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眼科影像诊断
释义

【眼科影像诊断】
 

显示病变形态的检查方法称影像检查法,它在眼部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眼科常用的影像检查包括X线,眼眶造影和眼眶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各有其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7年斯威特(Sweet)把X线检查应用于眼部异物诊断,1915年诺曼(A.G.Norman)、1921年伏格特(Vogt)、1927年康伯格(Comberg)、1938年戈尔德曼(H.Goldmann)、1957年施殿雄、1960年张效房等设计出各种异物定位法,几经改进,已成为最常用的定位法。X线平片是最早用于眼眶病诊断的影像法,1941年法伊弗(R.I.Pfeiffer)报告200例眼球突出的X线表现,其中70%有阳性发现,42%有诊断意义。不少作者认为X线平片对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骨瘤和软骨瘤等30%的病例有定性诊断意义。有些X线平片看不出的病交,断层摄影可显示,1975年劳埃德(G.S.Leoyd)认为垂直位断层是检查眼眶的好办法。但X线底片分辨力差,只有到晚期发生眶骨改变才有肯定意义。

眼眶造影是在X线平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影像诊断技术。1955年考伊(J.W.Cowie)等提出阳性对比剂眶造影,1956年伯特尔森(T.I.Bertelsan)等提出阴性对比剂眶造影,均可发现早期眶内肿物,但只能显示其轮廓,且对病人有痛、有害,现已很少应用。眼眶静脉造影比较安全,1951年德耶恩(Dejean)、1969年维格诺德(J.Vignand)等不断改进方法,可以直接显示静脉畸形,间接显示占位病变,1975年齐德斯(B.G.Ziedses)应用减影技术,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取代传统方法,血管显影更清晰,但操作复杂,临床很少应用。眼动脉造影也只限于怀疑颅脑沟通或与颈动脉有关的疾病。

1952年托马斯(Thomas)将32P用以诊断眼内恶性肿瘤,为放射性核素在眼科应用的开始。1972年罗斯门德(R.M.Rossomondo)首先介绍核素泪道造影术,1975年赫维茨(J.J.Hurwitz)、1978年理查德(M.C.Richand)利用计算机辅助的r线照相机进行定量泪道闪烁照相术(QLS法),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但仍不能取代X线碘油造影。1977年弗拉纳根(Flangan)以67镓及99M锝行眼眶扫描,有助于内分泌突眼、囊性病变及肿瘤的鉴别,但特异性差,假阴性多而被其他方法取代。

超声探查是眼病诊断的一次突破,成为眼病尤其是眼内肿瘤和眼眶疾病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1956年蒙特(G.H.Mundt)首先介绍了超声探查眼病,此后奥克萨拉(A.Oksala)、鲍姆(G.Baum)、布兰生(N.R.Branson)、科尔曼(O.J.Co leman)等对眼科超声诊断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3奥索利格(K.C.Ossoinig)首次采用标准化A型扫描技术,并称可对50种眼内和眶内疾病作出定性鉴别诊断,认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只要凸出1mm即可被测得,大于1.5mm可作出鉴别,超过2.5mm能可靠地与其他病变鉴别,诊断正确率为96%,正确排除率为98%。大多数学者认为A超适用于生物测量和病变组织学诊断,而用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以B超为佳。超声探查为眼部生物学测量提供了更精确方法。1973年奥索利格,1979年科尔曼、虞积生等大批学者开展此项工作。1975年伯克霍特(R.D.Binkhorst)用超声生物测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至今已广泛应用。1973年科尔曼认为超声对脉络膜黑色素瘤揭示率为96%。1984年奥索利格认为标准化A、B型扫描交替检查技术是诊断和鉴别后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前膜的特效方法。超声异物定位较直接,与球壁关系清楚明确,但小异物和视网膜前出血易混淆。1987年费尔南德斯(J.Femandez-vigo)认为超声扫描对白瞳症的鉴别诊断是一种可靠方法。1972年科尔曼、1981年宋国祥认为超声检查揭示眶内占位病变的准确率达88%~98%,但组织学诊断比较困难,1983年宋国祥把肿瘤边界,内部回声,可压缩性等综合考虑,对一些具有特殊声学结构的肿瘤术前可作出组织学诊断。超声对Graves病诊断正确率1983年奥索利格报告为98.5%,1987年赖巴比(A.Reibalbi)报告为97.7%。但超声对眶尖、眶壁及眶周围结构的病变分辨力较差。1974年海曼(B.N.Hyman)将超声Doppler应用于眼科,1987年马德黑纳(M.Martorina),1990年科特瓦尔(P.S.Kotv al)、1991年利布(W.E.Lieb)、宋琛等认为超声Doppler尤其是彩色Doppler可作为低眼压性青光眼、眼及眼眶缺血性、血管性病变的常规诊断工具。

