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几丁虫
释义

【几丁虫】
 

拼译:chitinozoans
 

分类位置不明、生活在下古生代海洋中的微体化石。几丁虫形状似瓶形、特征显著,在地层年代确定和沉积环境研究有十分重要作用。

1931年埃森纳克(A.Eisenack)在研究北欧波罗的海地区奥陶-志留系沉积物中发现的一群有机壳体似假几丁质而命名,由C-H-O-N组成,类似孢粉质。50年代几丁虫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描述几丁虫有40余属500余种,它的地质历程从奥陶纪一泥盆纪,但也有其它时代的报道,例如:1977年布洛塞尔(J.W.Bloser)等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晚前寒武系Chuar群(75±100)中发现几丁虫;1960年威尔逊(L.R.Wilson,等)从美国堪萨斯州密西西比亚系中发现几丁虫;1973年霍洛威茨(A.S.Horowitz)在以色列南部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发现几丁虫;1963年埃科尔斯(D.J.Echols)从美国堪萨斯州二叠系发现几丁虫,但对上述报道尚有一些争议。

几丁虫壳体直径范围大小是从30~1500μm,大部分在500μm以下。几丁虫个体小,抗酸,抗风化和抗高温变质的特点,演化迅速,可以保存在下古生代各种岩石中,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在无大化石的浅变质岩石时代的确定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50年代,西方工业的发展要求寻找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1959~1962年陶古尔杜(Ph.Taugourdeau)等从北非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的志留纪至泥盆系钻孔中发现了7000个几丁虫个体,其中一半以上鉴定到种,并确定了每个层位几丁虫属种含量及分布,岩性和层位之间相互关系。在已发现500个以上的几丁虫种中,有1/4以上是研究石油有关地层中发现笔石确定的。现在北美,北美和澳大利亚正深入研究几丁虫不仅用于生油层和贮油层的时代确定,而且进一步探讨几丁虫在石油过程中的作用,确定石油的热变指数以找寻更多的石油。

几丁虫在地层时代的确定有重要作用,1981帕里斯(F.Pparis)对西欧中奥陶世阿伦尼克阶早泥盆世晚期区艾姆斯阶研究,建立了38个几丁虫带,其中奥陶纪18带,志留纪和泥盆纪20带。1991年帕里斯将北冈瓦纳大陆奥陶纪建立了22个几丁虫带。几丁虫化石不仅可确定地层时代,而且可以进行大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和奥陶纪-志留纪,志留纪-泥盆纪界线地层研究。

几丁虫与沉积环境,古地理和古生态关系十分密切。几丁虫是海生微体化石,沉积环境的变化,海水温度,咸度对几丁虫属种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1974年劳菲尔德(S.Luefeld)对瑞典戈特兰岛志留纪几丁虫研究后认为,该地区几丁虫距今4亿年前最适合的生活环境是在生物礁外缘30~40km的海水中,在该海域中生活的几丁虫既有浮游,也有底栖,并主要在低能的环境中生活。1980年帕里斯从西欧的研究中证明几丁虫主要在3种海域中生活:(1)潮间带和亚潮间带;(2)浅海;(3)外陆栅区。时代相同而环境不同,属种并不完全相同。几丁虫常与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珊瑚、疑源类、虫颚、孢子等共生,因此要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古生态,几丁虫有重要作用。几丁虫的型态变异反映出受温度、咸度,以及埋藏时间影响而改变。

几丁虫仅保存外骨骼,称壳体,其成份由几丁质或假几丁质组成。壳体常呈瓶形、漏斗形、圆柱形或球形,它们总是以中心长轴呈辐射对称。几丁虫一般是结成链,其接触方式有极大的不同,可以是口孔与底或边与边相连结,或在一个囊状茧内松散相连(R.Kozlowski,1963),在口孔与底相连的类型中,底可以仅在下一个个体的口孔中或较少是整个体室被包围住了;或者用尖突或结合器相连结,相连结个体的颈环或颈基包围着尖突或结合器。

几丁虫的某些种可以成簇出现,多到数百个壳体排成一行或数行;它们的口孔向一致的方向排列。有的种,如Desmochitina minor可以为单一壳体,也可以结成链条或成簇,有或无茧包围。

