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释义

【纵隔病变的CT诊断】
 

拼译:CT diagnosis of mediastiinal CT
 

检测纵隔增宽是一种既敏感又可靠的方法。因为普通X线胸片只能显示突出纵隔之外的与肺成交界面的病变,而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的CT能分辨出纵隔内肿块是实性的还是囊性的、是脂肪的还是钙化的。CT横断面象又无影象重叠,可以充分显示纵隔内解剖状况和病灶,甚至还能显示普通X线检查难以显示(所谓“盲区”)的胸腔入口、心包和血管以及膈角等。

发现纵隔增宽时首先应区别是病理性的还是解剖变异或是生理性的脂肪沉积。在解剖变异中,老年性的胸主动脉、无名动脉可以弯曲而突向右侧肺野,使纵隔增宽;生理性脂肪沉积使纵隔外缘呈轻微波浪状,纵隔内为脂肪密度的低密度区,气管、食管可无移位,但血管可被牵拉伸长,脂肪密度具有特征性的CT值:-70~-130HU,极易诊断。

CT检查纵隔肿块时,必须先定位后定性,并要以测定CT值来明确肿块是囊性的、实性的还是脂肪。一般纵隔囊肿的CT为5~15HU,易于诊断。有时囊性肿块由于其内含蛋白成分较多,其CT值可达到20~50HU,类似实性密度,故常易与实性肿块混淆;多方位检查其形态可变是其鉴别要点,肿块越大变化也就越明显;若肿块形态规则,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有一透亮的间隔带,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大;若肿块较大,形态不规则,分界不清楚,周围结构有被包绕、浸润,如已出现心包、胸膜浸润,则恶性病变无疑。但应指出病变大小与肿瘤良、恶性间无必然关系。CT对良性病变检出率为96%,对恶性病变为61%,可以认为CT对良性病变有肯定诊断价值而对早期恶性病变或良性伴侵袭性病变进一步定性尚有一定困难。

当CT平扫片上的纵隔增宽与增粗的血管或动脉瘤鉴别有困难时,可在静脉内注入造影剂作Bolus氏1期的增强扫描来明确是否为血管性的或与血管有无粘连,矢状面重建还可获得与主动脉造影相似的图象。对纵隔内假性升降主动脉瘤采用Blous氏1期的增强扫描,还可以明确瘤内有无附壁血栓以及动脉瘤壁厚度和有无破裂可能。

纵隔内一些常见病变的CT表现及其鉴别要点如下:

(1)胸骨后甲状腺。是颈部甲状腺肿向下伸延进入纵隔而形成的。在病理上,它可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腺癌。常位于纵隔上部、气管前间隙。其突出的特点是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相连续,并挤压气管腔,轮廓清晰,密度较周围软组织的密度略高,但可不均匀或有钙化及囊性变。其位置若不典型(如肿块全在胸腔内)或气管受压,常易误诊。

(2)胸腺肿瘤。据Schnyder等报道,80%~90%胸腺瘤、胸腺囊肿、胸腺增生发生在前上纵隔的血管前间隙内,只有10%~20%胸腺瘤、胸腺囊肿、胸腺增生可发生在胸腔入口区。肿块常是卵圆形的,多数外缘有包膜,其轮廓较光整,有时有浅分叶,密度一般较均匀,但若含有脂肪组织时,密度也可不均匀。CT值多为30~50HU,有时也可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和钙化。若为胸腺囊肿则应与发生在前纵隔的囊性畸胎瘤相鉴别,前者常见不到囊壁,而后者多为厚壁并常钙化。

CT对隐匿性胸腺瘤的存在也是具有肯定诊断价值的。因为极小的胸腺瘤或胸腺增生,无论是胸片还是分层摄影一般是难以发现的,CT可以检出直径1cm大小的肿瘤结节和腺体增生。因此,凡临床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胸片阴性时,CT应作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3)淋巴瘤。纵隔恶性淋巴瘤多为双侧性,一般位于血管前和气管旁,可显示多组淋巴结增大,主要为两侧气管旁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并以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为主。常融合呈凹凸不平的多块状轮廓,并挤压气管和大血管。必要时作增强扫描与大血管作鉴别。呈单发肿块位于血管前时与胸腺瘤鉴别有困难,增强扫描有助于恶性淋巴瘤的定性诊断。增强后CT值均增加30HU以上。

