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儿童保健
释义

【儿童保健】
 

拼译:health protection of children
 

对儿童整体、全面、连续的健康管理,以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儿童保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其执行计划,为提高全球的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控制一些疾病的流行、发展开拓了新的纪元。

18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缩影,其营养需要和药物治疗只是量和成人不同。Heubner是小儿能量计算的创始者。Camerer首倡按kg体重计算小儿能量和药物需要量(Camerer定律)。19世纪,人们注意到非母乳喂养儿死亡率较母乳喂儿高3倍,因此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极积研究代乳品,Chapin和Holt提倡用全脂牛乳喂养婴儿,并主张采用巴氏牛乳消毒法。Rotch是美国最早研究婴儿营养者,建立了第1个牛乳实验室,并介绍了按需要分配3种营养素的喂养法。1796年5月14日,英国琴纳首次在小儿身上接种牛痘成功地预防了天花传染,继之德国Behring研究成功白喉抗毒素并运用于临床。20世纪,儿童保健水平得到大大提高。1902年成立了国际卫生署后改名为泛美卫生组织,它和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都是旨在促进全球的卫生保健;1946年6月,第1届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法》,1948年4月,WHO正式宣告成立。

60年代末兴起的围生期保健在80年代得到了长足发展。围生期保健机构的建立、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普及、人工呼吸机、全能静脉营养、电子计算机、脉冲血氧连续测定仪等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运用使得一些地区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美国1985年750~1000g新生儿存活率达80%,700~750g为50%,亚利桑洲10年间新生儿死亡率由17.3‰下降为11.5‰。加拿大多伦多在NICU发展以来,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了一半。80年代中、后期,不少学者提出了围产期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其方法可通过促进母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面授、录音、录像对小儿进行动作功能、认知水平、语言、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训练。80年代后期,有人报道在NICU早期进行新生儿水浴疗法、加强视听触觉刺激,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围生期医学正方兴未艾,产科、儿科医师的进一步合作、极低体重出生儿的监护、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普查和早期诊治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

儿童出生、生长监测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一种儿保技术,其特点是通过监测,早期发现小儿生长发育的异常,监测重点在于先天性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日本已有98.1%的新生儿接爱先天性代谢异常的普查。包括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枫糖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组氨酸血症、血红蛋白病、Tay-sachs病等。日本目前查6种疾病,美国查7种。中国自1980年以来在部分地区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甲低的筛查工作,资料显示前者患病率1∶15000,后者1∶4000~6000。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不可替代的天然食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仅可避免婴儿期的营养不良,且可提高小儿抵抗力。但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下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资料表明:全世界非母乳喂养儿因营养不良和腹泻死亡者达4.5万/年;1983年WHO提出到1985年80%婴儿有4个月的完全母乳喂养,198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此向全世界呼吁保护和支持母乳喂养,并提出了10项具体措施。1990年中国儿童保健研究会上,有关专家亦呼吁应广泛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推行母婴同室、提倡早抱奶,并规定每年5月10日为中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儿童精神、神经保健是80年代提出的新问题,WHO成立了儿童精神保健处,不少国家也相应成立了有关机构和组织。遗传、智力、心理卫生、性格发育、语言思维等诸多方面都是精神保健的重要内容。由于西方国家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和成活率增加,使得后期的精神、神经保健问题更加突出,据报告存活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易有脑损伤、颅内出血并留下后遗症。近年来健康小儿的心理卫生、智力开发等问题日渐受到关注。WHO报告:发达国家中5%~15%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异常。中国一些统计资料显示6%~45.6%的儿童有各自不同类型的心理卫生障碍。因此,各种精神、智测等保健咨询门诊亦相应普及、增多。但目前多注重儿童的智力测定而忽视了心理卫生指导,故1990年全国小儿保健工作会议上,专家们强调应将保健的重点放在保护和促进儿童正常的心理社会发展方面,加强心理、精神保健规划,对智测中出现的问题要综合分析,防止给家长和儿童带来思想负担而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扩大免疫规划(EPI)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大成就,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可减少200万儿童因患脊髓灰质炎而瘫痪,可防止3100万儿童死于麻疹、破伤风和百日咳。发达国家如美国EPI复盖率已达80%~90%,中国目前亦达85%左右,其它一些非发达国家至多达70%左右。目前大规模使用的菌苗、疫苗有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苗、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脑、乙脑疫苗等。70年代后期,新的生物制品不断涌现,如腮腺炎、风疹、水痘、巨细胞病毒、多价肺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等。80年代又研究出嗜血杆菌疫苗、乙型链球菌、流感病毒疫苗等。1980年5月,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以来,WHO已建立了使世界永远免遭此病的综合性监测系统。1984年,所有国家都停止了开花接种。

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儿保工作水平差异甚大。日本婴儿死亡率为6.2‰,瑞典6.9‰,而印度达51.9‰,委内瑞那68.4‰,中国目前为51.5‰,腹泻脱水、脓胸、结核等感染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已不再是首要问题,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由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失明在非州、中美和南美州广泛存在,这些国家每年有5亿小儿患腹泻和呼吸道感染,腹泻和营养不良互为因果,使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500万儿童夭折。中国目前小儿营养不良发生率约21%,边远山区可达40%以上。为解决这些问题,WHO1983年提出“到1991年全球儿童都得到保健”的口号,强调应做好推广母乳喂养、普及疫苗接种、提倡口服补液和使用生长表格进行监测等4项工作。1990年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更具体地提出了保护儿童生存、发展的措施和目标。WHO有关官员认为:90年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1)充分利用现有疫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各种疫苗和其他物质(包括冷链设备)的主要提供者,在今后10年内将继续努力,确保在21世纪前所有儿童都得到EPI好处;(2)控制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1986年5月,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1995年全球消灭破伤风,同时使麻疹发病率降到40/10万以下;(3)研究新的疫苗和对原有疫苗进行改进;(4)促进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改善妇幼营养状况,控制腹泻,补充维生素A和碘。中国预计在90年代使婴儿死亡率下降1/3,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降低一半。儿童保健覆盖率在1995年达85%,城乡儿童免疫接种率达80%,2000年达90%,腹泻患病率在2000年以前减少25%,呼吸道感染患病率减少1/3。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都鹏飞、杨正修撰;朱子扬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6/29 10: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