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艾滋病及其口腔表现
释义

【艾滋病及其口腔表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规定限用于细胞免疫缺陷潜在可能的某些疾病的患者。如卡波济肉瘤(KS),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或其他机会致病菌的感染性疾病。现在规定,凡已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上述并发症者为“症状完全型艾滋病”;对生活在艾滋病好发人群中且仅表现出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进行性消瘦、发热、慢性腹泻,嗜睡、淋巴细胞指数降低,其他白细胞指数降低、贫血、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及口腔白念菌感染症状者则命名为为“相关症状型艾滋病”。

从患者即症状完全型艾滋病及相关症状型艾滋病的个体中可找到病原体,如淋巴结相关病毒(LAV);人类嗜T淋巴细胞逆转录病毒Ⅲ(HTL-Ⅲ),AIDS相关逆转录病毒(ARr)。目前发现T淋巴细胞T4表面分子可能即为LHAV病毒受体。病毒侵犯T4细胞淋巴后,在淋巴细胞内发生逆转录活动,引起宿主细胞结构及其数量的改变,最终导致淋巴细胞对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功能降低,随即发生一系列的艾滋病状。

一般临床症状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可分4个阶段:(1)无症状时的实验室检查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2)出现持续性数周至数月的一系列先兆病状,主要为不明原因的发热、慢性腹泻、全身不适,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及口腔或肛周的疮疹性损害;(3)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下与腹股沟;(4)致死性机会致病菌感染及恶性肿瘤。

口腔表现 不同类型口腔损害主要为感染与肿瘤。

1.感染性损害:(1)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常为艾滋病先兆症状,在AIDS好发人群的随访中发现50%患者被确认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后3个月内即出现严重的致死性机会致病菌感染或KS。此类患者的T4/T8比常值极低(C≤0.51),预后极差,也有部分白色念珠菌可在疾病中期出现。白念菌损害最常见腭部。(2)口腔毛状白斑:毛状白斑(HL)是与艾滋病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白色损害,根据临床组织学特征,特命名为“毛状白斑”。HL多见于舌侧缘,偶见于颊粘膜。损害范围可大至3.5cm×2cm,微隆,界限较清楚,表面呈皱纹纸状或毛状。损害不能擦去,偶有不适或疼痛感。在HL阶段,通常尚未出现可赖以作出诊断艾滋病所必需的其他症状。HL的镜下所见:呈毛状纤细角化突起,伴不同程度的不全角化及棘层增厚,气球样变性,核收缩,核周出现环形空隙,少量或无炎症的细胞浸润。60%以上的标本可见白念菌菌系,故易与一般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混淆。HL可能因感染乳头状瘤病毒(PV)所致。通过抗PV病毒核抗原血清标记的组织化学研究,发现80%患者的气球样棘细胞及其他棘细胞核呈阳性反应,而对照组中均无此反应。近来许多学者在电镜下观察,大多数标本不可仅找到PV,还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EB)。观察结果表明,20%的HL患者可发生艾滋病,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PCP。(3)其他:其他感染损害有:口腔单纯疱疹与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类似多形渗出性红斑的口腔损害。

2.口腔肿瘤:(1)KS:其为艾滋病最主要的口腔肿瘤,伴有KS的艾滋病患者中50%可出现口腔损害,约90%可同时发生。KS好发于硬、软腭部,次为咽部,早期损害平伏而呈红色或紫色,晚期大部分为隆起的肿块,但常无触痛。57%的口腔KS可同时出现斑块样白念菌感染。其病理改变基本上局限于固有层,梭形细胞及非典型性血管样腔隙形成,红细胞渗出,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嗜酸性小体以及后期出现有丝分裂像。非典型性血管样腔隙可被增殖的梭形细胞挤压而消失或仅出现在损害的边缘部位。炎症细胞中主要为浆细胞,PTAH或PAS可将嗜酸小体染色,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口腔KS应与良性血管瘤及脓性肉芽肿相鉴别,后两种无非典型血管样腔隙,梭形细胞增生及嗜酸性小体。(2)其他:已有报道艾滋病患者可出现鳞状细胞癌及Burkitt氏淋巴瘤。

有关治疗研究

艾滋病确诊后,其预后是不良的,但随着对艾滋病的免疫病理变化的不断深入了解,已在实验中用各种方法纠正免疫缺陷状况:如以Il2(Interleukin-2)提高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干扰素-B提高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也有采用淋巴细胞或骨髓移植以重建免疫功能等。体外研究发现,本病的病原体能被某些化学物质如苏拉明等抑制;目前国外学者正在研制抗艾滋病毒疫苗。

(安徽省合肥市口腔医院耿正瑶主任医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5 17: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