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松叶蜂 |
释义 | 【松叶蜂】 拼译:pine sawfly 松叶峰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松叶蜂科昆虫,其幼虫主要以针叶树的针叶为食,常造成针叶树大量失叶。1987年,奥斯诺塔那研究报道为害严重时可使4%以上松树死亡,在为害后9年内,树木材积生长每年下降33%。 松叶蜂的分类学比较混乱,且经常发生变化,从1966年帕克(Becker)等、1965年考波(Coppel)等、1973年诺斯(Rose)等、1973年奈诺(Knerer)等、1977年理奥斯(Lyons)等的论文和著作中,可以找到相当丰富的内容。1984年,肖刚柔等以锯腹片的形态作为种间鉴别的主要依据,对中国松叶蜂科昆虫的分类进行了研究。松叶蜂幼虫的种类鉴别更加困难,1980年,纳埃特(Knight)和海肯嫩(Heikkenen)以寄主种类、幼虫发生期和幼虫形态(主要是体色和侧背线数量及颜色)为主要依据,研究了松叶蜂幼虫鉴别方法,给出了幼虫林间种类识别表。1986年,翁(Wong)等研究了北美松叶蜂科老熟幼虫分类特征,编制了北美6属幼虫分属检索表,先按上颚形状分为二亚科,即单栉叶蜂亚科和松叶蜂亚科,再按幼虫形态分属。松叶蜂亚科昆虫根据其典型的生活史通常又分为两个类群,即较危险而易成灾的种类称为夏叶蜂;春叶蜂危害较小。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松叶蜂约85种,分2个亚科10个属,均分布于北半球。在古北区和新北区,松叶蜂大多属于松叶蜂属和新松叶蜂属。在东半球主要有松叶蜂属、吉松叶蜂属、小松叶蜂属、大松叶蜂属(主要是欧洲)、Prionomeion属(北非)和黑松叶蜂属(亚洲)。中国已发现31种,隶属于2亚科6属,其中22种为中国报道的新种,除柏木丽松叶蜂为害柏木果实外,其余皆为害针叶树针叶,寄主几乎包括中国所有松科树木。对松叶蜂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较多。1976~1982年,伊奥恩(Eichhorn)研究了普通松叶蜂生活习性。1986年,福山研二对松黄叶蜂进行了研究,认为此蜂主要发生在赤松幼林和疏林内,郁闭林分极少发生。1987年,解庆珂研究认为松黄叶蜂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关,干旱是大发生的先决条件,5~9月降雨对种群数量动态影响很大。1985年,伯土西(Bertucci)研究发现松黄叶蜂部分雌虫有孤雌生殖现象,在意大利每4~5a大发生一次。1986年,鲁尔亚诺娃(Pyрьяновa)对松黄叶蜂大发生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此蜂一般每隔10~11a为一个大发生周期,在大发生中幼林受害最重,其发生与太阳周期有关。1989年希曼(Simandl)对松叶蜂群落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幼虫在1年内有两个高峰,第二高峰有两个峰值。1984年,帕斯(Beth)研究了3种松叶蜂在班克松上的取食生态学,发现斯氏松叶蜂和皱额松叶蜂喜食老叶,而多食性的红头松叶蜂对针叶无选择性。生化测定结果表明,由于新叶内含有较多的左旋海松酸、木巴洛酸、去氢松香酸及新松香酸而造成前两种叶蜂拒食,将这几种酸的甲醇液喷于针叶上也可使这两种叶蜂拒食。1984年,司徒克(Schuk)等研究了7种商品双萜树脂酸对3种松叶蜂幼虫取食的影响,发现长叶松酸的浓度为1~10mg/ml时,能有效地阻止红头松叶蜂、斯氏松叶蜂和皱额松叶蜂幼虫的取食。1989年,海利瓦诺(Heliovaara)等在芬兰调查了工业污染对欧洲赤松叶蜂、北古北松叶蜂、灰腿松叶蜂的雄雌性幼虫及松黄叶蜂的雄雌性幼虫发育的影响,发现污染越重时茧越小、重量越轻。1985年,弗格(Ogal)测定了普通松叶蜂的取食对欧洲赤松林内枯落物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叶蜂大发生时比非大发生时年落地的氮增加176%,磷增加428%,钾增加822%。中国近年来对松叶蜂的生物生态学也有较多报道,主要侧重于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1991年,温秀军等对抚宁吉松叶蜂的生物生态学进行了研究。松叶蜂天敌种类较多,在其种群动态中起着重要作用。1984年,乌捷哈耶夫(Y3eHьaeь)用血清分析法,检查了松林内松黄叶蜂的捕食天敌有10种蜘蛛和2种步甲,并确定5种蜘蛛为优势天敌,有显著的捕食作用。1988年,方文成等观察到广西新松叶蜂幼虫期有2种姬蜂和2种寄蝇寄生。