CT的应用是眼科影像诊断的又一突破。可弥补B超的不足,被誉为活体影像解剖技术。1974年兰伯特(V.L.Lampert)报告CT在眼科的应用,对于揭示眶内和邻近部位病变特别是肿瘤优于其它方法,注射造影剂后可提高对软组织病变的分辨力,增加病变可见度。1977年劳埃德和安布罗斯(J.Ambrose)报告75例眼眶原发肿物,CT和眶静脉造影准确率为91%,超声为86%,X线断层照像术为73%。1977年达劳(R.L.Dallow)称CT易揭示实体肿瘤,但不易发现皮样囊肿,1990年宋国祥则认为CT对眶内皮样囊肿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CT对眼型Graves病的诊断价值也已被大多数学者肯定,阳性率可达74%~90%。1978年吉田秀彦认为CT可鉴别眼眶真、假性肿瘤。1983年鲁赫曼(M.C.Ruchman),1987年蔡用舒等指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特点,认为CT虽不能做出病理诊断,但常可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1977年科尔雷斯(C.R.Kollarits)认为CT探测球内、眼眶内异物是一项先进的辅助检查技术,1989年马世英认为CT对眼内多发和非金属异物有很高鉴别能力,对眼内及球壁边界异物检出率为98%,而X线则为90%。1977年金子明博等认为CT扫描眼内病变其准确率比超声波差些,对病变内部结构不能揭示,组织学诊断能力低于B超,二者结合应用可达到最好的诊断效果。

磁共振成像(MRI)使眼科影像诊断更趋完善。1973年卢特波(P.C.Luterbur)报道了MRI,1983年伊凡(I Van Moseley)、拉里萨(J.Larrissa),1987年周国筠开始用于眼病诊断。1985年比兰克(L.T.Bilaniuk)利用部分饱和回收次序显示出仅隆起3.9mm的脉络膜黑色素瘤。1989年多蒂巴切(R.K.Dortzbach)等认为MRI以射频作为能量,穿透能力强,又有4个成像参数包括具有组织学特征的质子密度及T1、T2和质子流动情况,因而对病变发现率、定性和定位诊断均优于B超和CT。1987年佩曼(G.A.Peyman)和马菲(M.F.Mafee)认为黑色素瘤T1和T2均较短,在T1WI为较强信号,而在T2WI为低信号,动脉、静脉血管瘤在T1WI和T2WI像上为无信号或低信号,对于这些特殊组织参数变化,MRI有组织学诊断能力。1987年阿扎卡(B.Azarkia)认为MRI缺乏骨伪影,管内和颅内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及其肿瘤均可被发现,在视路和其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上,MRI优于B超和CT。显示动脉、静脉血管交通方面,MRI优于超声,更优于CT。MRI通过变化TR和TE可显示肿瘤与视神经、脑组织和骨骼间关系,在定位诊断上优于CT。1987年比兰克认为在Graves病诊断方面,除发现肌肉肿大外,在眶尖部显示肌肉和视神经的压迫关系方面优于CT。1991年宋国祥等认为在诊断眼眶病方面,MRI优于CT,更优于B超,诊断眼内病方面,B超优于MRI和CT。

CT机器仍在不断改进,使断层更加清楚细致,与其它新技术综合使用,产生一种实体感,对病变诊断和手术进路选择更有意义。电子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使超声更有高分辨力。丰富的灰度梯度或彩色显示,功能更加丰富,应用更为广泛。超声全息诊断仪仍在不断改进中,彩色Doppler在眼科显示出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MRI对软组织钙化斑、骨折线、骨破坏尚不能显示,扫描时间长。CT、MRI、超声尚不具备显微镜那样显示组织结构的能力,可根据多方观察及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推断病变性质或组织学诊断,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魏文斌主治医师撰;陈积中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3: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