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气候资源 |
释义 | 【气候资源】 拼译:climectic resources 有利于向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气候条件,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人类自然环境中一支极为活动的组成部分。其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生产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和分析世界的(或区域的)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规律,有利于发挥各地的气候资源优势,达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影响气候资源利用的因素,提出改善利用的途径,进一步揭示气候资源的潜力。 气候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比较,有如下几个特点:(1)气候资源具有再生性,如合理利用可长期受益。(2)在时间上、空间上均具有不均匀性。除规律性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外,还有年际变化及时间尺度不等的波动,使气候资源出现量或质的变化,甚至成为一种气候灾害。地理分布上的差异,使气候资源变得丰富多彩,促进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气候资源利用的各种途径。(3)气候资源还具有不可取代性,即对同一生产部门来说,任一有利的气候要素不能因其有利而替代另一不利气候条件。(4)气候资源具有普遍性,开发利用的广度往往具有超行业性和超地区性。(5)在现有生产水平下,人类可以施加某些积极的影响。气候资源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资源特征、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的保护等。在中国,气候资源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字记载十分形象丰富,以物候记载的形式,描述气候资源及其变化。春秋战国时代有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北魏(公元386~534)的贾思勰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农事必知天地时宜”,这里的“天时”、“地利”即气候资源,要求充分适应和利用气候资源。后来唐代《四时篡要》、宋代的《通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等许多古籍中都有大量我国古代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尤其是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的记载。在近代,由于气象观测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了气候资源的定量描述。1817年德国洪堡德(H.V.Humboldt)根据前人和他自己所测定的世界各地温度第1个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研究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并根据植物把全世界分为16个区,这是近代气候资源研究的开始。1840年,英国阿特金逊(J.Atkinson)首先绘制成全球年雨量分布图,1882年,美国罗密斯(E.Loomis)首先绘制全球雨量分布图。苏联沃耶依柯夫(А.И.Вoeйксв,1887)发表《世界的气候》,奠定了气候资源研究的基础。第1部公认的世界气候图集(Gotha)出版于1887年。1899年,巴茨(Buchan)出版了世界气候图集,它包括400多幅气候图,分别描述世界范围(包括海洋)各月平均风、温、气压、云量和陆地降水,在以后的许多年中,该图作为一部“标准图集”广泛应用于实际。随后很多学者研究了世界气温的纬向经向分布规律、降水分布规律。尤其是柯本(Köppen)于1936年发表了著名的气候分类法,把全球气候类型在地理上进行了划分,对认识世界气候资源,利用气候资源有重大意义。前苏联1937年的世界大地图(第1部分)发表了1、7月世界等温线。1953年鲁宾会什晋(E.C.Pyбинщтeйя)将1、7月温度订正到海平面,这就是目前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图的基础。1954年前苏联布德柯(Бyлъыко)给出太阳辐射资源的全球分布,此后又不断修改,于1978年发表了新的全球辐射资源分布图和资料,成为气候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资源利用的研究工作自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成立之后初步形成,1929年成立气候委员会以后,较系统地开展了气候为农业、航海、军事、建筑等服务和研究工作,40年代国际上采用“应用气候”这一术语。1961~1962年日本出版了《应用气候大全》(富山久尚等著),自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以来,气候资源研究和利用引起全世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79年2月,在日内瓦的第1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了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其目的是在于推动社会,提高其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在不同的气候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并保持环境的稳定。1990年10~11月召开的第2次“世界气候大会”上进一步修改为世界气候应用和服务计划(WCASP),提出将气候学同各门技术科学(如农学、能源等)相结合,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首脑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极大地推动了气候资源及其应用的研究和气候资源保护的研究。这一时期,气候资源的研究者致力于对气候资源定性描述迅速发展成定量描述,尤其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普及应用,使气候资源研究领域有长足的进展,气候资源保护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竺可桢的《中国之雨量和风暴说》(1916)是中国近代气候资源研究的最早论文。随后《中国之雨量》(1935)、《中国之温度》(1940),《雨量篇》、《温度篇》、《湿度、云雾及日照篇》(1943,1944,1945),《中国气候图集》(卢鋈,1952),《中国气候图集》(1979)等问世,全面、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气候资源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其在7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和各地都进行了气候资源的观测、调查、研究、分析,并进行省、地、县的各级气候区划和单项气候区划,对充分利用我国气候资源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张家诚、林之光的《中国气候》(1985)、盛承禹等《中国气候总论》(1986)都全面系统地总结了80年代以前中国气候资源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1988年开始陆续出版的《中国气候丛书》按地区共10卷约300万字,全面总结了中国气候资源研究的丰硕成果,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各地气候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性,阐述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气候灾害防治的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气候资源利用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如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气候与建筑、气候与水资源等,尤其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方面最为突出。《应用气候手册》(朱瑞兆主编,1991)、《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李世奎等主编,1988),全面总结了中国应用气候方面的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各行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如何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生产。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局地气候资源的研究是中国气候资源研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傅抱璞的《山地气候》(1983)、翁笃鸣的《山区地形气候》(1989),系统地论述了山地气候资源研究的理论,介绍了中国部分山地的气候资源特点。1982、1987年的《我国热带、亚热带西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对中国热带、亚热带各大山区的气候资源进行剖面研究和综合研究。在未来气候资源研究中,将会注重在:(1)进行详细地调查、监测,尤其是利用卫星遥感更详尽地揭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更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和领域;(3)气候变化对社会生产影响的模拟;(4)进行气候变化对气候资源和环境影响的模拟;(5)人类保护气候资源的途径。【参考文献】:1 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59~5712 盛家禹.世界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2224 张家诚主编.中国气候丛书.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19925 朱瑞兆主编.应用气候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南京气象学院缪启龙副教授撰;翁笃鸣审)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