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运动训练周期
释义

【运动训练周期】
 

拼译:sports training cycles
 

在近代体育运动训练中一直遵循着一条重要的原则——周期性训练原则。它是指运动训练过程应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每一个循环往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后一循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从而使运动员创造专项优异运动成绩。

周期性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训练过程的基本安排。训练周期则是对运动训练全过程的一种周期性划分,直接决定了各训练过程的科学安排,以长期训练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训练分期理论为主要依据。

训练分期理论最早始于19世纪末,属短期训练思想阶段。在当时的一些教材中,一般都规定赛前只需训练2~3周即可,无需做专门的长期准备性训练。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体育学者之一姆·莫尔菲(М.Мерхн)在其《田径训练》一书中首次提出“运动员应该训练8~10周”的观点,但其本质上仍属短期训练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训练分期理论进入了阶段性训练思想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依靠短期系统的训练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前苏联布·阿·科托夫(Б.A.Котов)首次提出了训练过程的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特点,把训练过程分为一般、准备和专门3个训练时段。但是,他对一般训练并未做专门的时间规定,因而仍未明确地提出训练周期。但可看做是现代周期性训练分期思想的萌芽。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70年代,训练分期理论进入了全年周期训练思想阶段,这一阶段是体育理论和实践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形成的关键时期,全年周期性训练思想被最终确立。1930年,由欧洲各国著名学者集体编著的《竞技运动》一书中,芬兰拉乌尔·毕卡拉(L.PinkaLa)总结了以往的训练分期思想和原则,首次提出了不十分完善的全年周期训练的思想和原则。在此前后,许多学者,如勒·曼格(L.Mang)和克·赫·格兰登(К.Х.Грантынь)等均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格兰登,他全面规划了全年训练周期,将全年训练分为准备期、基本期和过渡期。1949年,前苏联奥卓林(H.Г.О30лни)在其《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一书中,最终提出了在过渡期也不停止训练的观点。从此,全年训练过程才真正成为在全面身体训练基础上实施的专门化、周期性训练过程。虽然全年周期性训练思想在本世纪20年代就初步形成,但其发展、完善并真正得到普遍承认却是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尤其在50年代以后,全年分期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决定训练过程周期性安排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奥卓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比赛日程和气候条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训练周期决定于全年训练任务;而斯·普·列图诺夫(C.П.Летунов)则指出采用按自然节奏的季节划分来判定全年训练计划的方法是错误的,主张应以运动员训练程度的发展阶段这一生物学因素做为制定全年训练计划的基础;被称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的创始人的勒·普·马特维也夫(Л.П.Матвеев)在总结了近代训练分期理论的基础上,用掌握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来解释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并在其1964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分期问题》一书中,权威性地指出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是运动训练分期的自然基础。这一观点至今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训练时期阶段划分的数量及其相应的任务。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全年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准备期应包括比赛期中的赛前准备阶段;还有人认为比赛期应称之为基本期,以便与准备期相对应。50年代中期,曾有些人提出不要过渡期,但不久他们也放弃了这一观点。50年代以后,对这一问题的争论逐渐转向年训练周期的结构类型上。最初,多数人主张全年为一个训练大周期,称之为全年单周期制。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并开始广泛采用以半年为一个训练大周期,将全年分为两个大周期,称之为全年双周期制。但也有人主张进一步缩短全年训练中各大周期的时间。至此,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初步确定,运动训练进入了一个系统的、有规律的周期性训练阶段。

7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现代训练分期理论进入了全过程整体周期化训练思想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系统思想和全年周期性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化设计,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1.训练周期结构的全过程化观点的确立。70年代以后,人们从全年训练的周期性特点中得到启示,逐步认识到在全年训练中的各具体训练过程也具有周期性特点。前民主德国哈雷(Dietyich Harre)在其1977年负责主编的世界上第1本训练学专著中首次提出了两个新的周期结构,即以年训练中各阶段训练为基础的中周期和以周训练为基础的小周期。80年代初,原联邦德国葛欧瑟(Grosser)首先提出了将所有训练过程均看作为是具有周期性特点的训练周期的新观点,并提出了一个由多年周期、年度周期、中周期、小周期、课周期和训练单元构成的完整训练周期结构。我国学者徐本力于1983年根据日训练次数的增加和运动员日生物节奏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著文提出了日周期这一新的周期结构,至此训练周期结构与运动训练全过程中的各个具体训练过程完全对应起来了。

2.年训练周期中多周期制的形成。70年代以后,在单双周期制的基础上,前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学者提出了三周期制,即在全年训练中,为重大比赛做好专门准备而在赛前再安排一个时间较短的大周期,从而形成3个大周期。80年代前后,保加利亚等国首先在举重训练中大胆改变了训练安排服从于相对固定的训练周期安排的传统模式,而以运动员训练状态的变化为依据较为灵活地确定训练分期,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这一新的训练分期思想对传统的训练分期思想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冲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甚至使人们怀疑是否还需要划分相对固定的训练周期,这一训练分期思想所引起的争论仍在继续中。

3.影响训练分期因素的多元化观点的确立。自确立周期性训练分期思想以来,对影响训练分期的因素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过。7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把运动训练看做是运动场上的训练过程的观念,而把现代训练看做是影响运动成绩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因而对影响训练分期因素的认识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综合分析。徐本力在传统训练分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影响训练分期的因素分为非周期因素(项目、训练条件等)和周期性因素(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生物节奏等),而且又将这些因素进一步分为运动员主观方面的内因和客观方面的外因。并把运动员个体内在的具有周期性,节奏性的生物学因素,视为对训练分期起主要作用的内因。

4.对传统训练分期理论的再认识。80年代以来,前苏联等国家的学者,在基本肯定周期性训练的基础上,对马特维也夫创立的现代训练分期理论中有关不同训练阶段负荷的构成和节奏形式,以及在全年训练中全面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等理论,重新加以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传统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纵观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预计今后有关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计划将主要依据相对固定的训练周期,还是依据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训练周期。(2)人体所存在的从多年到每天的生物节奏规律,是否将成为训练周期划分和安排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3)年周期中除现在的单、双和三周期制外,是否还有必要分为更多、更具灵活性的训练周期。(4)多年周期和日周期的训练调控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Мерфи М.траннровка В Aегкой атпетнке,1924

2 Петунов C.Cоветскнй Спорт,1950,125

3 Грантьнь К Х.Tеорня И ПрактнкаФизнч Кчиьт,1961,8:7

4 徐本力.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2:23~30

5 哈雷,等著.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蔡俊伍,郑再新译,1985,109~116

(上海体育学院徐本力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