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释义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拼译:treatment of 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with integrated medicine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周围血管病,患者大多为嗜好吸烟的青壮年男子。病变呈全血管炎、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可引起肢体缺血疼痛,最后导致肢端坏死脱落,从而引起患者严重的伤残,甚至导致截肢。在中国北方,本病发病率较高。古医籍所载发生在踝关节以下坏疸的典型描述,与Ⅲ期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有宝贵经验,但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有待解决。因此,中国创立周围血管病学科,首先是从总结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兴起的。 本病在中医学属于“脱疽”范畴。《内经·灵枢》痈疽篇中即已记载。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所用验方:当归、玄参、银花、甘草被誉为“四妙勇安汤”流传至今。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还主张“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的手术治疗。以后,历代医书均有不少阐述。在国外医学中,1879年Ven Winiwarter有一例初步描述本病的报告。1908年Leo Buerger对11例截肢肢体的动静脉进行病理研究,发现在发炎的血管中有血栓形成和机化,把本病正式定名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TAO,故后来又被称为Buerger氏病。TAO的发生,认为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1933年,Mar Kary用烟草浸出液作皮内试验,发现87%的TAO病人为阳性。1941年,Thompson认为在脉管炎病人中霉菌感染率较高,皮肤毛菌素试验阳性率达80%。还有报道精神情志、寒冷外伤、性激素作用及遗传因素等与此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肝脾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因,然后由寒湿之邪乘虚侵袭,凝滞脉络所致。据此结合临床实践,找寻更多的线索进行病因研究。1953年,Richards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是本病一个重要的病理部分,游走性浅静脉炎是一个特征。1969年,尚德俊认为本病早期或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是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征。有关TAO的发病机理,有强调血管神经、激素调节障碍的,而机体免疫调节障碍学说与血液高凝学说受到多数学者的重视。1962年PoKorny报道,从TAO并发游走性浅静脉炎者血液中检出抗动物抗体。1976年郑萍首先在国内提出本病与免疫系统机能紊乱有关。1979年,Culati报道患者的免疫指标异常。同年,Snolen和Adar报告TAO对人类血管天然组分——Ⅰ型和Ⅲ型胶原有细胞敏感性。1983年,郑萍在全国血管疾病会议上报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AO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该论点已基本得到公认。还有实验证明,TAO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医药治疗TAO各家证候分型不同,采用的主治方药亦各有特点。崔公让将其分为四型:虚寒型者用阳和汤或四逆汤;气血瘀滞型者用化瘀汤;湿热型者用化湿祛痹汤;热毒型用四妙勇安汤;同时配合外治法,共治疗413例,总有效率为95%。许华封以自制疏通方(麝香、丹参、路路通、制乳香、制没药、制地龙、壁虎)为基础方,随阴寒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之不同加减用药,共治疗214例,总有效率为96.26%。开展中西医结合,以辨证为依据,努力寻找针对“病”的药物和方剂。江苏省中医研究所应用通塞脉片(1982年)和脉络宁(1985年),吉林省中医药研究院应用瑞香素(1984年)治疗TAO等疾病均获得科研成果鉴定。还有应用大黄![]() ![]()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陈荣荣副主任医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