(4)结节病。为原因不明的非干酪性肉芽肿,可为肺门及纵隔内多组淋巴结肿大,外缘光整,呈土豆状,质较柔软,常双侧对称,很少有融合趋向。腹膜后淋巴结常同时增大,因此CT检查应包括胸部与腹部两个部位。

(5)畸胎样肿瘤。绝大多数位于后前纵隔,特别是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前中纵隔)或左心缘旁,也可位于后纵隔。肿块常向一侧或两侧突出,左侧较右侧为多。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最大者可占据整个一侧胸腔。良性的边缘呈轻度分叶状,恶性者分叶多较明显。肿块内若有脂肪、软组织和发生、钙化、骨化时,诊断即可确立。

(6)神经原性肿瘤。位于后纵隔,呈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整,CT值为30HU左右。CT可清晰显示肿瘤、脊柱和肋骨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当肿瘤位于后纵隔下部心影之后时,可以发现扩大的椎间孔以明确诊断。

(7)神经母细胞瘤。为小儿常见的后纵隔肿瘤,其轮廓凹凸不平,体积较大,密度不均可有钙化,且极易侵犯相邻的肋骨、脊柱等结构表现为恶性征象。

(8)支气管囊肿。从气道长出,最常见在气管隆突水平,突入后纵隔。发现时囊肿常已经很大,囊肿突然增大有要考虑有出血。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为密度均匀,CT值在0~100HU,囊壁薄而内缘光整,可以造成邻近解剖结构的压迫移位。诊断支气管囊肿要特别注意肿物的部位和邻近支气管,CT测量值一般偏高,在30~50HU,有时因过分重视CT值而误诊为实性肿瘤。

(9)淋巴管囊肿。也称淋巴管瘤或淋巴水瘤。一般为良性,恶性甚少。常位于前纵隔上中部右侧气管旁,也可位于前纵隔的下部,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态的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没有钙化阴影。CT值为10HU左右,增强扫描后不强化或轻微强化。

(10)心包囊肿。三分之二位于右心膈角,为先天性囊肿,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与心包相连。其余位于左心缘旁或前上纵隔,在心后方的非常罕见,囊肿壁薄,外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为0~20HU,改变体位扫描,囊肿可变形。增强扫描多不强化。

(11)脂肪性肿物。(1)心包脂肪垫,常位于左心膈角区,呈椭圆形,CT值为-100HU左右,增强时无强化。(2)脂肪疝:腹腔脂肪可以疝入胸腔。大网膜脂肪经过莫氏孔疝入胸腔,在右心膈角出现肿块,CT扫描见脂肪密度肿块内有细线影,为大网膜血管,有助于鉴别脂肪疝与脂肪瘤。左侧以博氏孔的胸腔脂肪疝也有同样CT表现。(3)脂肪瘤:纵隔脂肪瘤少见,肿瘤以脂肪组织为主,质软,一般没有压迫症状,较大的脂肪瘤可以压迫周围解剖结构。CT表现为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偏低的肿块;如果密度不均匀,CT值偏高,边缘不整齐并向周围侵犯,就应考虑为脂肪肉瘤或脂肪母细胞瘤。

综上所述,CT检查对纵隔病变的定位诊断比较准确,而在定性方面不能仅仅根据纵隔的部位,也不能仅仅根据CT值来确定,而要全面地观察其外形、结构及与周围的关系,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CT在纵隔病变诊断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等.临床体部CT诊断学,1986,33

2 Schnyder P,Candardjis G.Eur J Radiol.,1987,7:107

3 高培毅,摘译.国外医学(临放手册),1988,3:153

4 王绵良,等摘译.国外医学(临放手册),1988,4:241

5 郭绍纶,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1):40

6 严洪形,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4):203

7 白振明,摘译.国外医学(临放手册),1990,3:168

8 朱丽娟,摘译.国外医学(临放分册),1990,6:334

9 李铁一,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1):14

10 颜嫣惠,等.全国第5届CT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2~48

(安徽省立医院吴国忠主任医师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5 1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