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膝关节半月板的正常形态结构 |
释义 | 【膝关节半月板的正常形态结构】 半月板为形似两个半月形的纤维软骨盘,位于股骨和胫骨髁之间,其边缘肥厚与关节囊愈合,内侧缘薄而锐利,并游离于关节腔中。半月板损伤后的愈合,是国际上运动损伤未能解决的三大难题之一。特别是修复优秀运动员的损伤半月板,更具有重要意义。损伤半月板的修复与半月板正常结构有密切关系,有的领域研究尚少或处于空白。 根据外侧半月板的侧份宽度与整个半月板的宽度之比,国内有学者将它分为6种类型,即极窄型(2.3%)、窄型(32.7%)、中型(48%)、宽型(11.3%)、极宽型(2.0%)、盘型(3.7%),其中窄型和中型占最多达,后3种临床上和为盘型,占17%。而内侧半月板则可分为极窄型(0.3%)、窄型(10.7%)、中型(59.3%)、宽型(28.3%)、极宽型(1.3%)。婴幼儿以窄型为主,占62%,成人以中型为主。内外侧半月板在它们的大小、形状、宽度、厚度以及附着点,与关节囊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上均有不同。半月板的韧带有:前后角韧带、膝横韧带、内外侧半月板髌韧带、冠状韧带、内侧关节囊韧带、板股前、后韧带;此外,胫侧副韧带、胭肌、半膜肌均有纤维附着在内外侧半月板上。这些韧带是加固半月板和为半月板提供血供的渠道。半月板的血管来自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中动脉和膝后内、外侧动脉。其中内侧半月板前段由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及膝下内、外侧动脉供血;外侧半月板前段由膝下外侧动脉供血;半月板前后角由膝中动脉供血;内、外侧半月板后段由膝后内、外侧动脉供血。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半月板表面无滑膜被覆,而这一问题的确定,对损伤半月板的修复有重要意义。1980年F.W.Heatley曾提到,损伤半月板修复的先兆条件是滑膜细胞的入侵。1962年Ю.А.Ор.ловский在研究半月板血管时发现,半月板的血循环系由位于半月板上下表面滑膜中的血管网及半月板内面血管所组成,但无半月板上下表面滑膜的论述及照片。1983年S.P.Arnoczky研究发现在半月板边缘表面,有滑膜被覆,它延伸1~1.5mm。1983年R.F.Warren报导,在半月板上下面附着一层含丰富血管的滑膜缘。1983年CR.Clark发现在头尾长80mm的胎儿半月板上有滑膜,在头尾长150mm、180mm的胎儿以及出生后3个月;3~9岁;10~11岁儿童少年半月板上均有滑膜被覆,但缺乏照片。1985年F.J.Rasch提到关节内的滑膜覆盖着两块半月板的上下面。1986年胡声宇等采用HE染色、Mallory、VG特殊染色法对兔半月板进行研究,发现半月板上下表面均有滑膜被覆,这层滑膜是关节囊滑膜层的延续,并首次得到显示半月板滑膜的彩色照片。1988年胡声宇等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用清晰的电镜照片同样显示并证明半月板表面滑膜的存在。1989年胡声宇等对刚出生以及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兔半月板进行研究,仍然发现半月板表面有滑膜被覆,首次发现在被覆滑膜内(下)有毛细血管,照片十分清晰。这为少血管和无血管区损伤半月板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半月板内部血管分布,一般认为胎儿、初生儿和儿童,其血管可达半月板周缘的60%,而成年人则达20%~30%左右A.S.Wilson报导在半月板中、外,可见毛细血管网;S.T.Arnoczky述血管供应半月板外周的10%~25%;Danzigl报导,半月板内侧80%是无血管区,而外周20%是有血管区;胡声宇报导,半月板边缘部有较大的血管,外有小血管,中有毛细血管,内为无血管区;Ю.А.Орловcкий报导半月板血管系由半月板上下表面滑膜层中的血管网和分布在半月板内部的血管所组成,而半月板内侧均无血管分布。内侧无血管区的损伤,一般无法修复。关于半月板中的神经分布,1970年A.S.Wilson在其论文中有如下阐述:在半月板外有树枝状神经纤维,在外、中结合处,偶尔可见到弯曲状神经纤维。