致。

望舌苔的内容包括望苔色与望苔质两个方面。临床苔色有白、黄、灰、黑4种变化。白苔多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苔主里热证,寒湿证。黑苔主里证热极,又主寒盛。苔质的异常变化有:厚薄反映病邪的部位和病势的进退,薄苔为病邪在表,厚苔为病邪入里;润燥测知津液的盈亏,润苔为津液正常,燥苔为津液受损,滑苔为水湿内停;腐苔见于痰浊,食积内停;腻苔主脾失健运,湿浊内盛;剥苔主胃之气阴损伤;有根苔多属实证,热证,胃气未衰;无根苔主久病之虚证,寒证,表示胃气已败。

舌象的系统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常舌象的研究资料表明,淡红舌形成的有关因素为:(1)舌粘膜下固有层毛细血管数目,血管壁结构、功能以及舌部微循环的正常状态。(2)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和正常的血氧饱和度。(3)舌上皮各层细胞的结构的排列,特别是角质层的厚度,可影响固有层血管红色的透出度。舌苔变化的主要因素为:(1)基底细胞的增殖速度。(2)溶酶体及其所含水解酶可影响角化速度。(3)桥粒的存在与自溶速度。桥粒消失,相应部位的细胞则脱落。(4)膜被颗粒为细胞之间提供粘合的物质。(5)口腔内局部环境理化因素的改变。

临床常见异常舌象的研究资料表明:淡白舌的形成与贫血、全血粘度和血浆渗透压降低、白蛋白合成障碍、组织水肿、消化功能障碍及某些内分泌机能不足有关。显微镜下观察微循环,淡白舌的舌尖蕈状乳头萎缩,数量减少,血色变淡。病理切片显示舌粘膜变厚,棘细胞大量增生。红绛舌多发生于急性化脓性感染、脱水、外科手术后、维生素B族的吸收利用障碍、基础代谢率升高、上消化道炎症、交感神经亢进导致唾液浆液分泌过少、高氮质血症、一定程度的缺氧及酸中毒,尚与性激素的变化有关。病理切片可观察到丝状乳头明显萎缩,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扩张充血或出血。紫舌多见于心血管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与肿瘤,其形成主要与血氧饱和度下降、静脉瘀血、血粘度与血小板聚集性升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和脆性增强等因素有关。紫舌的微循环障碍明显。齿痕舌与贫血、血浆蛋白下降引起的组织水肿有关。舌部血管的平滑肌细胞、舌肌细胞内水钠潴留也是齿痕舌形成的原因。光剥舌的舌印脱落细胞显示,中层细胞大量出现,尤其是小多角形细胞的数量与病情的轻重成反比,说明有上皮细胞脱落过快、营养不良和炎症的存在。裂纹舌的形成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超微结构示次级乳头缺乏,真皮乳头泡沫细胞减少或消失。白苔常出现丝状乳头的变化,如白厚苔的丝状乳头角质突起增多而致密。通过荧光舌象还观察到,病理性白苔与正常白苔的红色荧光发生率及白色荧光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黄苔多见于炎症感染与发热。当白细胞>1.5万/μl时,黄苔出现率可达72.9%。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时,多出现黄苔。黄苔时可见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舌粘膜表面聚集大量细胞及炎症渗出物。黄苔的形成与优势菌群产生的色素及霉菌生长有关。灰黑苔可见于高热、脱水、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功能失调、霉菌与产色微生物增殖、慢性炎症及肾虚时,病理切片可见粘膜上皮增厚、乳头延长、基底细胞增生,棘细胞层上部细胞间桥消失,伴有明显空泡和角化,丝状乳头表面覆有角化与角化不全物质及成堆球菌、霉菌的菌丝、芽胞等。厚腻苔多见于急重症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肝炎、乙型脑炎等,亦与消化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厚苔时的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明显降低。腻苔的形成与上皮细胞角化不全有关。厚腻苔时的唾液溶菌酶下降明显。

舌脉的研究在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1983年明确规定了“舌脉”的名词及分部。正常人的舌脉隐现于舌粘膜下,舌脉主干的长度不超过舌尖到舌下肉阜连线的3/5,舌脉管径以2.7mm为界。异常舌脉主要表现为舌脉曲张,除主干长宽超出正常外,舌下外带尚可出现血管扩张。舌脉曲张是瘀血的重要特征,多见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肝病,其形成与静脉瘀血、静脉压升高、缺氧、血液的高粘状态等因素有关。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各种舌象的形成原因已经初步阐明,并且基本掌握了急性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肺心病、慢性胃部疾患、肿瘤病症的舌象变化规律。为了便于统一标准观察舌象,在80年代开始研制舌诊仪,利用仪器获得舌质、舌苔的信息,并进行计算机处理,这一工作促进了舌诊的客观化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开始利用舌象动物模型,以促进对人类舌象变化机理的探讨。今后,将通过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各种病证的舌象变化机理,使舌诊成为中医独特的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戴豪良,等.中医杂志,1982,5~62

2 陈泽霖,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255

3 陈连起,等.中医杂志,1987,1~57

(北京中医学院杨维益、梁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1/5 2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