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人为土壤分类
释义

【人为土壤分类】
 

拼译:classifcation of anthropic soils
 

人为土壤是指在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长期而深刻的作用下,原来的自然土壤的形态和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土壤。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刻,人为土壤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土壤学者的重视,并成为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人为土壤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国际上日益紧张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美国的土壤分类系统中,人为土壤的诊断层有:人为表层和垫熟表层。人为表层是指在人类长期居住和种植灌溉作物的基础上形成的厚度在50cm以上的土层;垫熟表层是指人工长期施加草皮等肥料堆积而成的厚度在50cm以上的表层。1960年,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第7次草案将具有垫熟表层的土壤归于新成土纲中的垫熟新成土亚纲,但没有进一步划分土类;1967年,则将之归于始成土纲中的垫熟始成土亚纲,仍未作进一步划分,更没有把人为土壤作为独立的土纲对待。1989年,科塞尔(A.Kosse)按照人为表层、园艺表层、灌淤表层和水耕淀积层等诊断层,在人为土纲之下划分出垫熟、矿质底、园艺、岩性、灌淤和潮湿人为土6个亚纲,并进一步划分出土类和亚类。

60年代初,前苏联按土壤的熟化程度和熟化过程的特点,将农业土壤分为耕垦的(包括退化的)、熟化与耕种的、改造的(土壤层位互相转化、创造了新层次或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状况的)和人工的(温室、温床土壤)4种类型。在后来的土壤分类中,前苏联一直将耕种土壤的分类和自然土壤的分类置于同一个系统之中,根据人为影响程度的深浅,在不同级别中反映出来,受耕种影响深的,划分到土型一级,受耕种影响浅的,则置于土种一级。1988年9月,在第14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上,希肖夫(L.L.Shishov)提出的“苏联土壤分类系统”中,设有人为堆积土亚纲,下分灌淤土、潜育灌淤土和紧实灌淤土3个土类;同时罗扎诺夫(B.G.Rozanov)提出的“世界基础发生土壤系统”,将全世界的土壤分成4个“全球土壤组”,其中之一就是“人为土全球土壤组”,下面只有一个土纲——人为土纲,再往下分成堆积人为土、暗色人为土(城郊人为土)和农耕土3个土类。

1980年,英国阿瓦里(B.W.Avery)在“英国土壤分类”中提出“厚人工A层”和“扰动表下层”、“扰动岩石废渣”等与人为土壤有关的诊断层,并根据具有厚人工A层或扰动表下层或二者兼备划分出“人工土”大土类,其中具有厚人工A层者为“人工腐殖质土”土类,具有扰动表下层者为“扰动土”土类,而具有扰动岩石废渣的土壤则划为“陆成生土”大土类中的“人工生土”土类。

德国在以莫根浩森(Mückenhausen)为代表的土壤分类中,有“陆上人为土”土纲和“半陆上人为土”土纲。陆上人为土土纲之下,划分为垫熟土、园地土和混层土3个土型;1982年则将人为土壤与陆上土壤、半陆上土壤、水下土壤以及泥炭土一起并列为5个土壤门。

1966年以前,荷兰将人为土壤分成古老耕种土壤、古老改良土壤和古老草地土壤3种类型,并根据土壤的颜色和厚度、表层土壤的质量、下垫土壤的类型、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土壤质地等,对上述土壤作进一步的划分。1966年以后,荷兰的土壤分类系统中设有“Earth Soils”土纲,其中人为表层的厚度在50cm以上的土壤,属于“Thick earth soils”亚纲,下面进一步划分为“Enkearth Soils”和“Tuin earth Soils”两个土类,划分的指标为土壤质地,后者的质地相对粘重,至少含有8%以上的粘粒。

日本对人为土壤分类的研究主要是对水稻土的研究。1940年,鸭下宽应用德国Stremme的概念,以土壤的发生层次为基础,将日本的水稻土分为沼泽、半沼泽、湿低地、灰色低地和棕色低地水稻土;1959年,菅野一郎把水稻土划分为地下水型、地表水型和过渡型;1966年,松井键综合前人的分类方法,将水稻土分成表面水型潜育状高地水稻土、地表水型潜育状低地水稻土、滞水型潜育状高地水稻土、滞水型潜育状低地水稻土、地下水型低地水稻土、泥炭土型水稻土及腐泥型水稻土。

1988年,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中,增设“人为土”一级图例单元,下又分4个次级图例单元,即耕作人为土、堆积人为土、城郊人为土和肥熟人为土。

1959年,中国曾对农业土壤和自然土壤的分类问题有过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直到1978年才得出结论:对于耕种土壤应根据人为影响的深浅放置于不同的级别上。1985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中第1次提出了一些关于人为土壤的诊断层(如堆垫表层、灌淤表层、人工熟土层、潴育层和耕作淀积层等)及其诊断指标。1987年,《中国土壤系统分类》(2稿)中,将“潴育层”改为“水耕淀积层”,并增加了“人为过潮湿土壤水分状况”等诊断特性。1991年出版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又增加了“水耕表层”,并改“水耕淀积层”为“水耕氧化还原层”,进一步修定完善了各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定义和指标。在这个分类系统中,人为土成为一个独立的土纲,下分两个亚纲:旱耕人为土和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亚纲之下,只有水稻土一个土类,旱耕人为土亚纲下分为4个土类:堆垫土、土、灌淤土和厚熟土。

对人为土的研究,过去在土壤分类中曾是个薄弱环节。但现在对人为土壤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分类中的热门课题。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的人为土壤类型也越来越多,有必要将它们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所以,人为土纲或人为土单元的建立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今后对人为土研究的重点将是对人为土壤的诊断指标和诊断层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为了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比较,世界各国都力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人为土壤的诊断和分类也向着国际间的一致化而努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矿山废弃物、城市建设、土木工程的装填物等,也将会在人为土壤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Pape J C.Plaggen Soils in the Netherlands,Geoderma,1970,4:229~255

2 Avery B W.Technique Monograph,England;Harpeder,1980.14

3 康奈尔大学农学系编.赵其国,龚子同等译.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龚子同.土壤分类的趋势、现状和改进土壤,1989

5 Rozanov B G.Transaction of 14th ICSS,1990,5:28~29

6 Schishov L L,et al.Transaction of 14th ICS,1990,5:376~377

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分类课题组和研究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史成华撰;龚子同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9/29 6: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