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种传病原菌与种子质量 |
释义 | 【种传病原菌与种子质量】 种子作为生产的最初投入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种子是保证作物高产的重要前提。种子的质量由种子的纯度、活力、健康状况等因素所决定,各种因素同等重要。然而,种传病原菌相对于其他因素尤其特殊,它们在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都能表现出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种传病原菌的侵染是影响种子质量的关键因子。 种传病原菌对种子的为害 在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几类植物病原菌中都有许多能借种子传播,并对种子产生为害。其直接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种子不育。许多病毒、细菌和真菌能造成种子不育。(2)种子萎缩和种子变小。由于种传病原菌的影响,造成种子发育不良或种子的遗传改变,从而使种子变小或发生萎缩。一些种传病原菌为害植物叶片后,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种子发育带来不利影响。(3)种子变色。一般由种传病原菌产生的病斑或毒素所造成,是影响种子质量的重要因子。许多种传寄生真菌侵染种皮,造成种子表面坏死而变成黑色、棕色或灰色。(4)种子腐烂和坏死。其中种传真菌引起种子腐烂尤为突出。许多引起种子腐烂的真菌还造成种子表面坏死。(5)种传萌发能力降低或消失。一些种传病原菌的侵染能导致种子活力降低或消失。一些造成种子坏死或深层腐烂的种传真菌显然能降低种子活力,有时即使一些不引起种子腐烂的真菌侵染也可降低种子的成活力。种传病原菌对种子活力影响的评价 种子活力作为评价种子质量的一个指标,是决定种子田间种植价值的重要标准。种传病原菌的侵染,是降低种子活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种传病原菌的检测以及种子活力的检测有许多种方法,但是对于不同的作物及其种传病原菌来说,如何正确评价种传病原菌的侵染、种子活力及作物田间生产性能的关系.必须以实验为依据.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法组合。吴文仕(1990)在台北以杂交高粱Taichang 5号为材料,采用两种种子健康检验方法(吸水纸法、冰冻吸水纸法)、4种种子活力检验方法(出苗评价、种苗生长、累积年龄实验、TZ染色法)和田间实验,评价了高粱种子健康、种子活力及田间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粱种子被27种真菌侵染,其中Curvalaria lunata、Drechslera magdis和Fusarium moniliforme分离频率最高。在吸水纸法试验中,C.lunata的发生率与4种活力检验方法所得的结果显著相关。吸水纸检验中3种病原菌的发生率与出苗评价检验所产生的非正常苗显著相关。吸水纸法检验和苗生长检验,证明种传病原菌、种子活力和高粱田间生产性能相关。大豆苗猝倒病,主要由于大豆种子被Colletotrichum trumcatum引起,但用TZ染色法检验种子活力,其结果不受C.truncatum侵染的种子数量的影响。因此,由于田间苗猝倒发生的可能性,如果种子被播种,TZ染色法将会高估高侵染水平的大豆种子的活力。相反,在标准萌发实验(卷纸法)中观察到C.truncatum的有害效应,因而该方法又低估了高侵染种子的活力。唯有砂培法试验对高侵染种子样品提供的出苗估计近似于理想条件下田间出现的结果。种传病原菌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种传病原菌侵染的种子是引起病害发生的最初病原菌来源之一。播种带菌种子会造成低出苗率的弱苗及苗期病害。系统侵染的病原菌从种子到成株的转移,使成株发病或死亡,造成产量的全部损失。种传病原菌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为害.对作物生产的最大威胁是对无病区的污染。种子作为许多病原菌的最好的载体,是种传病原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传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有效的途径。一些破坏性种传病原菌随种子传到新的地区,如果生存条件合适,即能迅速建立新的种群,对这一地区的生产造成危害。有些种传真菌病害同时也是顽固性土传病害,对其防治十分困难。种传病原菌还有一危险性,就是原来并非主要的病原菌随种子进入新的地区后,可能由于环境条件的适宜或高感病性寄主的存在而突发成新的主要破坏性病害,因为对它没有现成的防治方法,如果这类情况发生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种子健康检查与种传病害的防除1.种传病毒原的探测:种子的健康检查是保证生产用种质量和生产健康种子的重要步骤,也是种子交换过程中防止种传病原菌传播的必要手段。常规的琼脂法、吸水纸法等种子健康检验技术简便可靠,仍然是检测种传真菌的主要方法。种传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改进这些方法的程序,提高检测灵敏度。如Maguire等(1983)通过用次氯酸钠预处理种子,再加2,4-D钠盐于吸水纸上抑制种子萌发来改进常规吸水纸技术,可有效地对十字花科种子内Phoma lingan进行了检测。冰冻吸水纸法对Drechslera、Fusarium及phoma的检测非常有效。对于某些种传真菌,人们还发展了一些特殊的检测方法,如用化学方法检测大麦种子内麦角固醇的含量,来决定Drechslera granminea的存在;在PDA培养过程中,利用在紫外灯下产生荧光的方法,决定小麦种子被Septoria nodorum的侵染率;在小范围内还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种传真菌。种传细菌检测方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选择性培养基的发展及血清学技术的应用。如半选择性培养基检测十字花科种子内的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选择性培养基检测几种禾谷种传病原细菌X.campestris pv,translucens;间接荧光免疫染色法IIF)检测菜豆种子上的X.campestris pv.phaseoli和水稻种子内的X.campestris pv.oryzae。随着血清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快速、有效、灵敏的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如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放射性免疫吸附技术、血清学专化电镜技术(免疫电镜法)、单克隆抗体技术及点分子杂交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保证了交换种子的安全及健康种子的生产。2.种子传病害的防除:在种子生产、收获和贮藏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细心处理,防止种传病菌的侵入,以保证种子的健康。(1)建立无病种子繁殖基地。(2)在病虫害不易发生流行的条件下生产种子。播种前清洁制种地,减少或破坏病原体。(3)种子的健康检查,特别是对种传病毒的检测。(4)播种前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消灭种子表面的和内部的种传病原真菌或细菌。(5)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除掉田间病株。对既种传又土传的病害,如果发现必须进行土壤消毒。(6)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采取充分的植物保护措施。(7)轮作或改变播种期,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8)选育抗病品种和低种传率品种。(9)收获时防止机械损伤。(10)控制贮藏条件,防止贮藏真菌的侵害。用于国际间种质交换和保存于国家种质库的种子生产,必须在隔离条件下进行。在整个生长期,应严密观察,并定期进行检测。最后仅从健康的植株上收获种子用于交换和长期保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朱振东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