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动态心电图
释义

【动态心电图】
 

拼译:dynamic elecrocardiography DCG
 

动态心电图又称活动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CG),系美国N.J.Holter发明,故又称Holtor心电图。DCG能长时间连续记录病人在各种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从而捕获大量心电信息,为临床提供大量有用的资料,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现代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流行的无创性心脏病诊断方法之一,成为临床心电图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949年Holter首创了连续记录生物电的技术,1957年他又首先发明了小型磁带式心电记录仪,经不断改进,于1961年由Gilson首次应用于临床,60年代末已广泛用于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诊断。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70年代末动态心电图仪逐步采用集成电路、微处理机、多通道同步记录、大屏幕显示、静止显示实时心电图,并用视听叠加心电图、栅状图和ST段、心率趋势图进行综合分析,使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临床上确认其评价ST段变化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价值,并逐步应用到冠心病诊治、心肌梗塞治疗及康复指导、起搏器的应用及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小型固态的微机存贮及分析的智能化心电监测仪,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在美国等地已作为保健用品进入家庭。

目前,Holter技术不仅用于心电监测,并已用于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缩间期监测、动态呼吸、动态脑电监测等多项生理指标的检测。现已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动态仪问世。目前所用动态心电图系统主要有两种:

磁带式动态心电图仪 主要由心电记录器和分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心电记录器:小型心电磁带记录装置,特制90m长的磁带,同步记录1~3道心电图及记录日期、时间。记录时间一般为24h,也可长达48h、72h、3d甚至1周以上。导联系统多采用双极胸导联,模拟V1(Cm1)和V5(Cm5)。Cm1的正极在胸骨右缘Ⅳ肋间,负极位于胸骨柄左侧,Cm5的正极在左腋前线Ⅴ肋间,负极位于胸骨柄右侧。Cm1联P波清楚,利于对心律失常的分析,Cm5联多用于观察ST-T变化和QRS波变化。

心电分析系统:为动态心电图仪的主机,可将磁带录得的信息全部还原扫描,自动分析、处理、编辑资料、打印报告。具人机对话、医生参与功能,结果可信度高。

智能型心电监测仪 集心电记录功能和分析功能为一体,微机控制、数据存贮、自动分析、接电脑或打印机或心电图机,部分或全部回放所记录的心电信息,编辑打印报告。

动态心电图实质上是长时间的日常活动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因记录时间长,信息容量大,可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床边心电监护、运动负荷心电图等检查的不足,具独到的优越性。但因有一定的限制,也有其不足之处。

DCG的主要特点有:(1)长时连续记录心电信息,可捕获10万次以上的心搏,异常心电检出率高;(2)在常态下进行病人活动不受限,可观察心电异常与日常生活状态的关系,了解症状与心电的关系;(3)适用于年老体弱、病重、行动不便者,部分替代正规运动试验的作用;(4)电脑自动分析、打印报告,省时省力;(5)无创、安全,可反复进行。

DCG的不足之处有:(1)导联应用受限,不能按需要加做导联,从而使QRS波形的改变、ST-T变化等显示不全,限制了对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室内阻滞等异常的识别及定位;(2)只能在记录后回放时分析心电,而不能实时分析,影响对危急心电改变的及时诊断及治疗;(3)计算机分析尚不能完全识别误差,时有误诊,尤其是完全自动分析的智能型心电监测仪;(4)体位、深呼吸、大便等生理情况以及电学、机械学、微机处理技术等方面的误差也可产生类似心肌缺血的ST-T改变,有时二者很难区别;(5)设备复杂,价格昂贵,检查费用高。

DCG的临床应用及评价:(1)鉴别诊断一些短暂的、一过性的、模糊的、可能为心原性的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气急、晕厥、头昏、黑矇等,了解症状发作时有无相关心电改变。(2)定性、定量诊断各种心律失常,推测预后。因记录时间长,可以捕获各种心律失常,如持续的或短阵的、快速的或缓慢的、有症状的或无症状的等等,可以判断心律失常的有无,并提供其类型、频度、起止及持续时间、轻重程度、变化规律、与日常生活、工作及昼夜间的关系等资料,判断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推测预后,尤其是患者猝死的可能性。DCG发现在记录过程中发生猝死的绝大多数病人有高危性室早(Lown Ⅱ°以上)。(3)定性和定量分析诊断一过性心肌缺血,协助诊断冠心病。DCG可以发现ST-T有无改变,了解其形态、程度、频度分布、起止及持续时间,与日常生活、工作、运动和昼夜间的关系,心绞痛的类型(劳力型或自发型、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典型或变异型、有或无症状性等),为冠心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可作为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方法,诊断率与选择性冠脉造影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治更有意义。DCG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mV(持续0.08s),持续≥1min,每阵间隔>1min;或ST段弓背抬高≥0.2mV(持续0.08s),持续≥1min。(4)指导心肌梗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根据DCG提供的日常生活与心率、心律及ST-T变化之间的关系,可制定心梗者出院后的活动量和注意事项,并可定期监测,调整康复治疗方案。(5)选择安装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评定起搏器功能,观察起搏器致心律失常的情况。一些动态心电图仪配有专用的起搏器分析仪。目前在心脏起搏器的应用中,DCG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6)药物疗效及毒性的观察。这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用于研究抗心律失常药和抗心绞痛药物。DCG观察发现室性早搏有自然消长的特征,一般在不同的24h内室早消长可达60%~85%,用药后室早减少必须达85%~90%,复杂性室早消失即达治疗效果。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可根据DCG监测发现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化或新的心律失常出现等判断药物的毒性作用。抗心绞痛的药物疗效的观察,则根据ST段改变的改善与否来判断。目前也有报道用DCG观察抗心力衰竭药物的疗效及毒性的。(7)判定心脏贮备力。根据患者运动时心率、心律及ST-T改变情况判断心功能状态。(8)医学科研方面的应用。研究正常人及各种环境下作业的人员心血管系统生理变化、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发生的机制、心血管病的生物节律等。

动态心电图有长时、常态下记录心电的特点,应用将越来越广,越来越普及。随着微电脑技术的发展,动态心电图仪将更进一步小型化、智能化,功能更多,操作更简便,价格也相应降低。适应临床需要的DCG应增加监测导联而不增加联线,具有实时全信息记录、实时分析、自动报警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Holter N J.Science,1961,134:1214

2 Sami M,et al.Circulation.1980,62:1172

3 谢松诚.医疗器械,1982;2:21

4 Boudoutas H J.Etectrocardiology,1983,16(1):91

5 Szatmary L.Cardiology1983,70(3):18

6 Hammill S C.J.Electrocardiology,1987,20(10):12

7 谢白艳.心血管病学进展,1988,9(3):18

8 吴晔良.心电学杂志,1988,7(2):77

9 Deedwania P C,Am J Cardiol.1990,65:1090

10 Pablo Denes MD,Am J Cardiol.1991,68(9):887

11 Dirk Hausmann,Am J Cardiol.1991,67(6):465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卫星、朱怀玺教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0: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