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活血化瘀法
释义

【活血化瘀法】
 

拼译:the method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re blood stasis
 

活血化瘀法是指应用调畅血行、祛除瘀滞的药物以解除血瘀、血结所致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法应用指征主要有:舌质青紫或舌体有瘀点、瘀斑;疼痛拒按,痛处不移;病理性肿块,血管异常,各种出血;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块;脉涩或结代,以及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精神狂躁或健忘等。实验室检查见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性降低,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特异性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等。常用活血化瘀药有丹参、川芎、水蛭、当归、赤芍、桃仁、药花等40余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瘀血病因病理的记载,初步形成活血化瘀的治疗思想。东汉张仲景总结了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制定十几个活血化瘀方剂。晚清王清任(1768)、唐容川(1892)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清任创立了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剂33首,主治各类瘀血证50余种。其中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已成为活血化瘀的名方。

新中国成立后,对活血化瘀法进行了较多的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将这一治法置于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在临床各科不断攻克痼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早在196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首先创制了活血化瘀方605,治疗硬皮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取得可喜的疗效。1971年,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用活血化瘀方冠心Ⅱ号治疗冠心病484例,总有效率达83.0%;继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活血化瘀的临床实践。1981年,由姜春华主编的《活血化瘀研究》问世,标志着活血化瘀法由临床实践深入到机理的探讨。1982年11月和1986年11月在上海、广州举行的第1、2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对活血化瘀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广泛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1971年到1991年,活血化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据上海医科大学情报研究室1986年对1949年以后发表的文献资料统计,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疾病已达414种,其机理的探讨已深入到细胞水平。活血化瘀研究资料表明,活血化瘀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应用于多种疾病。防治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是活血化瘀法最重要、最有效的作用之一。徐理纳、金惠铭、翁维良等进行的药理实验表明,活血化瘀药物通过影响血小板环核苷酸代谢,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功能,并抑制凝血因子,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使血液浓、粘、聚化状态得到改善;消除血栓和血栓形成的条件,加快微血流速,改善微循环。因此,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等均取得良好的疗效。1971年至1981年,北京地区西苑、阜外、同仁等医院先后应用冠心Ⅱ号(川芎、丹参、红花、赤芍、降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人800多例,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心电图改善率在21%以上。

活血化瘀法对结缔组织作用的研究是活血化瘀开拓治疗领域的重要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活血化瘀研究协作组、成都第二人民医院、李景德、柴甫本等通过临床实验认为:活血化瘀法可以调整结缔组织的代谢,抑制成纤维细胞亢进的胶原合成,从而抑制结缔组织细胞的增殖、胶原纤维的增生,促进纤维组织的吸收和组织修复。因而活血化瘀法在治疗皮肤灼伤瘢痕、肝硬变等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随着活血化瘀法研究的深入,抗炎、治疗急慢性炎症是活血化瘀法作用之一已被临床和动物实验所证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活血化瘀治则研究组、山西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资料表明,活血化瘀对炎症第1、2期或急性、亚急性炎症有对抗作用,通过解热镇痛、增加吞噬细胞数量,直接抗菌、抑菌等机制,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机体的恢复。临床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盆腔炎、慢性气管炎等有明显的疗效。

应用活血化瘀法调节免疫功能是70年代末提出的研究课题。初步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活血化瘀法可以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和血凝抗体及抗体形成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因此对免疫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ABO新生儿溶血症、肾小球肾炎等。活血化瘀法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体现于既能抑制免疫反应,对免疫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实验资料表明活血化瘀代表方之一的补阳还五汤有促进免疫基因合成,特别是免疫基因与蛋白质合成因而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日本熊泽义雄的实验资料表明,活血化瘀药当归具有调节免疫内环境稳定性的作用。当归的免疫促进多糖体作为致有丝分裂因子对小鼠B细胞有直接作用,使B细胞活性化,使一部分抗体产生细胞分化的能力。

此外,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凝,减少肿瘤区周围蛋白元的沉积,利于肿瘤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进入癌组织,减轻或防止放疗给机体组织带来的纤维化。有些活血化瘀药如三棱、莪术、斑蟊等能直接破坏或抑制肿瘤细胞;活血化瘀方药能调节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对动脉粥样变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活血化瘀法还能促进细胞分裂、成熟和形成骨组织,促进钙盐的沉积和折骨的愈合。

已经证实,对许多非传统的病种用活血化瘀法有理想的疗效,有些甚至比对传统病种疗效更佳。因此,继续探索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病种有发展前途。活血化瘀法并非万能之法,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本法不但对活血化瘀法本身的研究有价值,而且对中医其他治法的研究也有影响。活血化瘀法的使用标准,即“血瘀证”的本质,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活血化瘀作用指征已被现代医学所完善和补充,但这些标准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也有待深入探讨。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活血化瘀机理的阐明,活血化瘀药在亚细胞水平上、在神经-体液、受体和分子水平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与脏器功能恢复的关系,药物配伍后整体作用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个别的传统活血化瘀药经现代药理证实活血化瘀作用并不十分理想;而有些非活血化瘀药又具有比较理想的活血化瘀作用,如何把传统的认识与现代的药理指标结合起来也是活血化瘀研究的课题之一。活血化瘀法在肿瘤领域中还有许多题目值得探讨,尽管血瘀证在恶性肿瘤病人中普遍存在,但活血化瘀法在肿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远比心血管系统的为差,一些实验结果还存在着矛盾,活血化瘀法是抑制还是促进肿瘤的扩散和转移等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疾病的预防将越来越受重视的研究领域。研究活血化瘀法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特别预防血栓形成引起的疾病,活血化瘀法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春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

2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七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1)

3 翁维良.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中西结合30年特集)

4 陈可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

5 姜春华.活血化瘀研究新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2

6 郁仁存.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3)∶189~192

(中国中医研究院周超凡研究员、刘艳芳硕士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19: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