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藏象学说 |
释义 | 【藏象学说】 拼译:viscera-state doctrine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藏,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即脏腑;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养生、防病等各个方面,因此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也是现代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的中心和热点。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医藏象学说的实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和养生保健的水平,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祖国医学的整理提高、揭示其理论的科学性,开拓更广阔的思路。 藏象学说理论产生于《内经》,它以古代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为基础,通过“以表知里”的整体推导方法而形成。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医疗实践,使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难经》的30~47难即专论脏腑,并首先把命门作为脏腑概念提出;东汉张仲景等的著作中均有脏腑专论;朱丹溪首先提出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的理论。自1962年湖北中医学院第2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发表《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后,中医学术界在某一脏腑功能的专题讨论、藏象学说有关术语的探讨及对古代医家有关藏象理论的继承和阐发等方面,展开了新的探索;临床研究也在脏腑辨证、五脏治法、脏腑同治、按五脏与所属器官组织进行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有所发展。方药中指出藏象是疾病定位的物质基础和定性的唯一依据,并提出以脏腑为中心的规范化课题。王元洪等根据“脾开窍于口”的理论,以健脾法治疗复发性口疮获得良效。临床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外科急腹症,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1960年,国内外已有“证”的动物实验研究;1976年,已有从“肾开窍于耳”入手的实验研究。上述研究成果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藏象理论。但不少医家已认识到单纯理论探讨或加以临床验证的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在探讨中医藏象理论的本质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开始探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引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对中医藏象学说进行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多指标研究,已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学者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研究分析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有人认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是对人体五大功能系统的概括,中医学所谓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括现代医学几个脏器的功能;而现代医学所指某一脏器的功能,可能分见于中医学多个脏腑功能之中。有人结合现代生物钟理论探讨脏腑昼夜节律,为中医按时论治、择时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阎沛海认为中医藏象学说“以象知藏”法实质上是用信息分析研究而知病的方法。张铭韬认为中医藏象思想蕴含着生物全息理论。还有人从细胞水平认识中医藏象,并提出肾代表细胞核、脾代表细胞内蛋白质、肺代表线粒体、肝代表细胞内大部分膜状结构、心代表能量的看法。以上学者都从不同侧面对藏象学说提出了新的认识,有利于藏象理论的发展和探讨。但哪一种理论更深入更能体现中医藏象学说的实质,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才能将这些理论统一起来并验之于临床实践,这是理论领域的一个难题。随着藏象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受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藏象学说的实验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方法多是从对微量元素和激素水平的测定,或中医脏腑证候的定量化、规范化,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和动物实验等方面入手。王冠庭等测定了慢性肝病虚证(肝阴虚、脾气虚)患者血中微量元素变化,结果两组虚证的表现均与锌、铜代谢失调有关。蔡铁勇进一步研究证实,肝病患者因体内铜、锌代谢异常而影响视觉功能;血浆中锌水平降低,可引起视神经炎;铜代谢异常,可引起视网膜色素变性;这也是“肝开窍于目”理论的物质基础。肝脏有病是由于胆硷脂酶减少,乙酰胆硷数量增多,cGMP水平增高,cAMP降低,cGMP/cAMP比值升高,致使某些小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出现“爪甲不荣”现象。初步研究证实,中医所述肝脏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免疫、运动等系统功能有关。对肾实质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有较密切的关系;肾阳虚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等3个轴功能紊乱与低下有关,初步说明“证”是有物质基础的。对心实质的探讨和实验研究,主要从冠心病和高血压着手,并偏重于“证”的实质探讨。而周楣声则以灸感对“心主汗”理论进行论证,指出对盗汗的治疗,凡属灸感感传能够发生者,皆以心脏为其终点,从而为心与汗的关系找到了依据。广西中医学院探讨肺主气实质,选择符合肺气虚证内科病人40例,进行免疫功能(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IgA、IgG、IgM及C3)测定,生化指标:α1-抗胰蛋白酶(α1-AT)、血真性胆硷脂酶(ChE)活性测定及肺血流图等检查,结果表明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植物神经紊乱、肺血流灌径量及α1-AT减少、ChE活性增高,初步认识了肺气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些单位研究结果表明,脾与植物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消化系统及3大物质代谢有关。北京中医研究所研究发现脾气虚患者从口腔到结肠、从消化吸收到消化道运动,都显示明显的机能障碍,初步奠定了脾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也是中医藏象研究的重要环节,并取得一定进展。以上研究方向和手段虽成为探讨中医藏象理论的主导方向和方法,但目前所选指标只能反映脏腑某一方面的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进行探索,这是否是探讨中医藏象学说本质的可靠途径?用现代医学某些指标验证中医藏象理论,就是使中医藏象学说中的模糊定性概念,特别是中医的“证”定量化、客观化了吗?中医藏象理论来源于人,动物模型如何制作才更符合临床实际?在实验过程中,怎样才能选择符合中医藏象理论、特异性强、阳性率高、重复性好的客观指标?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实验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医藏象的实质问题,在理论上以什么作为沟通和同化中西医两者的桥梁,以及实验研究的方法等都将在今后得到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鉴于中医学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念,不囿于简单地以现代医学已有的脏器理论与知识去阐释中医藏象学说,而是以中医藏象学说的传统观念与思维逻辑为指导思想,通过多指标综合研究,纵横联系,进行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希望能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把握住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循着前人的思维逻辑,吸取、运用多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缜密设计每项科研环节,以期达到揭示中医藏象理论实质、对中医藏象学说有所发展和创新的目标。【参考文献】:1 方药中.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702 王元洪.中医杂志,1981,22(7):403 王冠庭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5):24 周楣声.中医杂志,1983,24(1):585 许自成.新中医,1984,16(6):186 蔡铁勇.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5,12(5):2447 张铭韬.中医药信息,1986,3(6):58 郭金龙.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5):299 徐钤.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7.7(34):17910 阎沛海.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1~12(山东中医药大学迟华基教授、魏凤琴讲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