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引力波检测 |
释义 | 【引力波检测】 拼译:graavitational waves detection 研究这一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1)对现有引力理论提供一个重要的检验,深化人类对引力本质的认识;(2)以引力波检测器为观测工具的引力波天文台,将开辟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3)引力波检测研究将促进精密测量技术,特别是量子检测技术的发展。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引力场方程的解,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18年,又给出引力辐射公式指出:辐射功率依赖于运动体系质量四极矩对时间的三次微商,并得出引力波传播速度和偏振特性,从而奠定了引力波理论的基础。在此之后的其它引力理论也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给出不尽相同的性质。从广义相对论观点看,引力波是变化着的四维时空曲率的传播。空间任意两点间的间隔,将因引力波的作用而变化。在局部罗仑兹(Lonentz)框架中,检测空间两点因引力波作用而产生的距离变化,是检测引力波的基本依据。这个距离变化极之微小(相对变化ΔL/L~10-20量级),因而要求引力波检测器有极高的灵敏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J.Weber首先进行引力波实验检测。他用以接收引力波信号的天线是一根长153cm,重1.4×103kg的圆柱形铝棒。1969年,他发表的检测结果是:在相距1000km的马里兰(Maryland)大学和亚贡(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两座天线,多次检测到来自银河中心的引力波符合信号。Weber的结果,未能为其它实验组所证实,但他的检测引力波的方法(称为共振质量检测法)包括远距离信号符合的方法,仍然是现代引力波检测的基础。1976年,R.P.Giffard指出:共振质量引力波检测器的灵敏度,取决于检测系统的噪声,系统噪声与天线的工作温度和材料损耗、换能器和前置放大器的阻抗匹配以及前置放大器的噪声有关,并指出提高这类引力波检测灵敏度的方向。被称为第三代共振质量检测器(超低温检测器),如美国Stanford大学和意大利Rome大学的5t天线,工作温度已降低至100mK。换能器也发展了超导换能器、多模宽带换能器和参数换能器等,在增宽接收频带,提高灵敏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Giffard还指出:放大器噪声将最终限制引力波检测器的灵敏度。具有极低噪声的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已被普遍采用,其噪声已接近量子极限。1971年,G.E.Moss等人在美国休斯(Hughes)实验室发展了另一种类型的引力波检测器——激光干涉型引力波检测器。干涉仪光臂两端的反射镜(以及附属质量)构成自由质量引力波检测器,这种检测器本质上是宽带的,由于地面振动的干扰,目前的检测频率下限约为100Hz量级。激光检测器的主要噪声是光源的散粒噪声,增加入射光功率可减低这种噪声。从信号接收方面看,检测器接收灵敏度与有效光臂长L成正比,对于来自超新星事件的引力波,最佳有效臂长为![]() ![]() ![]() (中山大学物理系崔世治、胡恩科教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