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动物蓝舌病
释义

【动物蓝舌病】
 

拼译:animal bluetongue virus
 

由蓝舌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反刍动物的非接触性疾病,主要由库蠓传播,其主要特征为病畜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粘膜充血、瘀血、出血、坏死、糜烂、唇、舌、鼻肿胀。

Hutcheon(1880)首次描述本病时称为流行性卡他。Spreull(1905)经系统研究确定蓝舌病这一病名。Theiler(1906)证明此病的病原为病毒。

1652年,美利奴绵羊被引入南非后就有类似蓝舌病的记栽,但长期局限于非洲大陆。1943年,此病在非洲以外的塞普露斯发现后,随之欧洲、中东、美洲、大洋洲地区相继发现。中国则在从美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入境动物中检出蓝舌病抗体,至1979年证实本病存在(张念祖,1979)。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呼肠弧病毒科环形病毒属B群成员。已知蓝舌病毒有24个血清型。本病毒为圆形颗粒,对称二十面体,直径60~65nm,病毒体表面有辐射层,由多肽组成,内含核壳体,有32个壳粒,为双股RNA,可合成10个片段,分子量为0.3×106~2,5~106,总量为11.5~106~11.8~106;壳体中含有4个主要的和3个次要的多肽,RNA片段2、6可被转录或译制成表面辐射层多肽2、5,多肽1、3、4和6(RNA片段1、3、4和7)被定位于核壳体表面,多肽7(RNA片段9)在核壳体内部。两个非病毒本身结构多肽5a和6a。内胞浆复制,多肽5a与细胞浆内的管状结构有关,多肽6a的功能至今尚未确定。

蓝舌病毒抗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钠,对胰酶敏感;H+浓度范围狭窄,在10-8~10-6mol/L之间;对酸灭活敏感,脂深媒可致死病毒。病毒粒子在4℃和-7℃抵抗力强-20℃时传染力迅速丧失。对普通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蓝舌病毒对鸡胚敏感,静脉接种于10~11d龄鸡胚或8d龄鸡胚卵黄囊容易生长,可导致鸡胚死亡。静脉注射比卵黄囊接种敏感1000倍,且鸡胚死亡早。鸡胚培养最适温度为33.5℃。脑内接种1~4d龄小白鼠敏感,老龄小白鼠复制病毒含量较低。

蓝舌病毒在鸡胚适应数代后,再接种BHK-21、Vero和LK细胞(胎羊肾细胞)等可增殖:可产生细胞病变(CPE),滴度达10。可用于制备诊断液和疫苗。

诊断 蓝舌病毒感染动物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实验感染小白鼠第4天检出IgM;绵羊接种后第6天可检出IgG。本病既可产生抗体反应,又具有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据此建立各种免疫学诊断方法。

1.病毒抗原性。荧光抗体试验证明,蓝舌病病毒属的成员有共同的群特异抗原性。琼脂扩散试验证明,其抗原位置为P7(VP9),属核心多肽。具有13个单克隆抗体可沉淀VP9。以13个单克隆抗体对蓝舌病20型研究表明,VP7不仅有群特异性,还有不同型的抗原决定簇。用单克隆抗体证明蓝舌病病毒20型非结构蛋白在放射免疫中与鹿流行性出血病和茨城病病毒相同,因此VP7为上述病毒间产生交叉反应的抗原物质。型特异性抗原的主要蛋白成分是VP2,仅能与相同的血清型反应为型抗原决定簇,可用中和试验检出。VP3也属型特异抗原。

2.抗体反应。动物感染本病毒10~14d产生中和抗体,维持一年以上,补体结合试验抗体出现时间很不一致。Buckerbauer(1976)认为14d可检出并持续16周(Boulanger,1967)。美国规程中提出抗体于感染后3周出现,持续4个月。澳大利亚规程则指出一般4~6月内可检出抗体。沉淀抗体于感染后14d出现,维持一年以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检出抗体时间与沉淀抗体出现时间一致。

3.细胞介导反应。蓝舌病病毒接种绵羊后产生细胞介导反应、淋巴毒试验、T细胞的细胞毒反应(CTL)。小白鼠可在单个病毒接种后7~8d产生细胞毒性反应,8~12d消失。

根据抗体反应可建立许多疹断方法。群特异性诊断方法为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特异性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空斑抑制试验、单辐射溶血试验及单克隆抗体技术。

