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向日葵病害
释义

【向日葵病害】
 

世界上已知能侵染向日葵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近90种,其中黑班病、锈病、霜霉病、菌核病、黄萎病、褐斑病等是国内外向日葵上发生的主要病害。防治这些病害的有效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和喷洒农药,特别是选种抗病品种既经济有效,又能防止污染环境。

黑斑病是严重为害向日葵的流行性病害。发病时来势凶猛,可迅速使全田植株叶茎上病斑累累而枯死,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甚致绝收。该病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各种植向日葵国家。目前尚无高抗品种或杂交种。病菌里可能有生理分化。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黑斑病的治本措施。据伊斯拉姆和玛丽克(Islamet、Maric,1980)、莫里斯,(Morris,1983)等、特里柏芝(Tripathi等,1983)等报告,人工接种鉴定的栽培种和杂交种多数是感病的,只有多年生的菊芋、硬毛向日葵、坚硬向日葵表现抗病,所有1年生向日葵种均感病。可用自交系和多年生抗性种质杂交再行回交,能将这种抗性转育到栽培种向日葵上。采用野生种之间杂交育出的种间杂交种也是抗病的,如P12745-18就是经1年生向日葵与多年生菊芋杂交后选育出来的抗病品种。郑怀民等(1985)经4年共鉴定了361份品种资源对黑斑病的抗病性,品种间抗性反应不同,但无免疫品种,其中表现高抗的有HA89×1049、沈葵杂1号、74102A×181、76055A×HA003、8303-1、白俄罗斯、HA002,杂交种抗病性比一般品种高。今后应重视从野生种里寻找抗源,将其转育到栽培种中培育出抗病高产品种。黑斑病大发生年及时喷洒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可控制发病流行和减轻为害。

锈病普遍发生于欧洲、美洲和亚洲各国。萨克斯顿(W.E.Sackston,1962)首次明确锈病菌里有4个生理小种1、2、3、4、号。普特和萨克斯顿(Putt & Sackston,1963)用3个野生的1年生向日葵的22、88和307品系,分别接种锈菌1、2、3号生理小种,测定出22品系里有一个显性抗病基因R1,88和307品系里具有R2基因,最近又发现了R3抗病基因。齐默尔和雷德(Zimmer、Render,1976)从美国中北部收集1年生的和多年生的向日葵属种,经接种鉴定对锈病多数是免疫的,可见在野生向日葵里贮存有大量抗病基因。斯利乌沙(Slyusar,1981)经温室和田间鉴定Krasnodar Line HA-266品系能抗所有的锈菌生理小种,而来自欧洲和南美洲的栽培种都是感病的,虽然抗性通常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但也表现出基因的累加效应,也存在由隐性基因控制着抗病性。刘维(1985)报导食用葵和油用葵都感染锈病,品种间抗病性不同,三道白和派列多维克较抗病。药剂防治以粉锈宁和羟锈宁效果较好。

