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肌电图
释义

【肌电图】
 

拼译:electron gography
 

肌电图EMG是研究或检测骨骼肌的生物电活动,借以判断神经、肌肉的机能状态的一种检测技术。目前EMG已成为临床诊断周围神经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及肌肉疾病的一项重要方法。

1843年,D.Reymond用原始的方法记录出蛙肌肉电图。A.Bronk(1929)用同心针电极并借助于示波器研究了单个运动单位的功能。Procbster(1928)首次分析了人的肌肉动作电位,研究了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病人的肌电图改变,使肌电图的检查技术取得飞跃进步。从这以后,各种异常肌电图相继被发现。自1961年起,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多种专题肌电图理论研究,开创了肌音图、向量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等多种方法学,近年来肌电图的检查技术已开始微机化。人体骨骼肌由锥体系统及锥体外系统共同支配,使肢体完成某一动作。这两个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引起肌电图改变。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肉发生病变,肌电图也会发生异常改变。EMG检查虽不能作出病因学诊断,但可以协助临床做出定位诊断,判断病变损伤程度、预后及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运动单位由前角细胞、轴突以及该轴突支配的所有肌纤维构成,这是随意肌最小的功能单位(Sherrington,1929)。每个运动单位所含肌体纤维的数目(神经支配化)在各肌肉之间差别很大。早期应用多导电极进行的实验表明:各运动单位的所有肌纤维多呈圆形区域分布,其直径为5~11mm(Buchthal等,1957)。

正常肌电图插入电位正常时限为300ms,当被检测肌肉完全松弛时EMG呈电静息。如出现自发电活动(纤颤、正相束颤电位)均为异常。在作轻度用力收缩时,可以记录到单个运动单位电位,这个电位不是来自肌肉的单根肌纤维,而是来自成组的肌肉纤维。运动单位电位波幅的高低不只是取决于电极和被检肌纤维的距离,也取决于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目。因此,波幅是反映肌纤维密度大小的尺度(Bachthal等,1959)。由于记录的方法不同,平均波幅的变化范围可能是很大的(正常运动单位波幅100~300μV,不超过5mV),波动在正常值上下40%的范围内不能看作异常,运动单位时限正常为2~10ms,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差异原因:一方面由于神经末梢的长度不同,因此在一个运动单位中每根肌纤维的兴奋不完全同步;另一方面每根肌纤维的兴奋在到达电极之前所走过的距离不相等(Buchthal,1955),在不同的肌肉中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有很大差异,上下波动20%亦为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限亦增长(Buchthal,1954,sacco等,1962)。在正常人肌肉中,运动单位电位大部分是两相或3相,大于4相的电位称多相电位。正常人中多相电位约占5%(Buchthal,1954)。实际工作中>10%为多相电位增多。正常肌肉在用力不同收缩时,参与运动单位的数目多少不一,肌电图上放电频率不同,可表现为单纯相、混合相及干扰相。其中干扰型的波幅和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一样,在正常人身上也有很大变化,一般在2~5mV之间,有时可达12mV。

Helmholtz(1850)首次测定了蛙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得出公式cv=s(m)/t(s)tm/s。实验观察表明,最快的运动神经cv必须在大量运动神经慢,而最快的感觉神经cv变慢只需200根直径在10μm以上的纤维病变即可。因此,感觉神经cv的变化比运动神经cv的变化要敏感。引起cv变慢的原因是粗纤维的丧失、动作电位波幅的降低、起点不易刺激准确及脱髓鞘病变。

cv也明显地取决于年龄,这可能与髓鞘的成熟和神经纤维直径的增大有关。如成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而cv减慢(Melvin等1966)。温度对cv也有明显的影响,温度每降低1C,cv减慢1.2~2.4m/s(Henriksen,1956)。

同步电位:在一块肌肉、一定间距的两点同时引导运动单位电位时,两种相同的电位同时出现,称同步电位。同步电位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的特征电位,一般可将它作为肌原性疾患与周围神经疾患相鉴别的重要的EMG指标之一。

