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麦棉两熟栽培
释义

【麦棉两熟栽培】
 

我国历史上棉花种植与美、苏、印、埃等主要产棉国一样属一年一熟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突出,为使粮食与棉花得以同步增产,自50年代起在长江流域棉区实行麦(油)棉两熟改制,取得成功后,至80年代末发展到黄河流域一半的棉田面积上进行了麦棉两熟栽培。由于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夏播短季棉、生长调节剂、密矮早栽培及棉麦瓜菜等多熟制试种成功,使麦套棉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土地、光能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与社会生产率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是植棉史上的创举。目前我国棉花单产已进入高产国行列,同时全国有2/3的棉田还产3000kg/hm2小麦,受到了国际的重视。

综合自60~80年代的麦行直播套种春棉试验,平均产量皮棉960kg/hm2,相当于一熟春棉的93%;同时增收小麦2430kg/hm2,增产值13%。改种一定面积的麦棉两熟田,能得到粮食和棉花生产的同步增长。如湖北省天门市1990年4.26万公顷两熟棉田,单产皮棉1387.5kg/hm2居全国首位;河南省扶沟县1991年5.8万公顷两熟棉田,单产皮棉1116kg/hm2,居北方棉区前列。共同技术为:在种麦时预留棉行的基础上,改棉花直播为营养钵育苗移栽,使棉花的最佳结铃期与高温富照期结合的时间提早,同步时间加长,达到了早结铃、多结铃、结大铃的目的,取得了丰产。

麦棉两熟栽培,在长江流域已由麦行直播套种春棉改为麦行营养钵育苗套栽,现正向麦后大苗移栽春棉的方向发展。棉花育苗可加长生育期,麦后栽棉,小麦可满幅播种,两者都提高了产量。黄河流域的麦棉两熟主要分,麦行露地套播春棉(其中一部分地膜覆盖)、麦行套栽营养钵春棉,及种麦时公留小套种行套播夏棉。棉花地膜覆盖,增加了地温,单产得以提高。留小套种行的小麦播幅扩大,增加了产量,但夏棉产量则略低于春棉。

随着麦棉两熟面积的扩大,一熟春棉品种尤其仍沿用原来管理春播棉的技术来栽培麦套两熟棉,则生育推迟,成熟偏晚。为促早成熟,除采用中早熟春棉,甚至早熟短季夏棉品种外,在田间管理上要采取与两熟制棉花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产900kg/hm2皮棉时春播中熟品种(包括一熟与两熟)棉株吸收积累的氮、磷、钾,苗期分别占一生总积累量的5%、3%、4%,蕾期分别占29%、27%、30%,花铃期分别占61%、66%、62%,吐絮期分别占5%、4%、4%;而适于麦棉两熟的早熟夏播棉种的苗期分别占16%、12%、12%,蕾期分别占38%、31%、31%,花铃期分别占43%、51%、53%,吐絮期分别占3%、6%、5%。吸收积累养分的峰值仍在花铃期,而两者不同的是,适于麦棉两熟的早熟夏播棉花苗期吸收积累的氮磷钾%,比春播中熟品种明显偏高;蕾期氮素%高于中熟品种,这反映了夏播早熟品种前期生育进程加快。从养分吸收的加速度动态方程算出,加速度最大的时间在出苗后第38天,即现蕾后第9天。由此提出,夏播早熟棉花品种的追肥时间应不迟于棉花盛蕾期,以满足加速度峰值的需要。

在以往常规栽培技术下,为防止棉花徒长,一般采用适当推迟施花铃肥的办法,往往造成棉花前期养分不足,后期贪青晚熟,施肥技术与棉花需肥规律不相适应。自从棉花生长调节剂被应用以来,可在最需要养分的盛蕾期或初花期重施氮肥,而不必顾虑引起棉株徒长;从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生长调节剂为缩节安时,用量一般在现蕾后为12~22.5kg/hm2,开花后为15~30g/hm2,花铃盛期为30~60g/hm2。使用生长调节剂化控的棉田一般比对照约增产8%上下,每公顷最佳种植密度比常规密度约高7500~15000株。近年江苏盐城、射阳,湖北天门、山东安丘等县市由于在营养钵育苗或地膜覆盖基础上,及时采用化调、增密、增磷、增钾的综合丰产规范化技术,棉花产量得到明显增加。

由于夏播短季棉比春棉生育期缩短23d(苗期短12d,蕾期短6d。铃期短5d);尤以有效开花期及吐絮期均缩短为20~25d;且采取密矮早的栽培技术(0.8~1万株,留5~7个果枝),自播种至拔柴≥15℃所需积温减为3150℃,从而黄淮平原棉区6月上旬至10月上旬的≥15℃积温能基本满足夏棉生长发育结铃吐絮生长季节的需要。如单株留果枝数由13个减为5~7个,能节省半个月以上的生长天数,总铃数由增加棉株的铃数补上,且这些棉铃着生在结铃最佳部位和高温富照季节,从而发育好,能达到丰产优质、及时成熟的要求。

促使早熟铃大及成铃峰期与高温富照期同步,是种植麦棉两熟夏棉成功的关键。以密增铃、以早管促早熟,尤以在出苗后即抓紧苗蕾期管理,是夏棉高产的核心。播前与麦收后浇水、提高播种种子的健籽率与适当增加播量是全苗密植的保证;在适播期间,每早播1d,增皮棉27kg/hm2。密矮早栽培的棉田蕾花期施氮超过150kg/hm2时,最后1次化控时加大剂量有利于早熟丰产。

80年代以来,在劳力密集的浙江、湖北以及靠近城市的棉区,麦棉两熟开始向棉麦瓜菜多熟制方向发展。投入的增加,更好地利用了土地与光热资源,高效的集约经营使产值翻番,不公粮棉同步增产,且农产品种类增多,粗菜边叶喂猪喂鸡,形成了菜多、肥多、粮棉多的良性循环,为发展高效农业与稳定农业劳动力创出了新路。在劳力紧张及种植元麦、早熟小麦的江苏、安徽等部份地区,近年在5月底、6月初割麦后直播短季棉,且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与除草剂,较移栽棉成倍节约劳力,解除了长期以来种棉费工的顾虑,也明确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棉田机械化作业的方向,这对黄淮平原生产棉区棉花耕作制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棉区辽阔,地区自然、社会条件各异,今后的棉花生产,还将在相当时期与范围内保留当前的麦棉两熟制度,但选择在多熟制下为生产不同的农产品最适宜的作物组配及其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及从简化棉田用工,选育适于麦棉连作、机械化栽培的棉花新品种及相应的丰产技术,都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丕明,等.缩节安化学控制对棉花冠层结构和生态因子的影响,棉花学报,1986,2:13~21

2 杨家凤,等.冀中南麦棉一体化栽培的效益与技术,中国棉花,1989,4:6

3 李俊义,等.棉花平衡施肥模式研究,棉花学报,1990,2:58~64

4 姚学平,等.棉花化调实用技术的新发展,中国棉,1990,5:24

5 刘荣荣,等.棉花早熟品种需肥规律研究,中国棉花,1991,2:20~21

6 黄滋康,等.解决两熟制棉花晚熟的关键技术,中国棉花,1990,3:5~6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黄滋康研究员撰;邓煜生研究员、唐耀昇研究员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9 6: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