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神经外科学
释义

【神经外科学】
 

拼译:neurological surgery
 

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方式来诊断、治疗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植物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专科。在外科学领域中神经外科是一门较年轻的分支,但颅脑手术的开展却可以远溯到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时代。当时关于颅骨钻孔技术已Hitzig,1870)出现后才得以发展。1897年,Oppenheim首先应用X线摄片诊断垂体肿瘤,随后一些国家的外科医师如Horsley等先后从事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如肿瘤、癫痫、三叉神经痛等),为神经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后,Cushing、Dandy、Olivecrona等先后对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和建立专科作出了贡献。前苏联在1926年首先在世界上创立第1个外科神经病理研究所,以后各国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成立,为神经外科的发展开创更有利的条件。在中国,于193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一度开展过。神经外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在天津、上海、北京及沈阳等地先后开展起神经外科工作。1960年在北京建立起中国第1所神经外科研究所,目前已迁址天坛医院,床位数、设备仪器的配备、分科与研究室的齐全均属国际第一流。此外,天津、上海及合肥等地也相继成立研究所,在为全国培训专科医生与科研工作方面均作出卓越的成绩。

神经外科的发展依赖于工业技术的发展。近20余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光学仪器、塑料制品的不断改进,超声、cT、MRI及激光等诊治设备的引入,为神经外科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前景。

诊断方面

1.脑室和气脑造影术:1918年、1919年,Dandy先后发明了脑室和气脑造影术。该技术系经脑室穿刺或腰椎穿刺将气体注入脑室或经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入气体而使其上升进入脑室、脑池及脑蛛网膜下腔,经X线摄片显影,现在已由碘油进而由水溶性碘剂及非离子化碘水等阳性造影剂替代气体,显影对比度更清楚,副作用更少,利于定位诊断。

2.脑血管造影术:1927年Moniz首先创用,系将造影剂直接注入颈动脉,同时摄X线片,可以获得颅内血管行走与分布图象,根据血管形态、位置有无改变、分布有无异常等得以对脑部病变作出定位的及可能的定性诊断,尤其对于血管丰富的肿瘤及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更具价值。其方法已从直接切开、直接穿刺颈动脉,进而发展到经肱动脉等穿刺或插管作全脑血管或半脑血管造影。1951年,Bierman首先介绍经股动脉插导管可作脑血管系选择性血管造影,现在已发展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一种常规血管造影结合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新检查方法。X线资料被输入计算机转成数字形式,再经强化与减影等处理后再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单纯的血管系统影象。

3.脑生物电检查:1929年Berger首先创用脑电图(记录脑皮层生物电活动),迄今它仍为神经科重要的脑功能检查项目。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现已能对脑电信号作各种2次分析处理而推出具有广泛领域的定量脑电图(QEEG),如脑电频率分析、脑电地形图(CET)、压缩阵谱及统计差异图等。目前CET已广泛应用于大脑疾患的早期诊断。其原理是将脑电信号输入计算机的模/数转换机中,转换成一种以不同颜色化或数值化表示出灰度等级的图象,具定量和定位地显示类似二维平面cT图象,使功能与形态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能直观地对大脑机能进行评价。脑电图是记录大脑皮层自觉的电位活动。Dawson(1947)首先介绍的诱发电位(EP)是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外来的或内生的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这种电位活动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可以从背景脑波中抽取出来加以分析计算并以波型表示,现已发展有体感、视觉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诱发电位能较客观地检出感觉系统的功能异常。

