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禽类轮状病毒感染 |
释义 | 【禽类轮状病毒感染】 据报道,感染轮状病毒的禽类和鸟类包括鸡、鸭、火鸡、珍珠鸡、雉鸡、鹌鹑、鹦鹉和情鸟类等。 1977年,美国本奇兰德(M.E.Bengeland)等首先在幼火鸡的水样粪便和肠道内容物中发现与轮状病毒形态极为相似的病毒颗粒。1978年麦克纳尔蒂(M.S.McNulty)等、1979年琼斯(R.C.Jones)等分别报道了英国肉鸡群和成年蛋鸡群发生的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的腹泻。1980年和1981年,美国和日本分别在鸡体内检出轮状病毒抗体。1981年,帕斯卡西(S.Pascucci)等在意大利发现患传染性肠炎的珍珠鸡粪便中存在轮状病毒;同年,维恩德弗基尔(H.Vendevogel)等在比利时鸽体内检到了轮状病毒抗体。1988年,崔恩列等在中国首次从患腹泻的雏鸡肠内容物和粪便中发现了鸡轮状病毒;1989年,谷守林等报导在鹌鹑肠内容物中也存在轮状病毒颗粒。1990年,高世(K.Takase)等普查发现非典型性禽轮状病毒在日本鸡群中广泛存在,同时鸡轮状病毒腹泻在日本广泛流行。禽类轮作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病毒粒子呈圆形,具有双层衣壳,直径为70μm,外层衣壳的丢失可以产生无感染性的或感染性很低的单层衣壳病毒颗粒,似环状病毒,但较完整病毒粒子小10μm左右。感染细胞培养中存在3种不同氯化钩铯密度的病毒颗粒,即1.3g/cm3的双壳颗粒、1.36/cm3的单壳颗粒和大于1.40g/cm3的核心颗粒。病毒的壳粒排列呈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双链RNA,分为11个片段;禽类轮状病毒与哺乳类轮状病毒的区别在于第5片段较大,两个最小片段极为接近。双层衣壳的轮状病毒至少有8种结构多肽,5种位于内层,3~4种位于外层。病毒颗粒有光滑型的(完整病毒粒子,R颗粒)、粗糙型的(无外壳病毒粒子,S颗粒)和空衣壳等。禽类轮状病毒可分为4个不同的血清型。所有的禽类轮作病毒均有一种群抗原,有些分离物缺乏这种共同抗原或传统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电泳型,这类分离物称为非典型轮状病毒。分离禽类轮状病毒最好的方法是细胞培养法;鸡肾细胞、鸡胚肝细胞、MA104细胞等均敏感,并可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分离的3个关键条件是易感细胞、胰酶和适宜的培养方式,初次分离可能并不产生病变,但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病变明显。鸡胚分离尚未见成功的报导。选择实验动物,要求确认无轮状病毒感染。多种家禽和鸟类均可感染轮状病毒,鸡、珍珠鸡还可用作实验宿主。大多数自然发病的禽小于6周龄,在北爱尔兰最常见于6日龄火鸡雏和14日龄肉鸡雏。中国在尚未采食的鹌鹑肠内也检出了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可水平传播垂直感染,尚未证实有关禽类或生物栽体的带毒状态的存在。禽类轮状病毒的发病率很高,残亡率一般为4%~7%,潜伏期在实验感染鸡为3d,实验感染的珍珠鸡经48h即由粪便排毒,第5天达到高峰。自然条件下,禽类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取决于以下因素:感染宿主的种类、日龄、病毒的毒力,传染性因子的存在及环境应激等。因此,病禽表现的临床症状多样。鸡可致水样腹泻、胶水、泄殖腔炎及因啄肛出现的贫血。病鸡精神沉郁,采食减少,体重减轻并出现死亡。肉鸡可见亚临床感染,也可见伴有脱水的腹泻爆发,鸡群中死亡者持续增多。火鸡雏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第1周内仅为轻微腹泻,只有在啄肛时才致明显死亡,幸存者生长缓慢。禽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小肠和盲肠内有大量液状物和气泡,全身脱水,肛门炎症。因啄肛流血而致贫的贫血,砂囊内有垫草,爪部炎症和结痂等。病理发生学研究发现,病毒复制的初始部位在小肠成熟绒毛吸收性上皮细胞浆内,感染细胞多位于绒毛远端的1/3处,但不同毒株对小肠的嗜性,具有区段性。1983年,麦克纳尔蒂等发现,一株病毒在十二指肠生长最佳,而另一株更适于空肠和回肠,但在盲肠上皮也可检测到少量细胞感染,感染后6d,小肠可见清晰的免疫荧光抗原。主要组织学变化是绒毛出血、增厚、融合、腺窝扩张、网状内此细胞增生。2周龄SPE鸡经口感染来自鸡和火鸡的分离物,3周后即可产生中和抗体。有关禽类感染轮状病毒后免疫力的发生和发展尚不清楚。母源抗体可经卵被动转移给雏鸡,随着日龄的增加滴度逐渐下降,3周龄时已不存在可检测到的抗体。母源抗体能否影响禽轮状病毒的感染尚不清楚。禽类轮状病毒感染极为普遍,临床发病与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抗体检测对轮状病毒感染的现症诊断意义不大。电镜检查直观、快速,具有一定的价值,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可以确诊。禽类轮状病毒感染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腹泻造成的垫草潮湿可以通过增加通风、提高舍温、添加或更换垫草等措施解决。对症治疗如给予复方氯化钠饮水补液,有利于病禽的恢复。对禽舍及器具的清扫和消毒,有利于防止感染的散播。禽类轮状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危害及经济意义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烈性传染病的控制,由轮状病毒造成腹泻所引起的损失日益明显,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是今后禽类轮状病毒研究的重点。不同禽类感染毒株的分离、鉴定和比较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禽类轮状病毒腹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尚缺乏简便有效的方法。预防禽轮状病毒感染的疫苗尚未见研制成功的报道。哺乳动物轮状病毒疫苗已有成功的尝试和应用,美国已有犊牛轮状病毒的冻干疫苗生产,人类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法国与美国合作研制成功减毒疫苗,利用基因重组研究制务杂交株疫苗更具有良好的前景。禽类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无论采和哪种手段和技术,经口服建立肠道的局部免疫都是预防该病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 McNulty M.S Diseases of Poultry Iowa State Uni.,1984,580~5852 Theil K W.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1986,23(4):695~6993 Gough R E,Wood G W,Spackman D.Vetcrinary Rccord,1986,118(22):611~6124 Takase K.Japa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1990,56(6):1319~13215 马洪超,崔思列.动物检疫,1990,1:1~46 马洪超,崔思列.动物检疫,1990,1;1~47 章金钢.中国家禽,1991,3:34~36(解放军农牧大学章金钢博士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