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新生儿学 |
释义 | 【新生儿学】 拼译:neonatology 新生儿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28天的一段时间,此期间的婴儿称为新生儿。新生儿学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门学科。新生儿期是小儿的特殊生活阶段,小儿刚从母体娩出,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够成熟,要独立生活,要适应多变的环境,容易患各种疾病,加上先天性原因及分娩时的不良因素,此期是小儿死亡率最高的时期(不包括围产期)。1982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为34.68‰,上海市新生儿死亡率14.7‰;1986年,上海市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8.8‰。因此,加强新生儿保健、疾病防治,是提高人口素质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时期。近20年来,从产科同新生儿科分支出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围产医学,它是从母子两方面来研究影响胎儿及新生儿健康的一门学科,它的出现将大大地促进新生儿学的发展。 远在1个世纪以前,法国Budin写成世界上第1部新生儿专著《The Nursing。1912年Ylappa指出肝功能不足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1914年,Hess在芝加哥创办了第1所早产儿治疗中心。1924年,Peiper发表了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报告:以后,早产儿治疗中心在各大医院纷纷成立。40年代初期,Diamond首次用换血疗法治疗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症获得成功:抗生素、早产儿培育箱及监护设备应用于临床。50年代,新生儿科从儿科中独立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发现某些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氧气中毒,利用蓝光蓝射治疗新生儿黄疸,apgar对初生儿的评分方法建立。60年代,各国相继成立早产儿中心,重视消毒隔离,感染性疾病逐渐减少。70~80年代,各国先后建立新生儿急救中心和转运系统;开发微量血检验,经皮测氧和二氧化碳;开展气道正压呼吸,静脉高营养疗法;进入80年代,广泛采用现代电子设备,各种监护、检验及治疗仪、头颅超声波CT扫描,核磁共振亦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疾病诊断。中国新生儿学起于50年代后期,70年代得到发展,上海的金汉珍教授等率先组织新生儿医护学习班,建立新生儿病房。80年代,中华儿科学会成立新生儿学组;1986年创办了新生儿科杂志,并在全国开展了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测量研究工作,共有15个省市参加,1987年已完成2万余例数资料收集;有的地区建立了新生儿急救中心,开展了新生儿监护工作,同时建立并充实了各级妇幼保健组织。新生儿期按日龄可分3期:(1)新生儿早期,为从出生至生后不满7d。又把出生后不满24h称为初生儿期,生后1d或出生至生后7d称围产新生儿期。此期小儿常出现呼吸功能紊乱、新生儿溶血病、出血症、肺透明膜病、低血糖、低血钙等。(2)新生儿中期,指生后7d至生后不满14d。此时新生儿机体逐渐适应外环境,系统器官渐趋向内在基本平衡,易患感染性疾病。(3)新生儿晚期,指生后14d至不满28d,此时小儿内在平衡基本趋向成熟。新生儿死亡同日龄显著相关。泰振庭报告,生后24h内死亡者占32.26%,生后7d内死亡者占74.19%,出生7d后至28d死亡者占26.81%。新生儿保健必须与产科密切配合。围产期胎儿主要由产科负责,但新生儿科医师可到高危产妇室查房,参加分娩时新生儿的抢救,及时处理窒息复苏,参与对难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估计预后和预防伤残。为了减少小儿死亡,以前认为应该抓好早产儿、过期产儿及巨大儿的护理治疗工作;80年代从流行病学观点分析认为,重视为数众多的足月正常体重新生儿的保健,避免其死亡,从整体上更能降低小儿死亡率。减少感染。新法接生可以减少产时感染。强调接生要无菌操作,改进断脐方法。当今发达国家用无菌剪刀断脐之后,用灭菌的脐带夹紧夹残端,不包扎。新生儿室实行无菌制度、严格管理及精心护理可以减少产后感染。近年来国内外推荐实行正常儿母婴同室,这样可减少医院内感染,又利于母乳喂养。在新生儿科要特别警惕院内交叉感染。目前感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已明显减少,在中国也已大幅度降低。出生缺陷儿受到重视。1960年,西欧一些国家因使用“反应停”作为孕早期镇静止吐剂,继而发生大量“海豹畸形儿”的事件,引起各国对出生缺陷儿的高度重视。