1976年~1978年B.L.O’connor发现在半月板中有无髓鞘神经纤维,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游离神经末梢等结构。1982年J.C.Kennedy对半月板进行了研究,却未发现任何神经结构存在于半月板实质中。1990年胡声宇等对兔半月板的神经分布进行研究,详尽描述了半月板不同部位均存在神经分布,其类型有分杈状、弯曲状和网状神经纤维以及树枝状和球状神经终末,并首次发现了在半月板前角有粗的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网丛状、树枝状和球状神经终末,并获得了清晰的照片。半月板的内部结构,有人认为其实质为纤维软骨结构,1962年,NE.SHAW根据其内部结构特点,分为两个集群,人、猴、狗、猫、兔属于一个组,致密胶原纤维占据半月板的大部分,它主要沿半月板长轴排列,也有一些呈交织状排列,在半月板内侧游离缘几乎恒定是透明软骨带;豚鼠和老鼠属于另一组,在半月板外侧部,由致密纤维组织组成,接近中央部由纤维软骨构成。此外,在半月板存在钙化区,1949年Pederson发现,钙化区有时存在于半月板前角,有时在后角;Barnett(1954)报导,这种小骨片,在前角几乎是恒定的。1970年P.G.Bullough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半月板不同部位,其内部胶原纤维束的排列方向是不同的,有平行纤维、垂直纤维、交叉纤维、斜行纤维、编织状和放射状等,在不同部位,存在不同类型的纤维,因而其抗张强度也不一样,比如:抗张强度最强的是前角平行纤维,为127.24kg/cm2其次为后角斜行交叉纤维,为94.91kg/cm2;最差的为后角与前角的垂直纤维,分别为5.13kg/cm2和5.69kg/cm2。1976~1978年B.L.Oconnor发现半月板体部胶原纤维呈人字形排列。1981年F.N.Ghadially研究了半月板基质内的脂碎屑和钙化小体,发现钙化小体内含磷、钙、镁等。1984年胡声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半月板中的软骨细胞有呈圆形、卵圆形、伸长形和多突型,细胞核明显可见,该表面有纤维板,核内有染色质,细胞表面可见短突,在细胞之间可见胶原纤维和微丝,并有平滑膜管状结构,其间有蛋白-多糖微粒。在电镜下观察到,同一部位半月板胶原纤维的不同排列情况,即有纵行的、横行的和斜行的。今后10~20年将运用生物力学仪器,研究半月板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学性能。半月板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及其负荷极限,以及半月板表面滑膜被覆和血管分布、神经分布等仍为研究热点。半月板不同部位的损伤类型与其内部结构关系,以及无血管区损伤愈合可能性等,也是探讨的重点。【参考文献】:1 Shaw N E,et al.J.Anat Lond,1962,96(3):359~3732 Orlovsky Y A.Histology and Embryology,1962,12(3):77~833 Wilson A S,et al.Anat.Rec.,1970,165:485~4924 O’connor B L,et al.Am.J.Anat.,1976,147:407~4185 O’connor B L,et al.Am.J.Anat.,1978,153:431~4426 Kennedy J C,et al.The Am.J.of Sports Med.,1982.329~3357 Clark C K,et al.J.Bone Joint surg(Am).,1983,65:5388 Hu Shengyu,et al.Can.J.Spt.Sci.,1989,144:197~1999 Hu Shengyu,et al.Chinese J.of Spt.Med.,1989,8(2):83~8410 Hu Sheng Yu,et al.Chinese J.of Spt.Med.,1989,8(4):198~199(武汉体育学院胡声宇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