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罗非鱼 |
释义 | 【罗非鱼】 拼译:tilapias 分类和分布 罗非鱼类属丽鱼科(Cichlidae),约有700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对非洲天然水域中罗非鱼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从1945~1950年进行的。按照Trewavas(1982)的分类法,可把罗非鱼类分为3个属。 在天然水域和养殖生产中,发现罗非鱼的3个属之间、不同种之间容易杂交,这是造成罗非鱼类分类长期紊乱的原因之一,是罗非鱼遗传育种的一个优点(如生产全雄鱼),也是一个缺点(如遗传渐渗)。以色列可能是拥有罗非鱼自然分布的唯一亚洲国家。该国自然分布有4种罗非鱼:O.Aureus,O.niloticus,S.galilaeus,T.zillii。不过,以色列养殖用尼罗罗非鱼主要是1954年从加纳的Volta湖引进50尾,但成活9♀2的后代,叫“加纳品系”,该品系广泛地用于同奥利亚罗非鱼杂交以产生全雄后代。移植与养殖 罗非鱼虽自然分布于非洲,但其养殖并不起源于非洲,而是起源于东南亚。1938年,Schuster在爪哇偶然发现了莫三比克罗非鱼,这是在亚洲首次发现罗非鱼,当时仅见2♀3。几年后,该鱼即在爪哇普遍养殖。迄今未见有莫三比克罗非鱼从非洲移植到亚洲的其它记载。故人们推测,后来亚洲所养殖的莫三比克罗非鱼都是由这几条鱼繁殖而来,并认为这是该种鱼在亚洲养殖性能不好的原因(非洲原产的莫三比克罗非鱼的特征同亚洲的不同)。三雌一雄莫三比克罗非鱼于1950年被引入菲律宾,现已被淘汰。70~80年代菲律宾先后10余次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齐利罗非鱼。罗非鱼的引进与养殖彻底改变了该国淡水养殖业的面貌,目前罗非鱼年总产量已超过5万吨。1965年,日本天皇赠送泰国国王尼罗罗非鱼(据说源于埃及)50尾,结果19尾雌、19尾雄成活,次年起便大量繁殖。1992年泰国罗非鱼养殖产量7100吨。据认为,现今保存于泰国中部的“Chitralada品系”是较纯的种群。美国于1955年引入莫三比克罗非鱼苗20尾。1957年从以色列引入奥利亚罗非鱼10尾到奥本大学,仅成活1♀3,这是奥利亚罗非鱼在美国的奠基群体,由此繁衍并扩大到全国。此后未见有美国再次引入该鱼的记载,故我国1983年从奥本大学引入的奥利亚罗非鱼38尾可能正是这批鱼的后代。1974年从巴西引入尼罗罗非鱼的“加纳品系”鱼苗200尾到奥本大学。同年又引入该鱼的“埃及品系”,计成鱼60♀20。Pullin(1988)经过几个品系的比较,认为“埃及品系”的杂合度较大。罗非鱼的种类虽多,但目前在养殖上成为重要对象有仅数种而已。遗传变异 从上面介绍的移植史可知,当今世界各主要养殖地区的罗非鱼大多是间接引进的,引进的群体数量一般很小,并由此繁衍并推广各地。由于奠基群很小,因而产生了遗传“瓶颈”,发生随机遗传漂变,相当程度地改变了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这在莫三比克罗非鱼尤为突出。据考查,引进原种的有:(1)中国长江水产研究所1978年从苏丹尼罗河分2批(各27与34尾)引入尼罗罗非鱼,成活率90%;1988年,湖南省水产局张锦亮从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引入尼罗罗非鱼8♀1。(2)日本1962年从埃及开罗引入尼罗罗非鱼200尾,约120尾成活,不明是天然种群还是养殖种群,Basiao与Taniguchi(1984)指出日本品系仍保持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杂合度为0.091。这批鱼于1965年引入泰国,在泰国中部形成了Chitralada品系,据对其21个位点的测定,杂合度为0.014,表明已有瓶颈产生,不过仍认为该品系是泰国鱼类养殖的良种之一。(3)1988年GIFT课题组从埃及、加纳、肯尼亚及塞内加尔四地引入尼罗罗非鱼原种到菲律宾,各亲鱼150~160尾,鱼种200~800尾。Pullin等(1991)把这四品系同菲律宾当地生产上常用的“以色列”、“新加坡”、“台湾”及“泰国”四品系的比较研究初步表明:(1)生长速度有显著差异;(2)除“加纳品系”外,其它三品系均优于已家养的品系;(3)菲律宾生产上应用最广的“以色列”品系不是最好的品系;(4)遗传-环境互作不强;(5)8个“品系”相互杂交结果表明,杂种鱼在生长率和成活率上的杂种优势低,平均仅2.3%。种属间杂交是造成罗非鱼遗传的主要原因。ICLARM的研究证明,在菲律宾、莫三比克罗非鱼和鱼的GPI同工酶是由GPI1和GPI-2两个座位控制的。两种鱼的GPI-2相同,但GPI-1则不同,而渐渗杂交鱼则兼具两种鱼GPI-1的特点。根据对南京水产良种场(罗非鱼良种场)的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10种同工酶18~19个座位的电泳分析,奥利亚罗非鱼未见多态座位,杂合度为0,即是一个“超纯”的养殖群体。而在尼罗罗非鱼亲鱼群体中,Est有多态,杂合度为0.0403,这应属正常。问题是有1/5的鱼是在外形上同尼罗罗非鱼难以区别,实质是兼具尼罗、奥利亚特性的杂交种,但通过同工酶电泳分析是不难辨别的。Pullin与Capili(1988)认为,由于亚洲现有尼罗罗非鱼的遗传变异过低,不宜用来选育。Eknath等(1991)进而认为,使用菲律宾现有养殖生产用罗非鱼种群进行遗传改良不会有好结果,转而致力于再度引进原种并加以选育,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参考文献】:1 Basiao Z U,Taniguchi N.Oreochromis niloticus and Tilapia zilli.Aquaculture.1984,38:335~3452 Eknath A E,et a1.Biochemical and morphometric approaches to characterize farmed tilapias.NAGA.1991,(4):7~93 Fryer G,Iles T D.The cichlid fishes of the great lakes of Africa.T.F.H.Publication,Neptune City,New Jersoy,Use.19724 Pullin R S V.Tilapia Genetic Resources for Aquaculture,1988.108.ICLARM5 Pullin R S V,et a1.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s:(GIFT)project:the story so far.Naga.1991(4):3~66 Trewavas E.Tilapias;taxonomy and speciation.In:Sullin RSV,LoweMcConnel RH.(eds.):The bioloty and capture of tilapias.ICLARM Conferences Proceeding 7.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ving Aquatic Resources Management,Manila,Philippines.1982.3~13(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