免疫与疫苗

1.弱毒疫苗。Sprell(1906)最早在南非以自然感染蓝舌病绵羊的血液强毒与康复动物免疫血清同时接种,或先注射免疫血清再接种血毒的方法防治本病,Theiler(1908)以病毒经羊体连续传10代致弱的方法研制了Theilers疫苗,该疫苗在南非应用40a,免疫绵羊超过50万头。Alexnder(1947)发现蓝舌病毒经鸡胚传代其毒力可致弱,并不论静脉接种或卵黄接种以33.5~34℃培养病毒最易适应。Alexnder和Haig(1951)还研制生产多价疫苗。Mokercher等(1957)应用美国地方毒株培育鸡胚弱毒疫苗,证明该病经动物连续传代其毒力不能恢复。Mrogowan等证明,该疫苗免疫绵羊6周后以强毒攻击可获得92%的保护率。Kemeny和Drehie(1961)还研制出一种鸡胚弱毒组织培养苗。疫苗免疫已成为许多国家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美国、南非等国家蓝舌病疫苗已投入商品化生产。使用弱毒苗免疫怀孕动物(牛或绵羊),可引起胎儿脑发育不全。绵羊、牛接种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

2.灭活苗。灭活苗常被用于怀孕母畜和不宜应用弱毒苗的地区。注射疫苗可使动物致敏,隐性感染动物可继发病毒血症使抗体减少或缺乏,尽管如此灭活苗仍具备一些优点。双价灭活苗已经试制成功。灭活剂有BEI、戊二醛等。最近报道细胞毒以γ射线灭活方法。

3.亚单位苗。采用合成多肽抗原和重组DNA克隆化的方法可直接制备亚单位苗。Dellerman和Carter以分离的蓝舌病毒抗原片段接种小白鼠,具有抗原性。Huismans等报告,从蓝舌病病毒中提纯可溶性多肽VP2,可以刺激绵羊和家免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进展

1.蛋白与核酸研究。Verwotrd(1969)研究确认病毒核酸由10个dsRNA片段组成。Grubman(1983)用蓝舌病毒17型、Merten等(1984)用蓝舌病毒1型的提纯病毒提取病毒基因组,经PAGE分离10个RNA片段分别进行体外翻译,以提纯病毒多肽及感染的BHK-21细胞合成病毒特异多肽,经共电泳比较,核酸片段1(S1)编码病毒蛋白l(VP1)、S2编码VP2、S3编码VP3、S4编码VP1、S5编码VP5、S6编码NSla(非结构蛋白、S7编码VP7、S8编码NS2(非结构蛋白)、S9编码VP6、S10编码VP8及8a(未知多肽)。Huisman等(1981)研究VP2是型特异抗原可诱发中和抗体、VP7是特异性抗原。Whistler等(1986)分析蓝舌病毒的蛋白特性认为VP2决定病毒的型变异较大。Cowley(1986)研究蓝舌病20、21型重组株结果证明S2(VP2)具主要中和抗原。VP5具引起中和试验交叉反应的抗原决定基。Huismanl(1978)研究蓝舌病毒20、4型的VP2有交叉免疫沉淀反应。这些结果证明,VP2是型特异中和抗原,VP5有部分型特异,VP7属群特异抗原,NS2是群间特异性抗原。

蓝舌病毒的基因组片段克隆及基因探针是蓝舌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Squire(1986)用鸟枪法克隆蓝舌病毒10个基因组片段可同时产生完全的或部分的基因组任何基因拷贝。S3可作蓝舌病毒广谱诊断探针,17型的S2克隆探针可作为血清型特异诊断。Purdy(1985)将蓝舌病10型S2克隆入PBR分析全部核酸序列,又将17型S3克隆入PBR322分析,可表答901个氨基酸的多肽。Chiasl(1985)将10型S3克隆入PBR322确定了全部核酸序列并与17型S3作比较,有126个点变异。ROY(1986)将17型S3DNA拷贝制备生物素标记探针用于细胞培养血细胞及组织块感染的检测。Sowire(1986)研究多个蓝舌病毒克隆基因探针建立型及群的特异探针。Could(1981)将1S3克隆分析了全部序列,认为探针可判定蓝舌病地理位置。Huisman(1978)比较不同克隆的基因片段作探针,检查特异RNA,将蓝舌病毒10型的S2、S4、S6、S7、S8、S9、S10克隆入PBR322,证明S2、S6具有血清型特异性S7和所有血清型及EHDV杂交敏感。Mertens(1978)蓝舌病毒dsRNA制成片段探针分析6个不同血清型的遗传相关性。Gould等(1988)用重组DNA探针研究蓝舌病毒,认为S3的rRNA探针不能定环状病毒的群,但可以作为描述蓝舌病毒分离的地理来源。

