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活动构造
释义

【活动构造】
 

拼译:active tectonics
 

是当前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对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任何形式的活动构造都关系到地壳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如由于活动构造而引起的河道的破坏、海岸和海港的淤积,以致于对各种工程和城市建设的直接破坏,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引发其它各种类型的次生灾害。其中,活动断裂与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由于活动构造是地质历史中的最新活动过程及其产物,故对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活动构造一般可定义为:在第四纪期间,尤其是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现今活动的并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构造。活动构造着重强调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但确定构造现今的活动性,仅根据最近短时间的资料是困难的,必须了解它一个时期的活动过程。对这样一个活动过程的时期长短,认识是不同的,有的定义为1万年或3.5万年,也有的定义为15万年,以至上百万年,这主要由于不同部门的实际需要对所容许的活动程度和危险水平不同有关。现在定义为第四纪期间,而重点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看来是比较全面的。

活动构造大体可分为两种基本构造类型:活动褶皱和活动断裂。由于它们的规模、组合结构不同,因此可以包括小至几千米、大至上百万米的不同组合形态的活动构造或活动构造区、带。

活动构造尤其是活动断裂被人们所特别关注。活动断裂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在地震和工程建设中的特殊地位,获得了飞跃发展。70年代初,美国R.E.Wallace倡导利用断裂滑动速率进行大震重复时间间隔的研究,继而又提出利用断崖形态剖面的变化研究大地震。70年代中期,美国K.E.Sieh首先利用系统槽探技术研究断裂全新世时期活动及古地震,推进了活动断裂的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活动断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的工作也相继开展,许多国家出版了活动断裂研究的综合性成果。如美国在1979年出版了加利福尼亚的活动断裂图;1980年日本出版了《日本活断层图集》(1991年再版);1986年美国出版了《活动构造学》(Active Tectonics)一书,对活动构造,主要是活动断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1983年,在中国学者的建议下,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正式将“全球活断层及其地震活动性比较研究”这一项目列入计划,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的活动。

然而,活动褶皱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其原因可能与活动褶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象活动断裂那么直接、普遍有关。不过,近10~20年来,通过对含油盆地及一些典型地区的活动褶皱研究,对活动褶皱的类型、力学机制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关系都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和成果,如美国学者R.S.Yeats等人对美国西部和喜马拉雅山山麓地区的活动褶皱研究。

中国在地质学研究初期,就开始注意活动构造的研究,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于50~60年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1966年以来,由于一系列强烈地震的发生,使活动断裂的研究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展了对中国主要活动断裂的存在、展布及其活动特征的调查。而活动褶皱的研究主要是结合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在第四纪仍有明显活动的新生代盆地内进行。1982年出版的《中国活动断裂》一书,基本反映了70年代这一时期活动断裂研究的成果。

80年代初期,以1981年富蕴地震断裂带研究为标志,开始了活动断裂的综合专题研究工作,对这一条活动断裂的几何学、位移速率和古地震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定量研究工作。此后,在鲜水河断裂带、鄂尔多斯周缘断裂系、祁连山-河西走廊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等均相继开展了各种专题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富蕴地震断裂带》(1985)、《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1988)、《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和《阿尔金活动断裂带》(1992)等一系列专著。在此基础上,在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中的《全球断层及其地震活动性比较研究》项目工作中,中国学者对中国6条活动断裂的活动特性进行了总结,并出版了《中国活断层图集》(1989)。80年代中晚期,中国开始组织对大陆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进行大比例尺(以1∶5万为主)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这一工作是1983年从海原活动断裂带上开始的,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第1份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图,随后又出版了《海原活动断裂带》专著。在此基础上,国家地震局制定了活动断裂大比例尺填图工作大纲和图例(1989,1991),并开始在全国10多条重要活动断裂上开展以1∶5万比例尺为主的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工作,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地震局“八五”计划。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古地震和大震重复间隔、断裂分段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等。

中国和世界活动构造研究主要反映在活动断裂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断裂研究的时间尺度已重点放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尤其是全新世1万年左右的时间;(2)活动断裂的研究已由定性研究阶段发展到定量研究阶级,尤其是对其不同方式的位移和位移速率的详细研究;(3)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几何学和细结构进行了具体研究;(4)对古地震和大地震重复时间间隔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尺度内分析强震活动特点和趋势;(5)断裂分段性研究使我们对断裂活动不均匀性和重复破裂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6)在隐伏活动断裂探测方面已逐渐形成了以遥感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有效的综合探测方法;(7)在活动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已对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和块体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取得了进一步认识。

当前活动断裂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活动断裂的几何学、细结构和构造组合及其不同类型断裂的力学机制;(2)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尤其是断裂粘滑与蠕滑的区分及其关系;(3)断裂运动的位移和速率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规律及不均匀性;(4)断裂的活动习性和分段性;(5)活动断裂上的古地震;(6)定量评估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和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活动褶皱的研究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它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有密切的关系,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Wallace R E.Geol Soc Am Bull,1977,88(9):1267~1281

2 Tapponniier P,Molnar P.J G R,1977,82(20)2905~1930

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活动断裂.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富蕴地震断裂带.北京:地震出版社,1985

5 艾伦C R等著.活动构造学.四川省地震局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IGCP第206项中国工作组.中国活断层图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7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8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活动断裂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9 国家地震局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课题组,阿尔金活动断裂带,地震出版社,1992

(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刘光勋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15: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