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核子 |
释义 | 【核子】 拼译:Nucleon 拉丁文的nucleus表示各种东西的核,它来源于nux,即核桃一类的坚果。生物学中的细胞核和原子物理学的原子核都是nucleus。1906年,年轻的物理学家恩斯特·卢瑟福从新西兰前往美国研究α射线及β射线。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当用α粒子辐射金属靶时,绝大部分粒子都直接通过了薄薄的金属片,有些粒子通过后方向发生偏转,个别粒子甚至被反弹回去。这些现象使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质量的大部分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分。如他推断的那样,最重的粒子——质子prton(这个名称是后来由卢瑟福于1920年提出的)就位于原子的中部,原子的其它部分则由极轻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electron)占据着,形成了所谓的电子云(见Electron)。根据这样的原子结构概念就可以明白了,当α粒子通过电子云时,一路上是畅通无阻的,但如α粒子偶然碰上了原子的中心部分,它就可能被弹回来。原子的这个中心部分理所当然地被称为nucleus,只是为了与细胞的nucleus相区别,才将它叫做atomic nucleus——原子核。原子核是带正电的,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发生在周围世界及生物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如燃烧、氧化、还原)都只触动原子的外层,即它的电子外壳,这时放出的能量是极少的,但原子核分裂时放出的能量将大得多。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他的行星式原子模型——一个带正电的重核及它周围的质量很轻的小电子,这一模型存在了很长时间。德国物理学家贝特和贝克尔在继续进行由卢瑟福开始的实验时,于1930年发现,当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时将产生贯穿性辐射,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但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证实,那射线是由不带电、质量接近质子质量的粒子组成的,他称之为中子——neutron。该词源于拉丁文的neuter,意即“非此非彼”、“哪个也不是”。于是,原子核里不仅有质子,而且有不带电的中子。科学家们给质子和中子起了一个共同的名称“核子”——nucleon。原子核内的核子总数叫做质量数,质子的数目等于原子核带的电荷数,因此当然等于电子数。现在当有必要时,在化学元素符号旁边再补充上两个数或其中之一:质量数及核电核数(以电子的电荷单位表示),这个数也就是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譬如氢写成,它的同位素写成。但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原子质量一般不是整数?原来,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不同,也就是一组同位素——isotope。该词由希腊文的isos和topos组成,前者表示“相当的”、“类似的”,后者意即“地方”、“位置”。对于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它们的质子数都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因此它们的质量数不同。自然界中的元素一般都是由不同比例的几种同位素组成的,因此原子质量就不能用整数表示了,而是与该元素最多的同位素的质量数略有差别。核子在原子核内彼此离得极近,因此它们之间作用着强大的核力将它们维系在一起,从而克服了质子之间同性电荷的压力。原子核中潜藏着无以伦比的巨大力量。当原子核分裂,核子被放出时,巨大的核能也将被释放出。一颗氢弹(热核炸弹)的爆炸力相当于数百万吨黄色炸药的爆炸力。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找控制热核反应的方法,让巨大的核能慢慢放出为人类服务,而不是让它们瞬间放出,形成强烈的爆炸。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