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垃圾生态工程
释义

【垃圾生态工程】
 

在卫生填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垃圾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采用适当的阻断材料将垃圾进行隔离封闭,然后在上面覆盖土层,重建以植被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必要时辅以适当的景观配置,使垃圾建成为农牧业地或公园,这样既解决了垃圾,又能恢复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其特点是处理量大,投资小,安全可靠,见效快。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有填埋、堆肥和焚烧3种。填埋处理量大,技术设备要求简单,但处理不彻底,易造成二次污染,浪费土地资源。堆肥易破坏农田土壤结构,且重量大,运输不便,难以保证出路。焚烧法的优点是处理比较彻底,但存在基建投资大,运转费用高等缺点。在这种情况下,垃圾生态工程于60年代初应运而生。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沼气能源回收、二次污染预防和植被恢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在城市垃圾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工艺实施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80年代,国外已建立许多垃圾生态工程场。完整的垃圾生态工程处理包括场地选择、降渗处理、沼气导出回收、表面处理及植被恢复和景观配置几个方面。场地选择一般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选择的场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农田或景观,因此常选择工矿废弃地作为处理场。为了避免对地下水的影响,需加设防渗系统,即在下层铺设渗透系数很小的粘土或类似物质,并加以压实,必要时还需设浸出液收集系统。填埋场气体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在垃圾生态工程处中必须安置气体导出系统;气体如能利用,还需配以气体收集系统。终场覆盖、表面处理和植被恢复是垃圾生态工程中的最后几步,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封场通常要供基质。植被恢复是生态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整个工程的成功与否和好坏往往取决于它。

上述各方面的研究均已有显著发展。防渗处理,主要是防渗材料的选择,这是生态工种中的主要问题。最早期使用的防渗材料基本是取自自然界,其中以粘土的使用为最多,因为粘土的防渗性能好,压实后的渗透系数可达10-7cm。但是,粘土吸水后粘性大,不易处理,干燥时发硬而不易压实,使用不便。另一缺陷是,粘土来源有限,在许多城市不易获得。所以又发展了两种自然防渗材料,即皂土和矿页岩。皂土与土壤混合后的防渗系数可达10-7cm/s以下;矿石岩经严密压实后,渗透系数也可达10-7cm/s,但缺点是易受风化影响。粉煤灰(PFA)也曾作为防渗材料使用,但效果不佳。由于自然防渗材料的局限性,许多人工合成防渗材料相继问世,现在应用较多的有10种,以橡胶和塑料类居多。合成材料的优点是防渗性能较好,缺点是容易老化和断裂,有的造价也很高。沼气的导出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导气方法上的改进。最初沼气导出大多采用竖管的形式,1986年Spreuli提出了横管即卧式导气方法(主要是为恢复后用农业用地的填埋设计,因为直立的导管有碍于农业的耕作和生产),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形式的填埋场。相比之下,沼气能源回收利用的研究在近10年有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查清了沼气发生规律,沼气产生速率影响因素,发展多种高沼产生技术,建立了一大批回收沼气作为能源的垃圾生态工程处理场。到1989年底,国外发达国家共建垃圾生态工程处理场146个,其中有56个进行了沼气回收利用。表面处理与防渗处理相一致,主要研究集中在覆盖物质的选择上。在早期,几乎所有的表面处理物质都使用表土,但表土既贵又不易得到,因此各国都试验寻求其他物质代替表土。到90年代初为止,可用作表面处理的物质有粉煤灰、淤泥、沙土等。

植物种植是整个工程的主题。当垃圾处于高温发酵状态时,内部温度可高达50℃以上,大量沼气产生替代了土壤中的氧气,这样便导致植物缺氧致死。此外,垃圾中一些重金属含量高,对植物的毒性也大。针对这些问题,现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尽量导出沼气,并在条件许可下回收利用;二是尽可能加厚土层覆盖厚度;三是选择抗性植物。经研究发现,根系浅、生长慢、耐低氧的抗风的树种较适合在垃圾上生长。

中国垃圾生态工程起步较晚。1989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率先在青岛建立了示范工程,经过3年多的研究试验,探明了中国垃圾沼气产生规律,选择出几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表面处理物质和防渗材料,筛选出一批适合于垃圾上生长繁殖的抗性植物,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为中国城市垃圾生态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利用生态工程建成的著名风景区有:印度昌德加尔地区的垃圾公园,英国利物浦的国际花园群和阿根廷首都总长150km的环城绿化带,中国台湾也于1990年建成1座垃圾公园。其中,利物浦的国际花园群是最成功的典例。该场地原是面积为1km2的垃圾山和工矿废弃地,经过4年时间的处理后,建立了有玫瑰园、石头园、水上花园和葡萄园等集东西方21个国家不同风格于一体的国际花园群,成为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垃圾是困扰人类社会环境的重大问题。以中国为例,城市每年新增垃圾6000万t,但处理率只有2%;大量垃圾生态工程本身亦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防渗材料和表面处理物质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垃圾气体对植物的影响也是有待深入的问题。其他如有毒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抗性植物种类的筛选和培养等也都需进一步试验研究。此外,随垃圾组成份和特性的改变,新的问题还将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1 Edward F Gilman,et al.Standardized procedures for planting Vegetation on complctcd sanitary landfills.Wastc Managcmcnt Rcscarch,1983,3:65~80

2 Sprell W J,et al.Landfill gas Venting for agricultural restoration Waste Mangement Research,1987,5:1~12.

3 Flower F B,et al.Landfill gas,what it does to trees and how its injurious effects may be prevennted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1981,2:43~52

4 Bradshow A D Wastcland mangcmcnt and restoration in wcstcrn Europe Journal of Appliced Ecology,1989,26:775~786

5 周树玲.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动向.环境导报,1988,5:22~24

(高士嘉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5 16: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