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核子 |
释义 | 【核子】 拼译:Nucleon 拉丁文的nucleus表示各种东西的核,它来源于nux,即核桃一类的坚果。生物学中的细胞核和原子物理学的原子核都是nucleus。1906年,年轻的物理学家恩斯特·卢瑟福从新西兰前往美国研究α射线及β射线。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当用α粒子辐射金属靶时,绝大部分粒子都直接通过了薄薄的金属片,有些粒子通过后方向发生偏转,个别粒子甚至被反弹回去。这些现象使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质量的大部分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分。如他推断的那样,最重的粒子——质子prton(这个名称是后来由卢瑟福于1920年提出的)就位于原子的中部,原子的其它部分则由极轻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electron)占据着,形成了所谓的电子云(见Electron)。根据这样的原子结构概念就可以明白了,当α粒子通过电子云时,一路上是畅通无阻的,但如α粒子偶然碰上了原子的中心部分,它就可能被弹回来。原子的这个中心部分理所当然地被称为nucleus,只是为了与细胞的nucleus相区别,才将它叫做atomic nucleus——原子核。原子核是带正电的,几乎集中了整个原子的质量。发生在周围世界及生物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如燃烧、氧化、还原)都只触动原子的外层,即它的电子外壳,这时放出的能量是极少的,但原子核分裂时放出的能量将大得多。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他的行星式原子模型——一个带正电的重核及它周围的质量很轻的小电子,这一模型存在了很长时间。德国物理学家贝特和贝克尔在继续进行由卢瑟福开始的实验时,于1930年发现,当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时将产生贯穿性辐射,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但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证实,那射线是由不带电、质量接近质子质量的粒子组成的,他称之为中子——neutron。该词源于拉丁文的neuter,意即“非此非彼”、“哪个也不是”。于是,原子核里不仅有质子,而且有不带电的中子。科学家们给质子和中子起了一个共同的名称“核子”——nucleon。原子核内的核子总数叫做质量数,质子的数目等于原子核带的电荷数,因此当然等于电子数。现在当有必要时,在化学元素符号旁边再补充上两个数或其中之一:质量数及核电核数(以电子的电荷单位表示),这个数也就是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譬如氢写成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