霜霉病发生于世界各地,对向日葵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侵染向日葵的霜霉菌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1980年以前国际上报告霜霉病菌里有2个生理小种,一是生理小种1号,即欧洲小种,是1971年由萨克斯顿(W.E.Sackston,)鉴定的;二是生理小种2号,即红河小种,又名北美小种,是1972年齐默尔(Zimmer)和金曼(Kinman)报告的。1981年,卡森(Carson)等又发现一个Brandt新小种,即3号小种。1985年,谷利亚(Gulya)和尤尔思(Urs)在美国又鉴定出4号小种。以后又相继鉴定发现有5、6、7、8号小种,目前在霜霉菌里共有8个生理小种。据萨克斯顿(1990)推测,霜霉病菌生理小种在理论上划分的数目可增加到512个,因而他提出要建立国际霜霉病菌生理小种命名体系的建议。这8个生理小种多存在于北美洲,其中小种4号是优势小种。在欧洲仍以1号小种是优势小种,此外尚有3、4、6、7号小种。在亚洲,印度鉴定有2号和4号小种,中国有1号和3号小种。在向日葵属植物上已发现有抗霜霉病的抗性基因10个,其中PL1抗性基因和抗锈基因R2是连锁的。在多年生向日葵种里普遍存在着抗性,以这些野生种做抗源已培育出不少抗病品种,如AD66、HA61、HIR34、H·tuberosus XVniimk 8931,前两者抗性来源于德克萨斯州的野生向日葵,后者来源于菊芋。蒂莫辛克(Timoshenko,1982)等以菊芋与向日葵杂交获得的VSGI、PA6463、TA128、TA3719和TA3692对霜霉病菌是免疫的,Progress和Yubilenyi 60则表现高抗。目前已从3个野生向日葵种杂交选育出来能克服8个生理小种毒力的新品系:HA335、HA336、HA337、HA338、HA339、HA340、HA-R4和HA-R5,为今后选育抗病品种提供了有效抗源(Miller、Gulya,1988)。在我国各向日葵产区因为病菌生理小种类群尚不清楚,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农家品种如三道眉、黑老嘴等和国外引种的派列多维克、列克尔德等品种均感染霜霉病。今后在选育抗病品种时应重视霜霉病问题。在病株残体和土壤里的霜霉病菌卵孢子,春季萌发侵染向日葵种芽后,造成系统侵染,植株严重矮化不出花蕾最后绝收;成株期也可引起局部叶斑但对生育和产量影响不大。防治向日葵霜霉病除选种抗病品种外,在播种前以瑞毒霉或乙磷铝拌种消毒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菌核病分布于世界各向日葵产区,为害严重。该病寄主范围很广,病菌又无明显的专化性,迄今未鉴定出专化抗性基因,但品种或品系中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如法国杂交种IHRA4701和美国的杂交种896是耐病的。波哥莱特斯克(Pogorletski)和阿尔泰门克(Artemenko)报告,1981~1983年鉴定1500个品种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其中Odesskii19表现高抗。普斯图乌特和斯利沙夫(Pustovoit and Slyusar,1977)报告,菊芋、坚硬向日葵、H.macrophyllus、H.subcanescens是抗病的。谷利亚(Gulya,1989)报导PI377380和PI380571是高抗菌核病的品种。子囊盘刚出土时向地面喷洒铲盘剂,可杀死子囊盘,消灭初侵染菌源。成株期现蕾后喷洒多菌灵和速克灵有较好防治效果。目前已报导有30多种真菌和细菌是菌核病菌的抗生物和重寄生菌,小盾壳霉有发展成生防菌剂的前途。

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向日葵产区。华致甫和任更法(1989年)报告,从向日葵病株上分离的黄萎病菌有3个致病型,Ⅰ型致病力强,Ⅱ型致病力弱,Ⅲ型致病力中等。从生物学特性和酯酶同功酶测定这3个型也有明显差异。据普特(Putt,1964)报告,在栽培种和野生种向日葵里抗病性是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或受几个基因控制着,或表现为杂种优势抗性。据费克和齐默尔(Fick and Zimmer,1974)报告,自交系HA89、HA124和P21VRI及其F1代杂交种高抗黄萎病,是由一个显性单基因控制着每个品系的抗病性。

向日葵尚有其它多种为害轻微的病害,随着品种的不变更新、栽培条件的改善和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老病害可能出现致病力更强的病菌小种,次要的病害可能上升为主要的病害。今后应继续深入研究各种病害病原菌的致病性变异,监测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鉴定、筛选出新的抗源品系及其抗病基因,不断培育新的抗病品种,以减轻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I Slam U,A Maric.Zastita Bilij,1980,31(1):35~49

2 Sackston W E.Plant Disease,1981,65(8):643~648

3 Slyusari E L.Zashchita Rastenii,1981,11:42

4 Timoshenko z v,et al.Trudy po Prikladoni Botanike Genetike Selektsii,1982,71(3):89~92

5 Protorletskii B K,Y P Artemenko.Maslichnye kultury,1984,1:7~8

6 白金铠,刘维,郑怀民.中国油料,1986,4:9~17

(沈阳农业大学白金铠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6 19: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