1963年起,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先天畸形监测提纲,如英格兰、以色列、挪威以及瑞典等10余个国家开始监测工作;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成立先天性畸形监测的联合报告系统;1975年首选12种先天畸形作为国际常规资料交换的病种,它们是:无脑儿、脊柱裂、脑积水、腭裂、全部唇裂、食管闭锁和狭窄、直肠和肛门闭锁、尿道下裂、肢端短畸——上肢及下肢、先天性髋脱位、Down氏综合症等。1980年,中国华西医科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率先组织出生缺陷监测;1985年四川省被接纳为“国际出生缺陷监测交换所”成员。1986年10月1日至1987年9月30日的1年间,全国29个省、市、区945所医院监测了124万多例围产儿,其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3.07‰,最高省份为20.5‰,最低者为8.8‰,男性高于女性。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少数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疾病,可涉及碳水化合物、脂类、氨基酸、粘多糖等代谢异常,多数为酶缺陷导致代谢紊乱。目前大多能作出产前诊断。出生后进行血液筛查,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酸尿症、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病等,可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危重新生儿监护及其转运。20世纪60年代建立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NICU设在围产中心之内或与其密切联系。主要监护救治急慢性呼吸衰竭、休克、重度窒息、极低出生体重等患儿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儿外科大手术前后患儿。应有健全快速的转运系统,同时应具备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和急救措施,及时安全转运。1960年Wolff以及Fantz等对新生进行详细观察发现:出生数分钟的新生儿就会睁开眼睛看母亲;胎儿在宫内就能听到母体各种声音,说话声和外面的音乐,生后仍保持记忆;新生儿模仿能力令人吃惊,可随一个熟悉的面孔做张口、噘嘴、吐舌等各种表情动作,对于熟悉的语言可有节奏地按音节曲伸四肢。1961年,Brazelton首先提出“新生儿行为评分法”(NBAS),认为新生儿是主动参加者,和检查者互相配合做出精彩的表演,然后对其表现和他们反应时状态的加以评分。这是一种比一般神经检查更高水平更灵敏的神经功能估价。在中国,1984年鲍秀兰用NBAS测试中国新生儿行为表现,结果与布雷泽登所测美国新生儿的结果相近。上海、齐齐哈尔等地也开展了新生儿行为方面的研究。病种、胎龄与死亡。秦振庭报告北医一院儿科住院新生儿病种与死亡率是:1951~1977年,呼吸系统疾病占32.33%,消化系统疾病占18.86%,其他感染占13.75%;病死率:神经系统疾病占47.74%,新生儿硬肿症占32.19%,呼吸系统疾病占32%,消化系统疾病占4.56%;1978~1980年呼吸系统疾病占34.96%,感染性疾病31.85%,消化系统病占7.13%;体重<2500g的病死率为25%,>2500g的病死率为3.45%;死亡率最高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其次是颅为出血;胎龄<38周的死亡率为21.47%,38~42周的死亡率为3.46%,>42周死亡率为12.12%。说明出生低体重、早产儿及过期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中国新生儿学起步较迟,但发展很快。目前新生儿学研究的重点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代谢疾患、出生缺陷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医术精湛的新生儿医护专业队伍,完善和增加新生儿救护中心及转运系统,提高救护质量,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参考文献】:1 黄在枢.国产期新生儿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 Lindstron D.et al.Clin perinatal.,1983,10(1):953 Sdcuet.F.J et al.Lehrbuch der Kinderheilkunde 25rd ed.Gustear Fischer Vedag.Stuttgoot.1985,173~2204 Behrman,et al.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3th ed.philadelphia,1987,358~345 郭迪,等.儿科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1~96 秦振庭,等.围产新生儿医学.北京:能源出版社,19897 金汉珍,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杨正修教授撰;朱子杨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