几丁虫壳体由体室和颈两部分组成,体室轮廓呈圆柱形、锥形、球形。壳体底部具一囊形结构,称复囊,其作用不甚清楚,腹囊可能由于受压而形成的褶皱。壳体的基部称反口极,其形状呈扁平形或穹圆形。有些种类基部中央有小孔;少数种类中,小孔四周具同心纹构造称底胝。在串联的类型中彼此连接物称联桁。体室底部的两侧边缘称底缘,呈锐角或钝角形,有的底缘的两侧边缘伸出凸刺的附属物。

壳体的另一端称颈,常为圆柱形,颈的末端称假口,颈顶微扩大而形成颈口状的颈环,完整壳体假口上具有一个口盖。透射光下几丁虫内部构造是一个略为圆柱形且明显可收缩的,位于颈下称颈塞或前体,它可能向口扩展,或被一个环盖所封闭。

几丁虫壳壁的结构还不甚清楚,通过红外线观察可见两层,内层薄而光滑呈外孔状海绵结构,外层厚而坚实。壳壁表面附生有中形状各异的纹饰,其形状呈简单的,短而中空的角状,刺状,疤状,叉刺或复杂的多枝状,条纹状,以及具有簇状或丝状等纹饰。

扫描电镜(SEM)广泛应用,对几丁虫壳体表面和内部结构,致使几丁虫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对过去透射光下的几丁虫需用SEM重新检查,厘订,使其更合理,更科学。

1931年埃森纳克开始描述几丁虫,但几丁虫名称却支持了它属于动物界而非植物界。埃森纳克最初认为是属于原生动物,有可能属于有壳变形类Thecamoebians的根足虫类Rhizopeda,其后他又认为与淡水鞭毛藻类的眼虫藻类有亲缘关系,后因几丁虫壳壁性质而被否定。

1968年埃森纳克(A.Eisenack)从瑞典戈特兰岛的Conchitina proboscifera Eisenask的20000个个体标本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是:C=66.83%,H=5.277%,N=9.98,支持了几丁虫属于动物界的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几丁虫可能是某些无脊椎动物的卵囊;里德(C.Reid)等认为几丁虫与丁丁虫有亲缘关系。1981年沙尔伦特(R.Schallrenter)在研究瑞典Schoren地区中奥陶世几丁虫时正式提议几丁虫属于植物界,并命名为几丁植物群。

综上所述,几丁虫的归属是一个非常复杂问题,它有可能属于已灭绝的一类动物。

中国虽已开展几丁虫研究,但世界许多地区尚未开展或研究很不深入。同时还有大量几丁虫属未被发现,尚未建立或建立世界性的几丁虫序列,在结合古地理,古生态,几丁虫性质等许多问题也还需深入,因此几丁虫研究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Eisenack.A. Neue Mikrofossilien des baltischen Silurs. I Pa-laontol Z. 1931,13,74 ~ 118

2 Taugourdeau,Ph. Les Chitinozoaique. Techniques d'etudes, Morphologie et Classification, Soc Geol France Mem. , 1966,V. 45(Mem. 104),1~64

3 Combaz A. Microfosssiles organiques du Paleozoique. Les Chitinozoaries,1967,V 1 1~96

4 Combaz A,et al. Microfossiles organiques du Paleozoique. 2. Chitinozoaires.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Microflore du Paleoaoique 1967,1 -43,editions du C N R. S

5 Jansonius J. Classiification and Stratigraphic application of Chitiozoa. Proc. Norrth Mmer. Paleont Gonv G. 1970,789~ 808

6 Wrona R. Microarchitecture of the Chitinozoan vesicles and Its Paleobiological ssignificance.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1980,25(1) :123~163

7 Paris E. Les Chitinozoaires dans le Paleozoique du Snd- 6uest de 1'Europe. Memoires de la Societe Geoloque et minerologique de Bratagne 1981,26:1 ~412

8 Pais F. The Ordovician Chitinozoan biozones of the Northern Gondwana Domain. Rev Paleobot Oplynol. 1990, 66 (1990) :l81~209

9 高联达.云南武定下奥陶统红石崖组几丁虫.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86,14∶131~15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联达研究员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7/5 17: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