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滴滴涕】 拼译:DDT 滴滴涕是在1874年由德国化学家齐德勒(Zeidler,O.)首先合成的。它的化学名称叫做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 ane),简称DDT。因为当时没有人对它发生兴趣,所以只记录了它的成分之后便被遗忘了。过了60多年,瑞士巴塞尔(Basel)城J.R.嘉基(J.R.Geigy)公司的化学家缪勒(Muller,P.)在改进一种防蛀剂时再次合成了滴滴涕,并于1939年发现它的杀虫效能。对苍蝇、葡萄害虫和马铃薯甲虫的试验,证明效果很好。1940年作为农药开始正式投产,成为杀灭苍蝇的特效药。1942年初,美国人哈尔柏(Harbor,P.)着手研究一种抗虱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虱子传染斑疹伤寒使很多士兵丧命。嘉基公司给美国6磅滴滴涕作试验,证明效果很好。后来,滴滴涕又用来在南太平洋上飞机喷雾灭蚊,以有效地控制疟疾。不久,滴滴涕就被人们广泛使用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48~1970年间,由于使用了滴滴涕防除疟蚊,挽救了5000万人的生命。为此,缪勒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滴滴涕的问世,是第二代农药——有机合成农药蓬勃兴起的里程碑,农药只是在这以后,才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于农业,成为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