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林茶间作 |
释义 | 【林茶间作】 林茶间作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是一种传统的茶树栽培方式。随着茶叶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面积的单作茶园逐渐替代了林茶间作。单作茶园拓植、管理简便,经营集约,产量较高。但是,单作茶园也存在着物种简单,生态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和产量、品质(绿茶)不稳定等弊端。科学的林茶间作,对改善茶园生态条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具有良好作用,且兼有其它林副产品收入,经济效益高。 在国外,如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和马拉维等国,将合欢(Albizia procera)、香须树(A.odoratissima)、楹树(A.Chinensis)、南洋楹(A.falcataria)等树种与茶树间种也相当普遍。自从1936年库珀(Cooper)第1个进行大面积茶园遮荫试验以来,遮荫的利弊一直吸引着世界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对其效果评价各异。1965年麦考路斯(J.S.G.McCulloch)等研究认为,在肯尼亚种植遮荫树,使茶树光合效率降低,产量和品质均有下降。1966年默勒(D.B.Murray)和尼科尔斯(R.Nichols)也指出,茶树在全日照下净同化率最大,产量最高,而遮荫使肯尼亚和马拉维的茶叶产量下降。1973年杰因(N.K.jain),1979年巴鲁阿(D.N.Barua)等研究则认为,在东北印度遮荫能提高茶树光合效率,一般可增产10%或30%~50%,尤其是炎热的6~9月效果更好。1976年B.N.柯各依根据印度托克莱茶叶实验站先后四次实验结果表明,遮荫使构成茶叶产量的重要参数——叶面积、干特重和光合产物累积速率都有明显增加。1968年海得非尔德(W.Hadfield)把阿萨姆种茶树具有下垂水平叶片的类型称为H型,把中国茶树具有小而半直立状叶片的类型称为E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指出,H型茶树叶片大,数量少,叶面积指数小,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低,即使在最适条件下,其光合水平也比不上E型茶树。因此认为,遮荫对H型茶树有利,而对E型茶树是不利的。以往的研究说明,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条件,品种类型以及间种密度等不同,效果是不一样的。近20多年来,我国和世界主要产茶国家,林茶间作的试验研究和茶树遮荫的理论性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75~1986年,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与广东省海南农垦局,经反复实验,大面积推广,先后建立了1.3万多公顷的巴西橡胶(Herea brasilensis)与云南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间作的胶茶人工群落生产试验基地,1981年经国家批准,被列为我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据冯耀宗等(1986)研究,胶茶群落中,茶树对能量利用的有效性比单作茶园高3.9%;橡胶树的光能有效利用率比单胶林高2.2%;两者总的能量利用率比单胶林提高20.2%~28.6%,从而增加了生物学产量。据多点实验资料,胶茶群落中,橡胶的生长量比单胶林高17%,可提早1~2年割胶;茶叶产量比纯茶园高7.5%,因此显著的提高了经济效益。茶树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来源于光合产物的累积。1986年陶汉之等对遮荫茶树光合特性研究后指出,不遮荫茶树的光合能力在较强的光照下虽比遮荫茶树略高,但在强光、高温、低湿的协同作用下,暗呼吸、光呼吸速率高,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栽植遮荫树适度遮荫,可起到改善光、温、湿等条件,增加光合产物累积,提高茶叶产量。1986年潘根生等研究说明,茶树遮荫使茶芽密度降低,但中度遮荫(消光度25%~30%)春夏秋三季茶芽重量增加22.9%~31.3%,新梢大而特嫩,正常新梢比重提高。原因是遮荫茶树蒸腾强度减弱,体内水分充足,呼吸作用下降,净光合速率提高,这是茶树遮荫增产的生理基础。1990年倪善庆等对泡桐(paulownia fortunei)与茶树间作的茶叶产量测定表明,适度遮荫区(遮荫度37.3%)全年平均增产10.2%;重度遮荫区(遮荫度67.8%)产量开始下降;强度遮荫区(遮荫度100%)全年平均减产26.8%,1982年D.N Barua等对竹帘遮荫、楹树遮荫与不遮荫进行比较试验,9年实验结果,所有无性系的平均产量,都因楹树遮荫而增加,竹帘遮荫而减少,因此认为在东北印度的平地茶园栽植直立或半直立型茶树不能排除种植遮荫树的必要性。林茶间作,适度遮荫,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绿茶品质,据潘根生研究,遮荫茶树芽叶氨基酸总量,中度和强度遮荫比不遮荫分别提高34.8%和55.2%,其中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的精氨酸、谷氨酸和茶氨酸都有大幅度提高;而儿茶素含量则下降,其中游离型儿茶素下降幅度大,酯型儿茶素下降幅度小,表明儿茶素的品质指数提高,有利提高绿茶品质。1988年大场正明也指出,在茶树新梢伸长期间,遮荫使茶叶中的叶绿素含量急速增加,叶色深绿,并使呈鲜味的茶氨酸等氨基酸含量提高,呈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减少,结果提高了绿茶品质。1985年Takeo suzuki等研究了茶苗新梢中咖啡碱的形成和降解表明,全光照促进了咖啡碱的降解,遮荫促进咖啡碱的形成和减少降解,有利咖啡碱积累,提高茶叶品质。茶树新梢的持嫩性和纤维素含量是衡量茶叶品质指标之一。1988年施洪生,1990年黄晓澜等研究指出,乌桕(Sapium sebiferum)与茶树间作,林间茶树叶片大,芽叶肥壮,对夹叶少。日本中山仰报导,覆荫与无覆荫的粗纤维含量有明显差别,前者粗纤维含量为9.66%后者为19.9%,说明覆荫能减少茶叶中粗纤维含量。