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释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幽门的环形肌肥厚、增生,使幽门孔道狭窄而引起的不完全梗阻性疾病。为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3000个出生婴儿中1例,男婴与女婴之比为3.6~7∶1。半数以上发生于第1胎,并有家族史倾向。

病因:有很多学说,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系原发性幽门肌肥厚所致,或神经节细胞发育不全或退行性变引起幽门痉挛,进一步肌层肥厚、增生而发生狭窄,近年认为与促胃泌素有关,并成功地做出幽门肌肥厚的动物模型,又测得病儿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增高及胃液中前列腺素E2和F2增高,又有人发现幽门环肌中脑啡肽和血管活性肠肽的神经纤维及P物质含量明显减少。

病理:幽门环肌及全层肌肉肥厚,增生,约达4~7mm,形似橄榄状,坚硬如软骨或富于弹性,逐渐向正常胃壁移行,在十二指肠侧肥厚部突然终止,形如子宫颈口。胃内有滞留物并伴粘膜炎症、糜烂和溃疡。显微镜下可见以环肌为主的幽门壁各层组织均肥厚增生,肌间神经丛或神经节细胞全部缺如或减少,细胞核变形,边界不清,浓缩和形成空泡。但神经纤维肥大,许旺氏细胞核相对增多。

临床症状和诊断:出生后3周左右,出现有规律的进行性和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粘液、乳汁或乳凝块,不含胆汁,少数伴血液,呕吐后有饥饿索食表现,急于吮乳,因进食减少,尿量减少,粪便减少或呈棕绿色粪便即饥饿性粪便及便秘。由于营养不良,出现脱水、消瘦、体重下降、皮肤弹性消失,额部有明显的皱纹,两眼内陷,囟门下陷及面容痛苦而呈饥饿瘦削的老年貌,少数伴有黄疸,后期出现低氯低钾性碱中毒,呼吸变浅而慢,并有痉挛及手足抽搐等症状。上腹部见到胃逆蠕动波,右上腹可触及橄榄样大小的肿块,质硬而带韧性,能移动。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潴留,幽门管狭细增长呈浅弧线状或鸟喙状。B超可见幽门管长度增长,肌层增厚及幽门管内径缩小。

本病应与幽门痉挛,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先天性肠旋转不全等进行鉴别。

治疗:自1907年费莱台脱(Fredet)及1912年雷姆斯台脱(Ramstedt)用幽门环状肌切开术治疗本病以来,已获得了显著疗效,死亡率由10%降至1%以下,但仍有十二指肠损伤及幽门环肌切开不充分而再次手术的报道。王德生等提出在本法手术中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粘膜与肌层分离,可避免粘膜损伤。张萝亮等采用倒“丫”字形幽门切开术,亦避免了粘膜损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达莱斯基等主张用附近浆肌层转移瓣法作粘膜破裂后的修补,也有人用细丝线间断缝合修补粘膜。近年国内外学者对本病病理生理机制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早期减轻幽门肌肥厚的发展,同时缓解幽门痉挛,并在治疗本病的方法上求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Доneцкиnсяидр.хцруpгия новорыжBениыX.MоскBа:Me дицин А,1976,184

2 Spicer R.D.Br.J.Surg.1982,69:128

3 王德生,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3,4(3):180

4 Tunell W P,et al.J,Pediatr Surg.,1984,19(6):795

5 李正,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4,5(4):193

6 孙莉莉,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9,10(3):147

7 沈振新,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9,10(6):344

8 张梦亮,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0,11(3):151

(安徽省立医院王德生撰)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6: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