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
释义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
 

拼译:physico-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空间分异规律。探讨高海拔区域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研究综合自然区划,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基础。在应用实践上,其目的在于了解高原地表自然界的基本情况,生产和建设的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可能性。可为合理利用高原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潜力的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的整治与保护、科研试验站网的布署以及拟订改造自然的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有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高原上存在着水平地带性,但被垂直地带性所掩盖;有的认为高原上的地带仅能由垂直带来辨认,也有人强调高原非地带性明显,不应划分为自然地带等。意见分歧固然与对地带性的理解不同有关,但主要是科学资料较少,人们对其缺乏全面了解所致。

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及其内部的一系列山脉是山地垂直自然带对比研究的理想区域。在探讨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植被与土壤分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1975年郑度等对复杂的分带现象进行概括,提出自然分带主要类型的分布图式。1964年姜恕、1985年郑度等对川西滇北山地垂直自然带的考察研究,依带谱和基带性质划分出不同的类型。1981年郑度等、1986年彭补拙对东喜马拉雅山及南迦巴瓦峰地区垂直自然带的研究,揭示了它是整个山系最湿润的部分,具有热带北缘山地带谱的性质。1989年郑度等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垂直自然带的研究,在大陆性带谱系统中特别划出超旱生型及高寒超旱生型带谱结构类型。按照垂直自然带谱的基带、带谱结构、优势垂直带以及温度水分条件等特点,可将青藏高原的垂直自然带划归为季风性和大陆性两大带谱系统。季风性带谱系统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有湿润、半湿润和高寒半湿润3种结构类型组;大陆性带谱系统以草原和荒漠各分带占优势,可分出高寒半干旱、高寒干旱、高寒极干旱、极干旱、干旱和半干旱6种结构类型组。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模式揭示其分布规律,从边缘到高原内部带谱性质不同,基带有别、结构由繁及简、分带数目也随之递减。垂直带界线向高原内部递升,形成全球最高的森林上限和北半球最高的雪线,显示出高原巨大的山体效应(郑度等,1990)。

从三维地带性观点出发,高原边缘的垂直带与毗邻的水平地带有联系,在内部其基带或优势垂直带在高原面上联结、展布,反映出自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反过来又制约着垂直自然带的特点。因此,高原上目然地带的水平分异和垂直自然带的变化互相结合、犬牙交错,显示出自然地域分异的独特性,是范围狭小的一般高原山地所不能比拟的。

青藏高原的隆起破坏了亚欧大陆纬向地带分布的一般规律,使其变形、扭曲甚至中断。但在南北跨越纬距约12°的高原范围内,作为纬向地带性主要因素的太阳辐射仍然显示出其重要影响,表现为温度(年均温、最暖月均温等)自南而北递减,垂直自然分带界线的海拔高程也沿同一方向降低,高原上辐射平衡和温度等项要素呈以高原西北部为中心的弧状分布态势,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海拔高度和地势结构等因素的作用。所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域分异与一般的纬向地带分异明显有别(郑度等,1979)。受大气环流和高原地势格局的制约,形成了高原温度、水分条件地域组合的不同,呈现从东南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旱的变化,在自然景观上表现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山地草原-高山/山地荒漠的带状更迭,与我国温带自东而西由湿润至干旱的水平地带分异相似。

对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各具特色的自然地带和我国温带低地相应自然地带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由地势和海拔引起的辐射温度和水分条件的不同是地域变异的主导因素(郑度等,1975)。因此,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上自然地带的分异和更迭是亚欧大陆东部温带低海拔地域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异,张新时(1978)称之为“高原地带性”。

张荣祖等(1982)对西藏、伍光和等(1989)对青海及杨勤业等(1989)对横断山区均分别进行过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和低海拔地域一样,大体上可依次按温度、干湿情况和地形将青藏高原加以划分。高原上地势起伏、海拔参差,不同地貌类型交错排列,需按照不同区域确定其代表基面的海拔高度范围,比较其温度水分条件组合以及地带性植被和土壤,以使水平地带性先得到充分的反映,然后再体现垂直地带性的差异,为进一步划分温度带和自然地带提供基础。

以日均温稳定≥10°的天数作为主要指标,最暖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可将青藏高原划分为高原温带和高原亚寒带两个温度带。以年干燥度为主要指标、年降水量为辅助指标,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不同水分状况的地域类型。高原温度带和水分状况地域类型的不同组合,形成自然地带这一基本地域单元(林振耀等,1981)。

根据高原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特点,依照大地貌的区域差异,温度水分条件的不同组合,地带性植被、土壤和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异同,可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地带或自然地理区。其中有5个自然地带属于高原温带,其余5个则划归高原亚寒带。

80年代在高原大尺度地域分异的背景上,揭示了若干生态现象和区域;(1)水汽通道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作为印度洋湿润气流的主要通道促进了东喜马拉雅山脉两翼生物界的融合交流,对垂直自然带及冰川发育有明显影响(杨逸畴等,1987)。(2)干旱河谷 在高原东、南、西缘的横断山区、喜马拉雅山以及喀喇昆仑山普遍发育着干旱河谷。横断山区中北段典型干旱河谷出现具刺小叶灌丛的特定景观,土壤具旱成土特征。(3)寒旱核心 中昆仑山腹地及南翼高原处于东西两条水汽输送路径之间,气候寒冷干旱、干燥剥蚀及寒冻冰缘作用普遍,植被极为稀疏,是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郑度等,1990)。

高原自然地域分异和生态系统类型关系密切。在有关三维地带规律和分布模式基础上,将选择若干关键区域深入研究,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区划途径结合起来,加强定量分析研究,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高原生态区划,为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郑度,等.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47~202

2 张新时.植物学报,1978,20(2)∶140~149

3 郑度,等.地理学报,1979,34(1)∶1~11

4 林振耀,等.地理学报,1981,36(1)∶22~32

5 张荣祖,等.西藏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 杨逸畴,等.中国科学(B辑),1987,(8);893~902

7 伍光和,等.青海省综合自然区划.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8 杨勤业,等.山地研究,1989,7(1)∶56~64

9 郑度,等.地理研究,1990,9(2)∶1~10

10 郑度,等.地理学报,1990,45(2)∶235~244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度研究员撰;林振耀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