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眼眶肿瘤的诊断
释义

【眼眶肿瘤的诊断】
 

拼译:diagnosis of orbital tumor
 

眼眶肿瘤是比较少见、但又相当复杂的一种眼病。绝大部分原发于眼眶组织本身;也可由邻近组织的肿瘤蔓延而来,如从鼻窦、颅内甚至眼睑、结膜和眼球等部位的肿瘤蔓延过来;或由身体其他部分肿瘤转移而来,如神经母细胞瘤、乳房癌、肺癌等;或为全身病的眶部表现,如绿色瘤、淋巴肉瘤、何杰金氏病等。根据Reese统计,355例眶内肿瘤患者,其发病情况如下:原发性者占70.7%,继发性者占22.5%,转移性者占4%,全身性者占2.8%。

由于眼眶是一无伸缩性的骨性锥体,眶内发生肿瘤必将引起眼球突出和伴随体征。在诊断肿瘤性眼球突出时,必须排除由内分泌、炎症、血管性(搏动性、间歇性)、外伤以及单侧高度近视等引起的非肿瘤性眼球突出。

眼球突出是眼眶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其突出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肿瘤在眼眶内的部位,肿瘤所在的位置可分为3个间隙:(1)骨膜下间隙:是介于眶骨壁和骨膜之间的潜在间隙。此间隙内的肿瘤有骨瘤和巨细胞瘤,有来自鼻窦的上颌窦癌和筛窦、额窦的粘液囊肿。其临床特点是使眼球朝向肿瘤所在的对侧移位或突出。(2)骨膜直肌间隙:外界为骨膜,内界为四直肌及其间膜所构成的肌锥,前界为眶隔和眼外肌的扩展部。此间隙内的肿瘤有来自肌肉的横纹肌瘤和横纹肌肉瘤,来自腱膜的滑膜瘤和滑膜肉瘤,来自泪腺的混合瘤和腺癌等。其临床共同特点是:①眼球向某一方向呈偏斜性突出。②早期可出现复视。③眼球运动受累较早。④早期少有产生视力障碍和眼睑结膜水肿者。(3)肌锥内间隙:位于眼球后四条直肌及其肌间膜所围成的肌锥内,其中有神经、血管和脂肪组织等。此间隙内的肿瘤,有来自视神经的视神经胶质瘤,来自视神经鞘的脑膜瘤,来自睫状神经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来自血管的血管瘤以及原因不明、波散较广、临床并不少见的眼眶假瘤等。此间隙瘤的临床共同特点是:①眼球向正前方呈轴状突出。②视力可早期受累,但血管瘤和假瘤者并不一定。③眼睑和结膜常有水肿。④因球后受压可出现视乳头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和出血、后极部出现放射状条纹等眼底改变。③眼球运动障碍轻,但眼眶假瘤者则不一定。

由于眼眶肿瘤有真性的、假性的、原发的、继发的、及良性的、恶性的区分,患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既有共同的体征,也有特有的表现。一般良性肿瘤多呈类圆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可推动,无压痛,病程发展缓慢,多以年计,患者视力可缓慢下降,晚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恶性肿瘤的境界不清,多有粘连和压痛,病程短且发展迅速,多以月计,患者视力可明显下降或失明,伴眼痛及头痛,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早期患者可出现复视及眼外肌麻痹。假瘤起病迅速,可有外伤复发史,多见于中壮年,早期就出现疼痛、复视、眼睑和球结膜水肿。

发病年龄对眼眶肿瘤诊断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毛细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畸胎瘤、视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眶浅层皮样囊肿、小眼球合并眶内囊肿、横纹肌肉瘤、绿色瘤、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等均多见于儿童。皮样囊肿发生于童年,位于眶深部,至成年才出现症状。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和泪腺混合瘤等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老年人多患炎性假瘤、泪腺恶性肿瘤和鼻窦癌眶内蔓延。

眼眶肿瘤的种类繁多,起源各异,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易混淆,要取得比较准确的诊断,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年龄、眼球突出发生时间、及其发展和病程,了解有无疼痛、复视、视力下降以及全身症状。接着进行眼部的和全身的检查,眼眶肿瘤常需作如下检查:

1.眼部检查。(1)视力下降程度、屈光情况变化等。(2)眼球突出的程度和方向。(3)眶区扪诊。浅部眼眶肿瘤可在眶缘触及肿块,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软硬度、表面是否光滑、可否推动及有无压痛。(4)眼睑及结膜有无充血、水肿及血管扩张。(5)眼球运动试验。了解眼球运动神经及眼外肌是否已受眼眶肿瘤的影响,如脑膜瘤早期影响眼运动,而血管瘤一般对眼球运动没有影响。所以眼球运动有无障碍对肿瘤定位及定性都有一定参考价值。(6)眼底检查。视乳头有无充血、水肿和萎缩,视网膜有无水肿、出血及脱离,后极部有无放射状的或平行的压迫条纹等。

2.全身检查。全身系统检查的重点是鼻窦、鼻腔、鼻咽腔及颈部、神经系统等。对儿童患者还要注意血液和网状内皮系统。必要时请有关科室会诊。

3.眼眶的影像检查 眼眶肿瘤多数在眼眶深部,早期除眼球突出外,缺乏其他体征,X线平片检查分辨力低,不能显示眶内软组织病变,只有肿瘤发生引起骨骼改变才有诊断意义。眼眶造影和眶血管造影,虽可以作些弥补,但均属有痛、有害的检查方法。自70年代应用超声显像(A型、B型)和CT扫描检查以来,在眼眶肿瘤的诊断方面不但揭示率大为提高,而且是无痛、无害的检查方法。中国眼科临床近10年来较广泛应用超声显象及CT扫描两种检查技术。宋国祥等曾对102例单侧眼球突出患者进行以上两种检查,前者阳性率为88.2%,后者阳性率为91.25%,而超声波B-扫描和CT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眼眶肿瘤的诊断不但揭示率大为提高,而且定位正确率达100%,对某些肿瘤如血管瘤等还可作定性诊断,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分辨出良性或恶性。磁共振成像(MRI)亦为无痛、无害的检查方法,对眶内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显象更清晰,分辨能力优于CT扫描,但对骨质破坏性病灶、钙化病灶均不如CT清晰,其价格昂贵,在中国目前尚未普遍用于眼科临床。

当眼部检查扪及肿物或超声、CT扫描等检查显示占位病变而不能明确性质和影响治疗时,可行开眶探查手术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宋国祥,等.102例单侧眼球突出患者超声显象和电算体层检查,中华眼科杂志,1982.18(4):193

2 宠荣金,等.CT对眶内占位病变诊断简介中华眼科杂志,1982,18(1):43

3 太根节直.眼科画像诊断,日本金原出版株式会社,1982.7~83

4 宋田祥.眼眶肿瘤超声显像,中华眼科杂志,1983,19(1):39

5 施殿雄,等.眼科检查与诊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45

6 朱晓,等.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眼科新进展,1989;9(1):15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爱全副主任医师撰;蔡人杰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3: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