1991年,温秀军等观察了抚宁吉松叶蜂幼虫和茧期的寄生天敌,发现幼虫期有2种寄蝇,茧期有2种寄蝇和1种姬蜂,其中以镶颚姬蜂为优势种。1987年,沙罗夫(шaрoь)报道了寄生昆虫和昆虫病害在松叶蜂种群动态中起着重要作用,证明高死亡率出现在大发生的消退期。对松叶蜂性信息素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性信息素进行其动态监测。1985年,毛斯(Morse)利用松黄叶蜂及其寄生蜂的性信息素来监测松黄叶蜂的为害,松黄叶蜂的性信息素为2-10-十九碳烯醛,姬蜂的信息素是棕榈油酸乙酯,提出了以诱虫数预测下代针叶被害趋势的预测式。1989年,安德伯诺特(Anderbraut)研究了诱捕器类型、位置和颜色对诱捕松黄叶蜂效果的影响,证明挂于胸高处的白色、垂直放置的诱捕器效果较好。1980年,斯姆采恩(Schmutzenho)研究了欧洲赤松受松叶蜂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欧洲赤松严重受害后生长量损失25%~35%,木材供应量减少52.4%。1981年,东浦康友研究了松叶蜂的防治基准,认为如松林连续2年被害则需进行防治。1991年,温秀军等研究了油松林受抚宁吉松叶蜂危害损失,并提出了序贯抽样决策模型。1986年,鲍格威特(Podgwaite)等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松红头叶蜂3龄以下幼虫,虫口减退率可达96%以上。1989年,李燕轻等应用白僵菌粉喷洒防治松叶蜂,平均每株用量1000亿孢子,20d后死亡率达68.1%~72.8%。在营林防治中主要是根据松叶蜂的发生生态学特性,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松林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不利于松叶蜂的发生,达到长期控制松叶蜂发生为害的目的。1987年,温秀军等在河北抚宁通过实施抚育间伐等营林作业,改变了抚宁吉松叶蜂大发生的油松林生境条件,有效地控制了此虫的进一步发生为害。1988年,方文成研究了南华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提出了营林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法,取得了较好控制效果。目前,全世界许多地区在松叶蜂标本采集和鉴别方面还很缺乏研究,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大潜力,许多种类还未发现,关于此类昆虫的分类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因此,分类工作将有很大发展前景。取食生态学和发生生态学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这方面的研究将为进行松叶蜂预测预报和应用生态学方法控制松叶蜂为害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在松叶蜂种群数量动态监测方面,统计学技术和信息素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防治技术,除进一步研究新的化学防治技术外,病毒制剂和真菌制剂的应用会成为研究热点,并与营林技术协调起来,向着以生态学控制为基础的松叶蜂综合治理方向发展,计算机在松叶蜂管理中尤其是防治决策方面的应用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此外,关于松叶蜂生理生态学和地理生态学的研究也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参考文献】:1 Lyons L A.Tech.Bull.1977,310:48~552 Eichhorn 0 Z.Angew.Entomol.1982,94:271~3003 肖刚柔,黄孝运,周淑芷.林业科学,1984,21(4):366~3714 Morse,B.W.Environ Entomol.1985,14(3):131~1335 方文成,曹文聪.昆虫知识,1988,25(5):291~2936 温秀军,等.森林病虫通讯,1991,1:14~167 温秀军,孙朝晖.昆虫生态学研究,1992,325~328(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温秀军工程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