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单词 中药学
释义

【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物质(包括天然品和加工品)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科学。20世纪以前,药学本无中西之分,所有关于药品的知识、文献、著作大多以“本草”(欧洲公元1世纪的“Materia Medica”,19世纪开始代之以“Pharmacognosy”,都与药学即本草同义)为名,因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它的奠基性成果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以药品对人体的效应为依据,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对采制、产地、制剂、君臣佐使、药性的阴阳和四气五味、毒性和临床应用等汉以前的药学理论进行了初步总结,按气味一主治的模式记载每味药物,至今还是中药学的基本内容。梁代陶弘景“区畛物类”,始分药品来源为动(虫兽)、植(草木)、矿(玉石)及食品;开药效分类之先河,表列病症用药名单;对《本经》建立的药学理论多有发挥,尤其对炮制、制剂的论述更为精辟;第一个使用“药术”和“药理”名词,提出“畏恶七情表”、“合药分剂”、“解毒”的药名单、“服药食忌例”、“药对岁物药品”(物候表)等均属创造性的贡献。唐《新修本草》由政府编修、颁布,相当于现代的药典,是最早采用图文形式的药物法典,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药典才恢复了这个传统。宋、元、明、清本草学家辈出,生药(相对于熟药即炮制品)和药材的名称见诸本草,尤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超前启后,其影响远播他邦且经久不衰,根本原因之一是继承性和批判性的完整结合,首倡“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自然分类思想,把药物分为16纲、60目,目下“各以类从”,经常闪烁出物种亲缘归类的火花(如菊科蒿属、姜科姜黄属的多种药物排列在同一卷),大量深入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大量实用性很强的附方被保存下来,大量“考释性理”的真知灼见、发明正误和理论探讨(“格物之学”),为现代中药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加速度发展,使本草或药学被迫冠以“中”字,便于与西方药学相区别,出现了众多的基本同义的提法或倡议建立分支学科,说明现代中药学已经确立,而且正如现代药学一样,它也是一个开放的学科系统,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它也将包含很多的分支学科。1984年,高等医药院校的统编教材都给中药学下过定义(狭义):“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这一定义有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此之外,中药学还应当是中国各民族药学的集合。

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1956年5所中医学院建立以前为初创时期,通常采用本草、生药、化学、剂型改进、药理研究等途径,主要对单味药进行实证性研究,是为第一阶段。80年代以前,各分支学科基本定型,并有全国统一的教材供中医学院和高等院校教学之用(中药的分类不外乎笔画、生物科属系统、药性、药理作用、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等),是为第2阶段。此后为第3阶段:青蒿素、靛玉红等新药的研制成功,吸引更多的探宝者努力发掘,复方及其制剂疗效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但科研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80年代以来研究的热点有:(1)理论研究有病理生理条件下中药十八反的实验研究,药对和配伍与药效和成分变化的关系研究;(2)药材研究有紧缺贵重药材的栽培或养殖、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道地性研究,以及药材的炮制研究;(3)产品开发研究(治疗、保键和抗衰老),(4)标准化研究,包括药材、医院制剂、药厂产品,其基础是有效物质和安全性的确定,药典标准和新药标准的不断提高或完善,各级重点实验室将逐步达到GLP的要求。根据专家预测和论证,这些热点将会延续到20世纪末,并且希望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以解决中医急症用药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4~93

2 凌一揆,等.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17

3 胡世林.中国医药学报,1986,1(2)∶15~17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胡世林研究员撰;郑品清教授审)

随便看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3 Sciref.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