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按摩 |
释义 | 【按摩】 又称推拿或按蹻,属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点穴、拍打、捏脊、拧挤、弹筋、踩蹻等疗法均属按摩范畴。按摩治疗主要以手法治疗为主,间或辅以器械,通过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进行操作,来改善机体生理的和病理的过程,进而达到医疗、康复的目的。 2000多年前,中国《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关于按摩的记载。《内经》(素问)记有:“按摩可使筋节舒畅,血脉流通,盖按其经络,则郁闭之气可通,摩其壅聚,则瘀结之肿可散也”。这是中医理论对按摩作用机制的最早解释,从中可见古人对按摩治疗疾病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中医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现代医学对按摩机理的研究,已涉及循环、神经、消化、免疫及运动等系统。研究方法也从宏观进入微观,从单纯临床经验、疗效及手法的总结,发展到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及其科学手段揭示按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1960年赵翱等最先观察到在背部两侧按摩不仅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旺盛、皮温增高,而且对肢体远端部位也有影响。同时期南京中医学院则报道了按摩能使血压下降。1979年郑风胡等观察到按摩能使冠心病患者冠脉血流迅速好转,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善。80年代,朱金山等许多学者证实按摩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降压作用。1984年潘崇海等对按摩降压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按摩降压与高血压按摩后患者全身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有关。同时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对犬腹部做按摩能使股动脉血压下降。按摩对微循环亦有良好的影响。1984年龚金德观察到按摩后手外伤患者甲皱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1992年刘克俭等发现,腹部按摩能使脑动脉硬化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善,同时可以增加其脑电阻图波幅,缩短流入时间,改善脑动脉搏动性供血强度。以上研究表明,按摩治疗疾病与其调节和改善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关。1984年起刘志诚等接连报道了按摩对调节血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的单胺类物质的影响。发现按摩能引起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下降,且儿茶酚胺下降的程度与按摩疗效有关。刘氏等还发现按摩能使血浆5羟色胺和组胺浓度降低,认为按摩疗效与其对血液中单胺类物质的调整有关。许多学者则强调按摩作用与其对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60年代赵氏等观察到按摩后患者脑电图α波增强现象,表明按摩能使大脑皮层的有序化程度增高。1984年塞脱(A.Sato)报道,手法刺激鼠脊柱胸段可引起肾上腺素能神经活动立即明显减低。1986年威尔伦(H.T.Vernon)观察到,脊柱手法治疗的刺激通过传入纤维到达中枢和丘脑下部,使内啡肽和脑啡肽分泌增加。这些研究证实,按摩确实可引起神经一体液调节的一系列改变,按摩治疗疾病与神经反射有关。但中国按摩治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循经取穴地进行按摩。有实验表明,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可引起胃运动的变化,而按摩非穴位区则胃运动无明显改善。临床按摩疗效也并非完全能用神经反射或神经体液的调节解释。因而按摩机制的研究仍有必要对经络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按摩可增强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赵氏等在实验对象背部两侧按摩,观察到受试者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白细胞噬菌指数明显增加,补体效价升高,反映了按摩可引起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一时性增强。1991年,朱升朝等还观察到按摩可使咳喘小儿体液免疫球蛋白IgA、IgG含量增高。按摩对运动系统疾患的疗效确切,具有修复创伤和整骨复位的功能。赵氏等对家兔损伤跟腱创伤处进行按摩前后局部组织光镜和电镜的观察,发现对肌腱的创伤组织较后期应用按摩可促进坏死组织吸收,并促进成破交替地使创伤组织修复到最完善的程度。同时有动物实验表明按摩可促进猴子因坐骨神经切断后再次缝合引起恢复的腓肠肌萎缩解恢。70年代赵翱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做腰引伸的按摩手法,发现有些病例的突出物可以回纳复位。同时做直腿抬高并牵拉下肢时,可见椎间盘突出处的神经根有一定的移动度,并受到牵伸。这表明中国按摩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解剖力学基础。中国按摩流派中的伤科按摩八法就是“摸、按、端、提、推、拿、按、摩”,表明整骨与推拿密切结合进行。按摩治疗疾病的疗效还取决于手法的强弱及优劣。有研究表明,强而快速的推拿可使神经系统兴奋,弱而平稳的手法则使神经系统抑制。在腹部进行较强烈的手法刺激可使胃肠分泌机能由低下迅速变为活跃。在临床对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疗效较好。在腹部应用安抚舒适的手法可减缓胃肠蠕动,对慢性腹泻效果较好。很多学者亦观察到按摩对胃肠蠕动和胆囊舒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991年王茂音等观察到按摩可以影响体内的自由基代谢,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患者增高的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巯基物含量明显降低。并发现自由基的改变与按摩疗效有关,因而提出尿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巯基物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按摩疗效的客观评定指标。目前中国按摩疗法用于康复医疗,在病种上已涉及内、外、妇、儿、五官、杂病等领域。但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患所占比重较大。80年代以来按摩用于心胸血管疾患,如冠心病、中风等及老年性糖尿病的康复已取得肯定的疗效,但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中国按摩流派繁多,手法各有特点,目前在手法名称和分类上还较为混乱,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使按摩手法的规范化和进行统一分类,是按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按摩的学术交流上,目前还是以介绍手法经验和按摩疗效的多,对按摩机理研究的少。而对按摩机理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是对按摩的经络学基础的研究。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经络的本质,对于按摩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突破都将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赵翱等.安医学报,1960,(2):732 郑凤胡,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123 潘崇海,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184 龚金德.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5):345 刘克俭,等.按摩与异引,1992,(3):16 刘志诚,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6):467 Sato A,et al.JMPT,1984,73;1418 Vernon H T,et al.JMPT,1986,90:1189 朱升朝,等.按摩异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2910 王茂音,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0,(2):144(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惠德主治医师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