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药用植物与生境
释义

【药用植物与生境】
 

药用植物在自然界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生长环境。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日光、温度、水分、氧、二氧化碳、土壤中无机盐、腐殖质等建造自身;同时又不断排出二氧化碳、水分、热量和有机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药用植物的形态、有效成分与生境密切相关,随着环境改变而变化,随着生境消失而消逝。因此,研究药用植物与生境的关系,对于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引种栽培、变野生为家植,显得格外重要。

药用植物与生境,在中国早就有过描述。《管子·地员篇》载有江淮平原上沼泽植物带状分布与水文土质的关系,谓“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叶(莲)下于(菱)下于苋(水葱);苋下于蒲(香蒲);蒲下于苇(芦苇);苇下于雚(旱芦苇);雚下于蒌(艾);蒌下于(扫帚菜);下于萧(青香);萧下于薛(沙草);薛下于萑(益母草);萑下于茅(白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这是一幅植物生态分布系列图(图略)。其中多种植物为药用植物。我国历代本草学家也非常重视药用植物与生境的关系。陶弘景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明确指出药用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即所谓“境界”。李杲也记载了“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不仅指出药物生长有一定地区性和生境,同时还说明由生境改变可致药性的变化。寇宗奭记载的更为具体:“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西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从实践中总结出药效与产地(生境)的关系,在适宜生境中的药用植物质量最佳,所谓“地道药材”。李时珍汇集前人经验,结合本人实践,提出“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的科学论断。“天造”系指阳光、温度、空气(氧、二氧化碳)、水分等诸生态因子;“地化”则指土壤、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中有机物及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分、温度、微生物等生态因子;具备上述诸生态因子则“草木生焉”,药用植物才能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与生境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科技工作者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方法和手段,调查研究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引种载培、质量生境关系等,取得可喜的成绩。调查研究资料表明,防风生长在沙岗草原,根深而直,少侧根,皮色棕黄,具“菊花心”,含挥发油0.2%;生长在碱性土草甸的则根浅,侧根多,皮色灰黑,无“菊花心”,含挥油0.1%。黄芪种植在棕色森林土中,主根发达而直,侧根少,形似鞭杆,俗称“鞭杆芪”;种植在白浆土中则主根不发达,侧根增多而明显,形似鸡爪,俗称“鸡爪芪”。甘草生长在沙质土壤,主根发达粗壮,皮色棕红,粉性大,质实,甜味纯厚,甘草酸含量为13.06%;而生长在黑碱土草甸则根系浅,根茎发达,皮色黑棕或灰黑棕色,质轻松,粉性小,味甚甜,具明显苦味,甘草酸含量为9.4%。土壤因子对根类药用植物不仅影响其根形,同时也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

除土壤主导因子外,光和温度对药用植物影响也很大。如常用中药枳壳为生长在淮河以北者,其味苦、酸,具破气散积消痞之功能,而在淮河以南却是香甜可口的蜜橘,其原因即在于淮北低温干燥,生长期短;淮南高温多雨,生长期长,故谓“橘逾淮为枳”。又如人参适合在阴凉湿润条件下栽培,人工遮阴及光照条件的调节,是决定人参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穿心莲在北京全日照下,蕾期叶内总内酯含量较蔽阴下的高10%~20%。薄荷的挥发油在阴雨天其含量明显下降。刺五加生长在红松阔叶林下,郁闭度0.8~0.9时,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开花结实少;在疏林或林缘,郁闭度小于0.5,光照好时,植株高大,叶大而厚,开花结实多。温度与光照等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均有影响。

中国幅原辽阔,药用植物的分布区域性很强,久而久之,则形成“地道药材”,如关防风、关龙胆、北五味、辽细辛、川贝母、川附子、浙贝母、杭白芍等等。药物的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异。如满山红叶的挥发油及总黄酮的含量:大兴安岭(加格达奇)者分别为0.6%及2.78%;小兴安岭(伊春市)者为0.4%及3.0%;老爷岭(牡丹江)者为0.5%及1.44%。黄花蒿的黄蒿素含量:广西者为0.72%,湖南者为0.20%。一叶秋碱哈尔滨者为0.16%左旋,千山者为0.66%左旋,北京(顺义)者为0.66%右旋,南京者为0.2%左旋,含量和旋光度均有差别。临床上左旋者有疗效,右旋者则无疗效。地理分布不同,造成生态因子综合变化,结果使药用植物形态及有效成分都发生相应的改变。

药用植物在自然界中生长和传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鸟类可将人参和醋粟属的悬钩子属的植物种子从甲地带到乙地;苍耳子、蒺藜、鬼针草等种子具钩或刺,也能被动物从一地带至另一地。又如节松萝、长松萝为藻类和菌类共生,肉苁蓉却寄生在沙地琐琐的根上,天麻与密环菌结缘。野山参、东北龙胆,由于大量采挖及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已濒临绝迹。人类的活动和干扰对于药用植物是关健的生态因素之一。人类对药用植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但同时又可以根据需要而大面积地引种栽培药用植物,如人参、黄芪、防风、龙胆、平贝、枸杞、地黄、桔梗、三七等百余种药用植物,已大面积引种成功。

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探讨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的影响,尤其是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影响的研究,更为深入广泛。中国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渐缩减,而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用药量却逐步增加,只靠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已无法适合国内外需求,故而变野生为家植,引种、试种野生药用植物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这首先必须掌握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其次要了解诸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的影响。只有按着药用植物适宜的生态因子及其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引种、试种,才能成功和获取高产,保证质量及临床疗效,满足防病治病的需要。为此,应加速建立中国的药用植物生态学,系统地研究药用植物与生境的关系,以发展中国中药事业。

【参考文献】:

1 乐天宇.植物生态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10~116

2 陈毓亨,宋万志.中草药通讯,1978,2∶12~13

3 傅克治,等.东北林学院学报,1980,4∶42~43

4 哈永年,等.黑龙江中医药,1989,2∶25~27

5 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8∶678

6 马树庆,梁洪海.自然资源学报,1991,6(1)∶63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哈永年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3 7: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