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青藏高原 |
释义 | 【青藏高原】 拼译:the plateau of Qinghai-Xizang 位于中国西南部,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自横断山,西至国界线。面积约250万km2,平均海拔4000m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境内地域辽阔,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貌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复杂,是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因此,长期以来青藏高原为众多的中外地学专家所关注。其研究对揭示地壳运动的奥秘,自然环境的演变,高寒气候区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6~19世纪以后,意大利、英、法、美、德、俄、日、印度、梵蒂冈、匈牙利、挪威等曾派人来西藏进行所谓的探险和游历。1909~1913年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撰写的《穿过喜马拉雅》,1918~1922年的《南部西藏》,是青藏地区地理方面的较早著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徐近之曾考察过纳木错等地,编撰出版了《青藏自然地理资料》植物部分及地文部分。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展了对青藏地区的考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西藏工作队入藏进行科学考察。1956~1967年和1963~1972年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两次把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58~1961年、1966~1968年、1973~1977年,中国科学院3次组织大规模的综合考察。例如第3次综合考察包括地球物理、地质、地理、生物、农业、牧业等50多个专业。考察范围从藏东三江平行岭谷区到西部阿里高原,从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到藏北高原湖盆地区。考察成果汇编成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内容包括西藏的地球物理场与地壳深部构造、地层、古生物、沉积岩、地热、地质构造、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冰川、泥石流、河流与湖泊、盐湖、土壤、植被、森林、草原、农作物、野生大麦、家畜、农业地理、植物志、昆虫、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动物,以及《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等。1959~1960年国家组织了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1964年组织了希夏邦马峰登山科学考察。198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重点考察了横断山区。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通过考察对青藏高原的形成,中新生代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造演化历史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科学资料。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青藏高原地质论文》专辑中。地质部所属各有关省(区)地质局、各科研单位和地质学院对青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和地质科学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5年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合作沿拉萨-格尔木路线进行综合地质考察,研究成果出版了《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一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的环流、天气、气候以及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西藏高原气象学》(1960),《青藏高原气象学》(1979)。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同铁道部等有关部门从1960年开始对青藏高原公路沿线进行了冻土考察与定点观测,1974~1978年间又进行了综合性调查与模型、模拟实验研究,主要成果包括《青藏冻土研究论文集》(1983)。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对西藏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1983年编辑出版了《西藏自然资源》论文集。重点论述了西藏的气候、土地、水利、森林、家畜等资源的形成、演变、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在对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青藏高原地区在始新世晚期全部脱离海浸成陆以后,曾于早第三纪和上新世晚期两度被夷平或接近夷平。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初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幅度整体断块上升。在空间上有差异性,高原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在时间上有3个剧烈上升阶段。上新世末高原面海拔约1000m;早更新世时高原面上升到海拔2000m,山地高度可能超过3000m;中更新世时高原面一般在3000m左右;到晚更新世时高原面已达4000m以上,目前高原面已达4500~5000m的高度。从上新世晚期到现在,累计上升量已达3500~4000m,平均每年的上升速率为2mm,后期(晚更新世以来)上升速率每年可达10mm,具有后期加速的特点。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据李吉均等报道,是由于印度板块沿主边界断层向北俯冲,喜马拉雅山被托起,南来的巨大压力通过具有相当刚度的青藏断块北传,使更老更硬的塔里木、柴达木台块向南作被动式的俯冲,青藏高原因被夹持而抬升。1992年刘代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卫星重力资料求得的地幔蠕动流分布格局和岩石圈底部切向应力场值,建立高原隆起的动力学模型。获得高原下地幔流的有效粘滞系数(η=1018-1020PaS),并求得地幔流南北向蠕动的平均速率(![]() (安徽师范大学周秉根副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