1991年唐荣南对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与茶树间作的叶片解剖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间作茶园由于光照减弱,茶树叶片的上表皮,栅栏组织和全叶均比单作茶园薄,分别为单作茶园的67.2%、78.2%、82.7%,栅栏组织层次减少,柱形细胞短,排列疏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小,叶质柔嫩,持嫩性强,茶叶品质好。许多学者还对间作茶园茶树的矿质营养吸收和分配,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1983年库拉西加拉姆(S.Kulasegaram)等指出,遮荫条件下,茶树吸收的60%的钾,62.5%的镁积累在叶片中,而不遮荫有45%的钾积累在根部,33.33%的镁积累在叶片中,从而使碳水化合物总量增加。1984年麦希斯韦尔(S.C.Maheshwarii)等研究了遮荫对氮的效应后指出,遮荫能大大改善茶树的氮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遮荫似乎取代氮,因为在遮荫条件下不施肥的茶树比不遮荫、不施肥的茶叶产量高;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光充足的茶园中,遮荫增加的产量比每公顷施氮90公斤啬的产量要多。1958年威格脱(Wight)也曾观察到茶树在遮荫条件下比全光下更能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氮。1986年巴鲁阿研究了遮荫对茶树体内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遮荫茶树叶片中NR活性(被还原的·鲜重·小时)比不遮荫的(被还原的鲜重·小时)明显提高,且在任何季节采样测定都有同样趋势,硝酸还原酶(NR)是一种重要的酶,它在植物利用氮肥中起着显著作用。1989年黄晓澜等测定,在乌桕-茶树群落中,仅乌桕落叶每年每公顷可达2.8~3.4吨干重,乌桕落叶年分解率为73.1%~74.2%,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有效养分释放。林茶间作茶园物种复杂,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繁衍和栖息,1985年萨度依(von Sudoi)试验,未遮荫茶园中蓟马(Scirtoghtips dorsalis)的发生量高于银华遮荫茶园,蓟马有趋向光线强的茶园的特性,遮荫茶园改变了光强和光质,从而影响蓟马行为。1986年邹佑梅等报导,胶茶间作园捕食性的蜘蛛总量为纯茶园的2.6倍,对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的虫口起到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综合以上试验研究资料,林茶间作适度遮荫,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是有利的。但是,目前有些林茶间作存在着间作树种选择不当,密度过大,遮荫过重,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林茶间作的实是遮荫,因此不同地区筛选最优的间作树种,以及按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优化结构,是今后对生产有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遮荫茶树的生理机制和生化变化是评价林茶间作和人工遮荫栽培的理论基础,也将是今后的研究中心和活跃领域。树木的自然遮荫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用树木的几何学形态特征和太阳视规迹运动,建立树木时空遮荫模型,将有助于林茶间作向科学设计与优化管理方向发展,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有待突破。【参考文献】:1 McCulloch J S C,Pereira H C,Kerfoot O,Goodchild N A.Effect of shade trees on the yields.Agric.Met.,1965,2:385~992 Murray D B,Nichols R.Light,shade and growth in some tropical plants.In:light as an Ecological Factor,(Ed.Bainbridge et al.),Blackwell,Oxford,1966.249~633 Hadfield W.Leaf temperature,leaf pose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tea bush.Nature,lond.1968,219:282~44 冯耀宗,许青心.胶茶人工群落的研究与推广.云南茶叶.1986,(2·3):13~445 陶汉之,张承慧.遮荫茶树光合特性的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86,(6):42~466 潘根生,高人俊.茶树遮荫生理生化变化.茶叶科学1986,6(2):1~67 唐荣南,汤兴陆.湿地松与茶树间作生态效应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2):35~448 倪善庆,王双生,等.茅山地区桐茶间种生态及经济效益研究.江苏林业科技,1990,17(2):1~109 黄晓澜,丁瑞兴,等.皖南茶树-乌桕复合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特性.茶叶科学,1989,9(2):109~1610 Barua D N,Sarma P C.Effect of leaf-pose and shade on yield of Cultivated tea.Hortio Abstr No.3807,1983,53(5):374(Indian J.Agric.Sci.1982,52(10):653~5611 Wight W.The shade tree tradition in tea gardens of northern lidia.1.The value of shade Indian Tea A8soc.,Sci.Dept.Tochlai exptl.Sta.,Ann.Rept.,1958.75~9712 Maheshwari S C,Marwaha B C,Biswas B C.The assam review and tea news,1983,72:No.6,19~31(刘宗福译.国外农学——茶,1984,(2):2313 大场正明.简易覆盖,提早采摘.陈席卿译.国外农学——茶,1987,(3):13~1514 邹佑梅,余宗平,胶茶群落中蜘蛛治虫作用的初步探讨,云南茶叶,1986,(2·3):68~73(南京林业大学唐荣南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