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体质人类学
释义

【体质人类学】
 

拼译:physical anthropology
 

又称“生物人类学”、“自然人类学”、“狭义人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Anthropology)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测量人体各部位、比较解剖、研究遗传变异和调查民族体质等方法,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人种的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及分布等问题,主要分支学科有:人体测量学、人种学(或种族人类学)、人类进化学、体质构造人类学、人类遗传学、化石人类学、骨骼人类学、人体形态学、生理人类学等。英、美两国常将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并列为人类学的两大部分;而欧洲大陆的人类学则专指对人类生物性的研究,实际上仅指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又分为古人类学(Paleoanthropology)和今人类学(Neoanthropology)两部分。古人类学是通过对古人类及猿类化石的研究,寻找人类的起源和分析古人类早期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形式。古人类学的研究与体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以及现代的物理、生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有密切关系。今人类学研究现代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以及人群的生理、生化特点,灵长类的行为特征,群体遗传变异的规律等。今人类学的研究与人体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甚至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的研究有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例如许多工业日用品的生产规格与型号的标准,服装鞋帽工业中各种产品以及各种规格型号的设计标准重工业部门和国防部门设计机械和研制现代化武器,都需要大量的人体测量资料;公安部门刑法技术的研究也对人类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医学卫生和体育部门也要求对各地区不同年龄时期的居民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和测量统计。体质人类学不仅是一门理论的,而且也是实用的科学。

国外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结合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考古学、优生学等多种学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可以说对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人类学创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布鲁门巴(Brumenbe)最早提出根据颅骨测量来给人种分类。德国布罗卡(Broca)发明了几种人类学测量器,开创了颅骨学和人体测量法。人类学这个名词出现于19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种让·雅克·昂佩勒(J.Y.Aenpelr)在1830年制订科学分类表时,把它划为一个单独学科。早期人类学主要研究各人种之间体质方面的差异。1863年英国在伦敦成立人类学会,才把人类体质的研究独立出来,称之为体质人类学。特别是达尔文(Darwiin)的进化论为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古人化石及其他古人类化石,为人类起源、体质形态和人类种族研究,为从人类学中专门分出体质人类学创造了条件。人类学包括体质和文化两大部分。美国波亚士(Poyas)继承了德国维尔(Vierchu)的传统,对成人生长、儿童发育、影响智力发展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他在《民初心理》一书中说,人类各种族的体质形态基本相同,只因地理、气候、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的因素而产生了不同的量变。美国辛格尔顿(Singleton)在《应用人类学》一书中把人类学分为四大部分;体质人类学,研究人体的生物特性;文化人类学,研究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并阐明科学的价值;语言人类学,研究人类的语言问题;考古人类学,研究史前人类的发展,利用考古学资料进行研究。美国韦士勒(Weshler)说:“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包括所有把人类当作社会的动物而加以讨论的问题。”英国马列(Malley)说:“人类学是沉浸于演进的概念之全部人类史,以演进中的人类为主题,研究在某时代某地方的人类,肉体与灵魂二方面皆加以研究。”伦敦大学人类学专家马林瑙斯奇(Mallinnuski)说:“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的科学,包括人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文明、社会构造,以及对于环境之心灵的反应等问题的研究。”美国弗兰茨·波亚士所著《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一书早在1945年就已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采用欧洲大陆式,1934年建立了日本民族学会。早在1884年就成立的日本人类学会是研究体质的。战后随着美国学术思想的渗透,目前日本同时使用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用语,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其一。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日本民族学的研究中心,高等学校逐渐用文化人类学来代替民族学。朝鲜、越南采用欧洲大陆式即以体质人类学作为学科名称。

20世纪20年代初,通过翻译原著以及当时留学德、法等国学习民族学的老一辈学者如蔡元培等先生的介绍,民族学传入中国,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建立了民族学研究机构。1934年成立中国民族学会。20~30年代留美、英学习人类学的逐渐增多,其后我国既用“民族学”也用“人类学”来称呼这一科学。各地相继建立和增设教学、研究机构,北方以中央研究院和燕京、清华、南开、辅仁大学为中心,南方以中山、岭南、中央、金陵、厦门、复旦、四川、云南等大学为中心,有十几所高等学院开设人类学或民族学课程。1946年至1948年间,暨南、清华、中山、浙江四所大学先后成立人类学系,1949年台湾大学设立考古人类学系(后称改人类学系)。20年代至40年代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黄新民的《世界人种问题》、陈翰笙的《人类的历史》、蒋由智的《中国人种考》、裴文中的《中国猿人化石的发现》、吴泽霖的《现代人种》、林惠祥的《世界人种志》、张资平的《人类进化论》等著作。同时还翻译了一些国外体质人类学著作。建国初期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1976年后人类学得到了的重视并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人类学学会。一些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对国内少数民族进行了体质调查,编印了《中国八个民族调查报告》一书。同年,中山大学复办人类学系,在学科内容上包括文化人类学(民族、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都属这一类型。1985年中国人类学会和上海人类学会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体质人类学培训班,复旦大学编印了《人体测量手册》一书,较详细地介绍了人体测量和骨骼测量的技术和方法。1979年至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卫生部组织了两次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形态的普查,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为研究中国青少年体质、形态特征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当前,世界上有的国家、有的人类学者专门研究人类学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有关科技上的应用问题,并使之理论化、序列化,成为一种学科体系,命名为“应用人类学”或称“实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也正在不断扩大。人类学在科技上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更容易被人们发现。这主要是人类学学科内部的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或人类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和宇航学等结合,可以发挥多种性综合研究的作用所致。

【参考文献】:

1 黄新美.体质人类学基础.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3,1~3

2 中国人类学学会.人类学研究.广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7~29

3 Tyloy E B.Primitre Culture,New York:Harper To Chhoooks,1987.41~44

4 大谷武一译.体育序说(日文第5版),1988,65~72

5 拉德克利一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中译本).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1

6 当代体育新学科编写组.当代体育新学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45~54

7 蒋广学,朱剑.世界文化词典.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1

8 黄淑娉.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2:80~87

(华南师范大学关文明副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