2.基因重组研究。Sauwn等(1989)用蓝舌病毒17型、10型同时感染羊,获得重组病毒。Semal(1987)用10型、17型混合感染库螨,证明其内发生高频重组。Ston等证明牛体内重组,寡核苷酸指纹图技术作为分析重组株是一有效的分析方法,Kazwo Sugiyama等(1981)对蓝舌病毒10型、11型的美国分离株及另一个蓝舌病毒(1973年分离)的10个RNA片段进行寡核苷酸指纹图分析(OF),结果证明这些病毒有基因的自然重排现象。ROY(1982)4个美国分离血清型代表株的RNA作OF分析,证明所有蓝舌病毒在遗传学上密切相关。ROY等(1983)用OF分析同一地理位置的蓝舌病11型两个毒株,其基因型有相当大的差异。Collisson等(1983)用OF分析蓝舌病10型的两个美国疫苗株及1个羊体分离野毒,认为10型野毒似乎是美国疫苗株与蓝舌病11型自然重组病毒。提出OF法是研究病毒核酸细微差异鉴定病毒株的一种新手段。

3.单克隆抗体研究。Appleton等(1983)用蓝舌病17型制备了21个单克隆抗体,13个抗体沉淀VP9、1个沉淀VP7,并与20个血清型、EHD1、2Lbarak病毒发生沉淀反应。1个型特异中和抗体抑制17型的血凝、沉淀VP2、VP3。Geoffren(1983)研究中和抗体对鼠、羊抗蓝舌病的保护力,结果一鼠杂交病毒抗体(6C2A42,可中和17型,抑制17型的血凝反应,沉淀17型的2、2多肽,保护17型诱发的新生小鼠死亡和羊病毒血症。Cherrcngton(1985)用单抗建立间接ELISA,检查感染组织中的病毒抗原。Huismans等(1986)将蓝舌病4型、10型的S2克隆,并插入痘苗病毒中,从而获得重组活载体疫苗,接种兔产生血清型中和抗体。Tnumara(1987)将10型的S2克隆插入杆状病毒(ACNP)中,筛选重组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已经表达了与VP2大小及特异性相同的蛋白。接种兔、鼠产生VP2抗体,重组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已经表达了与VP2大小及特异性相同的蛋白。接种兔、鼠产生VP2抗体,中和10型的感染,但不能中和13型。Inumara等(1987)还将17型的S3克隆,插入杆状病毒,也表达了VP3

中国自从云南省(1979)发现绵羊蓝舌病以来,已作为我国新的一个独立疾病开始系统的研究。80年代以来已完成发病的临诊学、病原学、发病机制系统的研究。免疫病理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常规诊断方法、琼脂扩散试验(1982)、补反(1984)荧光抗体试验、EILASA双减法等群特异性诊断方法在国内已推广应用,还建立了中和试验、空斑抑制试验等定型方法。云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蓝舌病研究室已培育成功云南、四川锦羊蓝舌病两株鸡胚弱毒疫苗,应用证明保护力良好。用两个不同血清型毒株免疫绵羊可抵抗多型蓝舌病毒感染。研制灭活苗免疫205天后保护率达70%。国内分离获得的毒株交叉中和试验证明,至少有4个不同血清型。PAGE分析表明,核酸为10个片段成3、3、3、1带型与国际蓝舌病毒带型一致,各株间略有差异。1989年,已建立单克体抗体5个细胞株,研制了非放射性标记核酸探针用于检测病原。

【参考文献】:

1 D W Verwoerd,Virol.,1969,138:203~212

2 St George.T.D.Aust.vet.J.,1978,54:153

3 Chiasi H,et al.Virus.Res.,1985,3:181~190

4 Cowley,et al.In arbovirus Res.,1986.8

5 Squire K R E,et al.Am.J.Vet.,1986,47(8):1785~1788

6 Roy,B,et al.Vet.Lab.Diagnot.,1986.45~5

7 A R Gould.Aroh.Viro1.,1988,99(3/4):205~220

8 张念祖传.云南畜牧兽医,1989.4

9 H.Huismans,et al.Viral.,158(2).273~380

10 Zhang Nianzu.Arbovirus Research in Australia proc.6th symp.1992

(云南畜牧兽医所胡玉玲副研究员撰;张念祖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1 1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