用电生理技术可以记录各种刺激诱发的反射性反应。这些反应的测定具有科研和临床诊断价值。如用电刺激胫后神经引起其支配的腓肠肌诱发电位为M波。另外刺激作用在IA类传入纤维,冲动进入脊髓后产生反射性肌肉收缩而出现H波。该反射由Hoffmann(1918)报告,所以称H反射。其次还有F反射、腱反射等。H反射是脊髓单突触反射,它可以代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原性疾病的EMG 患者临床应用很广泛。神经原性疾病患者,肌肉完全松弛时可以见到各种自发电活动,如纤颤电位、正相电位等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变。

1.自发电活动:(1)纤颤电位及正相电位:发生神经原性疾病时,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产生的自发电位。但必须注意,肌病时有时也可记录到这两种电位,少数正常人的肌肉中也可能出现。纤颤电位常是双相或3相的,时限1~5ms,平均电压100UV。在终板纤颤电位容易和终板电位混淆。必须注意纤颤电位第1相为正相。正锐波几乎是在正相之后常跟一个波幅很低、时限很短的负相偏转。纤颤电位的频率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和类型。该电位的出现并非神经被切断后立即出现。一般病变距所支配的肌肉越远这些自发电位出现时间也越晚。(2)束颤电位:常见于前根疾变及其他神经原性疾病及肌炎(Lambert等,1954),正常人也可以出现良性束颤电位。

2.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神经源性病变的典型EMG表现为电位平均时限延长、波幅增高以及多相电位比数增多。

用力收缩时干扰型的减弱是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之一,这是运动单位脱失现象。

3.神经电图异常表现:周围神经疾患病人的神经电图最主要的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

总之,因为自发电位不仅见于神经原性损害也可见于肌原性病例,因此自发电位出现不能看作是神经原性损害特有的证据。所以一般常用的“失神经电位”这一概念是不确切的。神经原性病变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电位波幅增高及多相电位增多。但少数肌病也可有这样改变。实践证明,当EMG检查明确为神经源性病变而肌肉活检为肌肉疾病时,EMG结果常常更为可靠。

肌病患者的EMG 主要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电位增多,出现病理性干扰相及神经电图检查MCV、SCV正常。Talck在1963年描述了肌营养不良者出现的自发电位。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EMG;由于传出冲动发放减少或完全阻滞、EMG不会出现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偏低而时程、波形大致正常。如合并锥体外系统损害,作轻度随意运动时可出现群放放电位。上运动神经损害特异性EMG变化是反射肌电图亢进,如H反射。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发生病变时r-运动系统机能亢进,则EMG表现为H反射亢进(H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H/M比值>64%,H波形为多相。另外腱反射亢进EMG表现为后放现象等。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EMG:(1)前角病变:有价值的是EMG出现巨大同步电位,同步试验阳性。另外,可以出现自发电位等改变。(2)神经根病变:EMG有价值的改变是失神经电位是根性分布,但仅可供临床参考。(3)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可分成两种主要类型,即原发性轴突病变和原发性髓鞘病变。病变时EMG表现各有其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用电生理方法区别。周围神经EMG最有价值的是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可以借助CV在周围神经损害时改变了解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及再生情况、双重神经支配和异常神经支配的存在感,是神经原性病变主要诊断依据。

3.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时EMG作衰减试验阳性,注入新斯的明后很快恢复,即可作出疾病诊断。

4.肌肉疾病:EMG是诊断肌肉疾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EMG能够反映肌肉的功能状态,区别肌肉萎缩性质,判断某些肌病的治疗效果及检查遗传性肌病的基因携带者。

近年来EMG的发展 (1)单纤维肌电图SFEMG:Ekstedt(1964)和(Stalbetg(1973)用电生理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人和动物的运动单位肌纤维的解剖排列,并在单根肌纤维的细胞外用一定技术条件记录出微小随意活动时的动作电位,并且发现jitter(颤抖现象)(Eksteds,1964)。近年来SFEMG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诊断运动终板的功能障碍方面。(2)多导针电极检查:多导针电极是为确定运动单位的范围(Buchrhal,1957)和测量单个峰型电位的空间范围(Buchthal等,1957,Elsteat,1964)而进行的检查。(3)经皮采用磁刺激或电刺激大脑皮层及脊髓的中枢运动系统,在肢体远端肌群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已成为国际神经电生理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磊,岳义虎主编.神经肌电图原理.北京:科技出版社,1983

2 沈永国编.内科疾病讲座15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2~311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尹世杰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5: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