4.颅脑超声检查:1956年,Leksell首先发现颅外超声探测可以无创地确定中线回声波有无偏移以诊断一侧大脑半球有无占位病变这一方法,被称为A型超声检查。1963年,Vleiger首先用B超经婴儿前囟作颅内病变检查。80年代初,Shkolink等以高分辨能力的实时扇形超声扫描仪通过骨窗在手术中作病变定位检查并予以治疗。B超扫描在术中可指导手术定位及治疗方式和用于术后复查,对婴儿可无创地经前囟探测颅内病变。其不足之处是显影不如CT清楚。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系1982年Aaslid首先创用,它可无创地通过头颅自然孔或颅骨鳞部相对薄的部位,检查整个脑基底部主要动脉的血流,从而可以诊断有无血管狭窄、闭塞或动静脉畸形等;还可为颅内动脉病变患者选择治疗方法和术中监测,并有可能作测量局部脑血流(rCBF)之用。

5.X线CT:它是1969年Hounsfield首先设计,经Ambrose应用于临床的。CT是用高度准直的X线束围绕身体某一部位作断面扫描,同时由高灵敏探测器记录各种组织吸收(或衰减)系数的大量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模/数转换、距阵排列,再数/模转换还原成灰梯度不同的图象,显示出横断面解剖结构,得以无创地作出诊断。

6.PET和SPECT: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由Sokoloff首先应用于动物实验。其原理是给病人注入一种标记某种正电子发射体制剂,正电子被细胞吸收、积聚,其与细胞内电子相撞产生能发射r射线的光子,经计数机检测r射线,并累积经计算机处理重建放射制剂分布图象,能客观显示脑结构与功能图象。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是以断层方法探测注入人体放射性核素浓度变化,即正常与病变脑组织吸收或浓集的差异,能反映脑组织形态变化与脑功能改变的图象重建,可显示三维断面。SPECT优于CT,能及早发现脑循环障碍。

7.磁共振成像(MRI):系1946年Bloch和Purcell发明,80年代始应用于临床,其原理与X-CT不同,系测定组织中经外磁场作用特定频率射频脉冲激发过程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而成像。它可三维成像,反映组织结构和生化变化,且骨伪迹少,因此对中线、后颅凹、脊髓的病变显示较X-CT为清楚。

治疗方面

1.显微神经外科术:1962年Kurze和Doyle首先应用,随着颅内显微解剖技术的深入研究、手术显微镜及显微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及双极电凝的应用,尚可结合超声吸引器及激光手术刀的应用,使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得以迅速发展,对手术难度大的病变能以在保留神经功能良好和周围损伤轻微的情况下使病变部位得到全切或处理,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死亡率或致残率。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60年代Leksell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利用立体定向方法,选定靶点,通过特制的具有201孔道的防护头盔,将窄束电离射线(r-射线)通过这些孔道精确聚焦于靶点,大剂量地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不足之处为破坏有效直径仅20~30mm,且价格昂贵。

3.介入性放射学或血管内神经外科技术:系利用导管经血管向病变部注入栓塞物、溶栓剂,插入可扩张的或可脱离的球囊导管,注入肿瘤化疗药物等方法治疗相应的各种疾病,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脑膜瘤术前栓塞、动脉狭窄或痉挛、胶质瘤化疗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神经外科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入与扩大其领域,亦即应有新的分支或分科不断形成与发展,如下述分科应有远见地研究开发:(1)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技术:随着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目前在颅内选择任何靶点均可准确定位而中的。对许多功能性的及器质性的疾病均可利用其原理制造毁损灶,进行慢性刺激、胎脑组织移植、活检、内外放疗,处理血管病变,应用内窥镜作深部手术及尽可能地在手术同时进行脑功能研究等等。(2)血管神经外科技术:包括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某些脑血管疾病及开展血管内神经外科研究工作,以介入法插导管经血管进行各种治疗。(3)实验性神经外科技术。(4)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参考文献】:

1 Dandy W E.W.F.Prior Comp Iuc,1969,12:6~15

2 史玉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7

3 赵雅度.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6,2(3):193~195

4 王宜崇.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3):141~143

5 孙波,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4):207~210

6 潘映福.临床诱发电位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9

7 凌锋,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8,4(1):4~7

8 陈江.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9,16(3):126~128

9 凌锋.介入性神经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5

10 许荣家,刘寿之.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1,17(2):60~630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次文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9 6: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