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 | 紫外天文观测 |
释义 | 【紫外天文观测】 拼译:ultraviolet astronomic obsetvation 地球大气层将大部分电磁波谱挡在大气层外,只允许可见光、射电波和少部份红外线、紫外线通过。短于3000×10-10m的紫外、X射线都被大气层中的各种成份所吸收。但是,宇宙中许多天体的大量讯息,都包含在被吸收的这些波段中。所以,紫外天文必须到大气层外,利用高空气球、卫星或其他航天器进行观测。紫外天文也就属空间天文范畴。 一般地说,紫外波段可以从100×10-10m起到4000×10-10m止。其中3000×10-10m到4000×10-10m可以透过大气层,被地面观测到。而100×10-10m到900×10-10m有严重的星际吸收,属于氢原子莱曼连续区吸收。1801年德国里特(Rydberg)证实太阳光谱中紫外线的存在,但经过150y后,在1946年美国海军才用火箭观测到像样的太阳紫外光谱。1968年美国发射了第1颗紫外天文卫星——“轨道天文台2号”(OAO),以后在其他天文卫星上,都有紫外天文观测仪器,包括最近上天的“空间望远镜”,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978年发射的“国际紫外探测器”卫星(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IUE)。Herbig-Haro天体又称“HH天体”,公认是由红外源发出的激波物质与星际介质碰撞产生的亮区域。这些亮区域可能是深嵌在胎盘云中的主序前星,只能在远红外看到。因此这种天体是恒星形成初期的可见物。IUE卫星惊奇地观测到丰富的高激发发射谱线和很强的紫外连续谱。并证明是由于碰撞而增强的双光子氢连续谱。有科学家认为在好的条件下,2000K分子氢可能与莱曼-α线产生荧光激励,波长在1050×10-10~1700×10-10m之间发射。这一过程已被IUE卫星在“HH43”天体中明显地观测到。从60年代初开始,安装有紫外天文观测仪器的卫星有很多,其中有“太阳辐射监测卫星”系列(SOLRAD),“轨道太阳天文台”(OSO),以测量近地空间的紫外背景为主;“宇宙”(COSMOS)215号,“双子座”(GEM)10、11和OSO-2号进行了恒星紫外观测;1968年发射的“轨道天文台”(OAO)2号,全部11架仪器都用于紫外观测。主要用于巡天,编制了紫外星表,包括5068颗紫外天体的星等、位置和光谱型。“荷兰天文卫星”进行了紫外光谱的多普勒频移观测,企图通过不同距离处的类星体频移比较,来验证宇宙膨胀速度有无变化,从而说明宇宙脉动理论。另外,OAO-3号和哥白尼号(Copernicus)卫星都获得了类似的紫外讯息。IUE紫外卫星上安装有口径45cm的望远镜和紫外光谱仪,波段为1150×10-10~3200×10-10m。对天鹅X-1,天蝎X-1以及几个黑洞候选体,X射线源的紫外辐射进行了研究,对某些天体进行了紫外成象观测,获得了81个类星体,一些脉冲星,X射线源和塞弗特星系的低分辨率的紫外谱。其中包括积分时间长达5.5h,记录下的一个15等的类星体。所以IUE是迄今最成功的一颗紫外天文卫星。紫外望远镜比光学望远镜要求高,其反射镜面材料早期用铍,后来用微晶玻璃、焙石英等。主要要使“强度/重量”比值要高,温度膨胀系数小。紫外区的反射镀层主要是铝,但为了防止铝的氧化,再涂以400×10-10m厚度的氟化镁和氟化锂保护膜,他们的短波截止波长分别为1050×10-10m和1130×10-10m,而铝的反射率在1000×10-10m以上为80%,到1000×10-10m时突然下降到15%,综合以上条件,这种结构的望远镜反射率的短波限为1200×10-10m,所以到目前为止,发射的卫星,包括去年上天的“空间望远镜”(HST),观测和研究波长,短波方向大多都截止在1200×10-10m。HST上用了2个紫外波段的光子计数多极微通道列阵探测器(Photon-counting Multi-Anode Microchannel Array Detectors),简称MAMA探测系统,波段为1050×10-10m~1700×10-10m,1700×10-10m~3000×10-10m,但实际使用都从1200×10-10m开始。HST仍是当今最新探测器。要进行短于1000×10-10m的远紫外。都采用掠射望远镜。1973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Sky Lab)曾用一架焦距为1m的掠射望远镜,由偏轴抛物面镜收集太阳远紫外辐射成像,再通过薄铝滤光片,留下171×10-10m~630×10-10m紫外波段,再用紫外阴极转换成可见光,获得分辨率为40的太阳单色象。为了探测900×10-10~1200×10-10m紫外谱区的宇宙讯息,目前正在准备另一个紫外天文卫星计划,称莱曼(Lyman)计划。该计划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空局(ESA)提出,其科学目标为继IUE和HST后研制和发射一个新的紫外天文卫星,要求是:(1)观测900×10-10~1200×10-10m波段为主,分辨率要达到能分辨氢同位素的谱线,灵敏度要接收到最密近的星系中最亮成员星和几个红移为2的类星体;(2)在保证上述指标下,争取附加观测波段1200×10-10~2000×10-10m和100×10-10~900×10-10m;(3)卫星寿命大于5年。宇宙中的物质在特殊条件下的许多发射线,如氢、氦、碳、氮、氧、硅等的同位素电离发射线,都落在900×10-10~1200×10-10m波段上。通过对这些谱线的研究,企图搞清早型星(如金牛座T型星)远紫外和X射线发射的机制;太阳和冷恒星中日冕的非辐射加热;明亮早型星的大气层快速膨胀和质量损失;亚矮星大气化学组成;行星状星云核星的高速星风;新星爆炸过程中的传能机制以及X射线双星的紫外辐射等等。此外对太阳系天体的观测,不存在远紫外星际吸收的问题,行星、卫星、彗星都有紫外发射,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搞清一些特殊问题,例如“土星”第6个卫星表面有很厚的氮气层,至今还不清楚是否原始就存在的。测定宇宙中氦和氘的原始丰度,对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存在于星系之间的氘丰度的研究,已作为莱曼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莱曼卫星的主要仪器为一架口径为80cm的掠射式望远镜和远紫外极远紫外光谱仪,卫星轨道周期为2个恒星日,约48h,近地点1000km,远地点120000km,偏心率0.9,轨道倾角7度,这个轨道的优点是观测有效时间超过70%,低轨道卫星一般为35%。再有,轨道的80%在地球辐射带以上;卫星大部份时间离地面很高;在地影中的时间短;最长的积分时间(对同一天体)可达38h。高空科学气球在紫外天文观测中起着很大作用,由于经费省,技术方便至今还在应用。Mg Ⅱ的双重自反转谱h和K线,因为波长在2800×10-10m,中紫外波段,地面上无法观测到,首先是在气球上观测太阳色球谱中发现的。今后会利用气球、卫星对紫外、X射线和γ射线联合探测宇宙天体的高能辐射,对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1 Ayres T A,et al.Ap J,1976,205(874)∶52 Mathis J L.Exploring the Uninerse with the IUE Satellite.Y Kondo Reidel:Dordrecht,1987.5173 邹惠成,徐春娴,等.可见光外天文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 Dopita M A,et al.Science Working Group.Proc,ASA 1988,7(3)5 Turner M S.The Early Universe,eds W G.Unruh and G W Semenoff(Dordrecht:Reidel),1988(上海天文台邹惠成副研究员撰) |
随便看 |
科学参考收录了7804条科技类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科技类参考文献及英语词汇的翻译,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的有利工具。