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土壤背景值
释义

【土壤背景值】
 

拼译:background value of soil
 

又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或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现代工业污染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但是人类活动与现代工业的影响已遍及全球,很难找到绝对不受影响或污染的地方,只能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因此,土壤背景值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概念都具有相对的含义。

在环境科学兴起之前,地球化学家已对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称丰度)进行了研究。1924年美国克拉克(F.W.Clarke)首先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因此,地壳、岩石等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就称为克拉克值。直到50年代,一些地球化学家的工作主要是修正和补充克拉克值。伴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污染调查与监测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中化学元素的背景值。1975年美国康纳(J.J.Connor)等出版了《美国大陆岩石、土壤、植物及蔬菜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书中涉及岩石、土壤和植物样品8000多个,分析了化学元素48种,分析方法以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为主,分析结果以几何均值和几何偏差来表示。

1984年美国斯克来特(H.T.Shacklette)等发表了《美国大陆土壤及其它地表物质中的元素浓度》的专项研究报告,共采集1218个样品,论述了46个元素的背景值,并绘制了各元素点位含量分级图。1988年美国又完成了阿拉斯加州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报告,涉及35个元素的环境背景值。至此,美国完成全国土壤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是国际上规模较大和系统性较强的专题研究。英国于1979~1983年按网格法,间隔5公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共采集表土6000个,测定了19个元素。马克里土壤研究所在苏格兰采集土样1000个,测定了11种元素,提出了英国土壤中部分元素的含量水平。日本在1978~1984年于全国25个道县采集土样687个,测定了8个元素,用顺序统计量表达背景值。前苏联、加拿大、罗马尼亚、挪威和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也都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土壤背景值研究。

中国土壤背景值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首先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土壤背景值研究。1978年农牧渔业部组织农业部门、中国科学院、环保部门和大专院校共30多个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浙江、贵州、四川、陕西、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农业土壤和粮食作物中九种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1982年中国将环境背景值调查列入“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东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几个主要气候带的典型区域开展了土壤和水体环境背景值研究,组成了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组长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为副组长单位的科研协作组,参加协作的科研监测单位51个。土壤背景值研究在湘江谷地(21万km2)和松辽平原(24.58万km2)进行,分别在430和934个采样点取土样,获得了Cu、Pb、Zn、Cd、Hg、Ni、Cr、As等8个元素的背景值,同时还从这些样点中选择了部分样品,加测20~30个项目,得到了这些项目的背景值。同时通过研究总结出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的各种技术规定和方法,为中国“七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背景值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五”期间,中国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列为重点攻关课题。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组长单位,有各省市自治区的环境监测科研单位、大专院院和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共计60余个单位参加联合攻关。其调查范围包括除台湾省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和五个开放城市。该项研究共完成4095个剖面的采样工作,采土样11500个,其中包括41个土类。分析测定了砷、镉、钴、铬、铜、氟、汞、锰、镍、铅、硒、钒、锌、pH、有机质、土壤粒度(11.0~0.01mm、0.01~0.001mm、0.001mm)共16个项目。从4095个剖面中选出862个作主剖面,加测了48个元素。总计61个元素。

中国土壤中61个元素的含量水平是:小于1mg/kg的12个元素,Cd、Hg、Se、Ag、In、Tl、Te、Bi、Tb、Ho、Tm、Lu。1~10mg/kg的20个元素,As、Cs、Be、Ge、Sn、Hf、Ta、W、Mo、Sb、Br、I、Pr、Sm、Eu、Gd、Dy、Er、Yb、U。10~10m/kg的16个元素,Co、Cr、Cu、Ni、Pb、V、Zn、Li、B、Ga、Sc、Y、La、Ce、Nd、Th。100~1000mg/kg的6个元素,F、Mn、Rb、Sr、Ba、Zr、大于0.3%的7个元素,K、Na、Ca、Mg、Fe、A1、Ti。

通过“七五”攻关研究,提出中国土壤61个元素的背景值及其分布规律,完成了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系列图件184幅。研究开发了一批土壤微量元素测试的新技术、新方法。

目前全球约有20%的陆地面积进行了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尚有80%的陆路面积缺少背景值资料。1988年5月,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新增设一研究项目“全球地球化学制图”(IGM、IGCP-259)。从它的目标与内容看,实是一个与全球土壤元素背景值有密切关系的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合作,编制全球地表物质(主要是土壤)地球化学图,展示地表物质中元素的丰度水平和地域分布趋势,以促进在地质、农业、健康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此项目已被列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未来10年全球变化的基线研究项目。至于中国土壤背景值研究已基本全面完成,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应用这一成果。另一方面,伴随中国工矿业的发展,为了对某一工矿区进行评价或监测,一定范围内的有针对性的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有待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国治副研究员撰;李诵六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